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概括兩段內容的關鍵句是:“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同樣起著總結上文,總起下文的作用。
這句話裏有代詞,把代詞所指代的內容明確,再壓縮遞進複句為單句,得出概括結果:趙州橋堅固、美觀。
從寫作目的、文章的側重點來看,有的遞進關係有主次之分,尤以采用了鋪墊和襯托手法的最明顯。
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布,大雨傾盆。//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卷雲。這種雲很薄,陽光可以透過雲層照到地麵,房屋和樹木的光與影依然很清晰。卷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卷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裏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
這是中學語文教材裏大家都熟悉的課文《看雲識天氣》。該文第一段很多資料、教學參考書都把它當成“總分總”的結構,其實它是遞進的結構。
按遞進結構,第一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布,大雨傾盆”,這一層是“總分”結構,這是沒有疑義的,而且第一句是對這一層的完全概括,因此第一層的意思是“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第二層是最後一句: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這一句話不是對上文的總結,上文隻告訴我們“天上的雲”的兩個特點,一是“姿態萬千”,二是“變化無常”,至於“姿態”和“變化”之間的關係,沒有闡明,更沒有哪一句涉及“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很多人硬要把它說成是“總”,這是牽強附會的。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文章就會走樣。
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這就要把一、二層概括出來的意思進行關係探尋。“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化無常”與“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構成了遞進關係,即:“天上的雲不但姿態萬千,變化無常,而且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前一個分句是基礎,後一個分句深入一層。後一個分句“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是對下文的總起,總起了文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是對文章主要部分內容的概括。
從遞進句來看,這兩個分句似乎沒有主次之分,但從寫作目的來看,這個遞進句的兩方麵就不是並重的,而是有主次的。第一個分句為第二個分句作鋪墊,第二個分句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是主要的。概括全文,要保主舍次。本文標題“看雲識天氣”也是對文章內容和觀點的高度概括:文章的中心是“看雲可以識天氣”、“怎樣看雲識天氣”,即“天上掛什麼樣的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遞進關係複句、文段概括,首先也要明確是否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