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複句分為說明因果句和推論因果句兩類。
一、說明因果句
說明因果句是對客觀存在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的複句。原因部分提出一種事實情況作為依據,結果部分表示這種事實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常見的關聯詞語有:
單用:“因為、由於、是因為、是由於、所以、因此、因而、以致、致使、從而”
合用:“因為(因)(由於)……所以(才)(就)(於是)(因此)(因而)”
“之所以……是因為(是由於)(就在於)”等。
例如:
由於主要人物還沒到,屋裏“嘁嘁喳喳”一片。
家庭增加了一個新成員,所以三個人的情緒都很好。
寬帶互聯網與無線互聯網之所以缺乏競爭力,是因為缺乏國外風險資本的支撐。
二、推論因果句
推論因果句的原因部分提出一種已經發生的狀況,結果部分推斷出一種應該如此的結果。
常見的關聯詞語有:
單用:“既、既然、可見”
合用:“既然……那麼(就、又、便、則、可見)”。例如:
既然屢次碰壁,那麼就得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既然知道自己錯了,便沒有必要那麼躲躲閃閃的了。
有些因果複句不用關聯詞語。例如:
村子離縣城的醫院太遠,病人沒來得及搶救。
你燒得這麼厲害,一定是病了。
要注意的是,不是包含了“因為”,“所以”的就是因果複句,有的是單句,如:
所以出現這些需要研究的領域,說到底是因為環境保護的需要。
因果關係的複句、文段的主次關係,如果隻是現象和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沒有明顯的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探尋,沒有明顯的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一般來說,因果關係重在“果”,原因是次要的,結果是主要的。請反複吟詠下麵這個句子,感知句子的重心:
因為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腳下更感到柔軟。
“草都枯萎了”這種現象引起了“踩在腳下更感到柔軟”這種現象。這是現象與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保主舍次概括為:草踩在腳下更感到柔軟。
對下麵的因果句進行概括就可以把原因部分舍掉,保留結果部分:
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就不要再埋怨自己了。
概括:不要再埋怨自己了。
他優柔寡斷,坐失了難得的良機。
概括:他坐失了良機
河裏結了冰,輪船開不出去了。
概括:輪船開不出去了。
如果因果關係表現為由淺入深、由現象向本質、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原因部分是對本質的闡述,是深層的、抽象的、本質的,根據概括的目的(概括就是要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原因是主要的,結果是次要的。
如艾青《我愛這土地》結尾: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眼裏常含淚水”是具體的神態,而“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本質的原因,是概括。“眼裏常含淚水”是形象的,而“愛得深沉”是抽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下麵這段話的重心也在原因方麵。原因方麵是本質的,結果隻是一種現象:
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樂完全用作表現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不得不把他當做一個瘋人。
又如: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②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③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④隻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文段中第②句是用閏土的崇拜偶像來襯托、類比出第③句“我所謂的希望”也是一種崇拜的對象,並沒有付諸實踐行動;這兩句中第③句是重點。第④句是對②③句的補充,從補充閏土和我“願望”的不同上,更進一步強調它們的相同,強調不同之中的相同點,也就強調了第③句。因此②③④句的重點是第③句,把這個反問句化為陳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