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因果關係複句、文段保主舍次及概括(2 / 3)

我所謂希望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

這樣就更容易進行句子之間關係的揣度。現在隻需考慮第①句和第③句的關係,即考慮下麵兩個句子的關係: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③我所謂希望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

它們之間是因果關係: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因為我所謂希望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我並沒有去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沒有去實踐,希望如何能實現?突然發現我對待希望如同對待“偶像”一般,隻有盲目的崇拜,如何不讓我“害怕”呢?)。“手製的偶像”是比喻的說法,概括時要化形象為抽象。

這兩個句子之間的因果關係表現為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探尋:“害怕”是一種具體的心理現象,產生這種心理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原因部分才是本質的,是主要部分,因此概括取原因部分化形象為抽象(把形象化的喻體轉化為本體)即可:我所謂希望是我盲目崇拜的對象(我沒有為實現希望去實踐、去努力奮鬥)。

有的因果關係的句子、文段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能在原因和結果中取舍。概括時可以采取壓縮語句的辦法。例如:

每當我們來到原野、漫步海邊或走進森林的時候,總感到那裏的空氣特別的新鮮,渾身充滿了輕鬆的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長壽素”——負氧離子。

概括:負氧離子使空氣新鮮。

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結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

概括:這個青年看了於勒叔叔的信下決心結婚。

下麵我們來對語段進行概括:

①我小時候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②我母親也不準我和他們亂跑亂跳。③小時不曾養成活潑遊戲的習慣,無論在什麼地方,我總是文縐縐的。④所以家鄉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遂叫我做“穈先生”。⑤這個綽號叫出去之後,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⑥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得麵紅耳熱,覺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⑦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⑧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裏去“監割”,我總是坐在大樹下看小說。⑨十一二歲時,我稍活潑一點,居然和一群同學組織了一個戲劇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槍,借得了幾副假胡須,就在村口田裏做戲。⑩我做的往往是諸葛亮、劉備一類的文角兒;隻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榮一箭從椅子上射倒下去,這算是我最活潑的玩意兒。(胡適《我的母親》)

怎樣找到能概括這兩段的核心句子呢?

一、⑦和⑧⑨⑩句之間是什麼關係?

二、辨明第一、二段之間的關係。

解析:

第一個問題:

第二段的中心是第⑦句的重心:“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⑧⑨⑩句寫組織戲劇社扮的都是“文角兒”,“從椅子上射倒下去”是“我最活潑的玩意兒”,是具體表現“我”實在很少有活潑的時候,“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

第二個問題: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這從第⑦句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因為第⑦句“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是作者對第一段內容的概括。也就是說第一段是第二段內容的原因。第一、二段構成因果關係。既是因果關係,有主次之分,就不能把兩段概括後的意思進行合並、累加,而要保主舍次:保留第二段,舍棄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