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因果關係複句、文段保主舍次及概括(3 / 3)

第二段的核心是“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這就是能夠概括這兩段內容的核心句(關鍵句)。

為什麼胡適要在《我的母親》一文中突出“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作者接下來寫到“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這是要為後文寫母親給“我”做的教訓作反麵的鋪墊,進一步強調全文的重點:“但這9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胡適的童年是單調的、很多方麵收獲不大,反麵襯托出母親給我教訓的重大收獲。概括全文就要抓住重點:母親給我做人的教訓。如果有主次之分而不辨主次,抓不住主要方麵,就不得要領,就不能夠明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不能很好地概括。

一、概括下列因果句:

1.①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

②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

③若瑟夫既然已經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

④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鬥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於戰鬥的武器。

⑤哥哥嫂嫂既然扔開他像潑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戀戀不舍呢?

⑥由於病魔纏身,兩次體檢未通過,他隻好第二次踏進補習班的門檻。

⑦海水的冰點約為-1.85℃,為什麼南極魚的血液在這一溫度下卻不會凍結呢?原來,在這些魚的血液中存在著一種抗凍糖蛋白。

2.對下麵文段進行概括:

(1)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隻能夠在圖畫、照片、電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2)……有人到他家去抄“四舊”了。隔壁人家的一動一靜,我們聽得清清楚楚,從籬笆縫裏也看得見一些情況。這個晚上附近小孩幾次打門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來亂叫,也沒有給捉了去。這是我六十多年來第一次看見抄家,有人拿著東西進進出出,一些人在大聲叱罵,有人摔破壇壇罐罐。這情景實在可怕。十多天來我就睡不好覺,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蕭珊談起包弟的事情,我們最後決定把包弟送到醫院去,交給我的大妹妹去辦。(巴金《小狗包弟》)

(3)①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②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③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隻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1.①大家覺得事物平淡無奇。

②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可以研習數學。

③讓若瑟夫把他們找回來。

④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鬥爭。

⑤他不必留戀哥哥嫂嫂。

⑥他隻好第二次進補習班。

⑦南極魚血液中的抗凍蛋白使它們在溫度極低的水中不結冰。

2.(1)第一、二句是原因,第三句是結果。抓結果歸類概括為:第一次看到果實豐碩的柚子樹的感受。

(2)這段中也有因果關係。最後一句是結果。歸類概括為:“我們決定把包弟送去醫院的原因。”或用一個問句來概括即:“我們為什麼決定把包弟送去醫院?”

(3)①和②③之間是因果關係。因此,概括為: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聯係上下文概括更到位:悲觀論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