正文 第二十七章 遺漏要點和無中生有(1 / 2)

絕大多數人在概括時常常要麼遺漏要點,要麼無中生有。

例如就下麵這則材料提煉觀點: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麵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到目前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提煉出的觀點有如下幾種被認為正確的答案:

①斷臂維納斯的美是一種獨特的美,是一種原始狀態的美。

②要順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③對原始的美應順其自然,不要將自己的好惡強加於人,更不能畫蛇添足,破壞這種美。

④缺憾也是美。

上麵的材料和觀點均出自某《公務員錄用考試教材》。

首先看答案①,材料第一句話或許還可能從側麵說明“斷臂的維納斯的美是一種獨特的美”,但對於概括特征的詞“獨特”,文中有哪一句有力地說明“獨特”這一特征呢?“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嗎?那麼令“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的又會是一種怎樣的“獨特”?至於“是一種原始狀態的美”,根本就見不到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材料的任何蹤影。怎麼會得出如此離譜的結論?

其次看不出材料如何證明答案②“要順其自然”;隻是提出“奇思妙想”,怎麼就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呢?材料有寫到怎樣“強加”了嗎?把這樣的觀點強說成是從材料中來的,豈不是強奸材料?

答案③④一樣的牽強附會,無中生有,讀者可自己思索、領會。

實事求是真那麼難嗎?

從材料出發,忠實於材料真那麼難嗎?

美其名曰“對材料進行概括”,其實,像上麵這個練習一樣,概括的結論大多並不是來源於材料,而是來源於平時積累的與這則材料相關的一些知識。當一般人拿到材料後,由於平時積累的知識和見解,就已經對材料的相關內容有了“成見”,“成見”加上主觀臆斷,使概括的結論和材料相去甚遠,甚至“牛頭不對馬嘴”。但這樣的結論往往容易獲得支持和認同,因為“人雲亦雲”者往往也是抱著積累來的“成見”不放手並浮在材料表麵流於臆斷之輩。

如果允許“成見”加“臆斷”參與概括,對很多人來說“概括”能力是不成問題的。但如果你不甘心於這樣“花拳繡腿”的習練,如果你希望目光敏銳、事理通達,希望抓住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上策就非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概括的過程、落實概括的環節不可。

本章將帶領你一步步走進概括的過程,去獲得概括的習慣和方法。

概括的過程具體有哪些步驟?概括的過程包括哪些環節?

“概括是人們由感性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最重要的終極階段”。既然是“終極階段”,就不可能一步跨越,正如人不能一出生就壽終正寢。沒有過程也就沒有人生,沒有過程也就沒有走進概括。在這個終極階段(形成概括)之前必定有一個有規律可循的過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分類、比較、綜合等前奏才得以實現的。概括力的培養必須以抽象能力的發展為前提。沒有抽象就不可能進行概括,抽象和概括是互相聯係的。概括也有助於抽象。而抽象是在對事物的屬性作分析、綜合、比較、歸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概括的過程具體包括分析、綜合、分類(歸類)、比較、抽象幾個步驟。

上麵就“維納斯”的材料提煉觀點,之所以破綻百出,就是忽略了概括的過程,在概括的環節上出現分析不足、歸類不當、綜合不夠等問題造成的。

就整個材料進行概括,提煉觀點,一般要經曆如下步驟:

第一步要分辨並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即對材料內容的初步把握。對具體事物、事情進行分析、整理、分類綜合並初步歸類,一般屬於初級概括。如我們平時歸納段意、用一句話概括事件以及其他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就是初級概括。這種概括雖然是初級的,但要求簡明扼要,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