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遞進關係複句、文段保主舍次及概括(2 / 3)

概括:春節期間上座率很高。

接下來看看遞進關係文段如何概括:

(1)閱讀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節選部分,找出能概括文段內容的關鍵句: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

在這方麵,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隻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裏,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裏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麵: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關鍵句:“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是以概括性的句子銜接過渡:

前一個分句“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少”是對上文的概括,後一個分句“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是對下文的總起。

關鍵句找到了還可對它進行壓縮,改成並列複句或單句,概括更凝練。概括這個文段可知作者的觀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是不可少的。”“不可少的”,這是從反麵來說的,轉換為正麵表達就是:“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應該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對這個單句的內在邏輯的主次關係進一步清理,保主舍次(抓句子主幹),就得到了文章的標題“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此文標題是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的高度概括。

(2)閱讀下麵文段,找出能概括文段內容的關鍵句並概括文段。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麵沒有橋墩,隻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麵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衝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麵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裏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十九課《趙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