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轉折程度的差異和關聯詞語使用的不同,轉折複句分為重轉句和輕轉句兩類:
一、重轉句
重轉句的分句之間的對立明顯,轉折語氣濃重,常用前後呼應的關聯詞語。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
“雖然(雖、雖是、雖說、雖則、盡管)……但是(可是、然而、卻、也、還、而)”等。
例如:
父親文化不高,但能寫一手好字。
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隻是中文隻能說一點點。
雖然窯洞不住了,可是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
池塘裏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
盡管窮得叮當響,我依然窮其心力來守護和經營自己的心靈家園。
二、輕轉句
輕轉句的分句之間意思上沒有明顯的對立,轉折語氣很輕,一般單用一個關聯詞語。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可、可是、卻、隻是、不過、倒”的。
例如:
城市仍然沒有安靜下來,不過嘈雜聲似乎變得遙遠而模糊。
他這人做錯了什麼事,很少用書麵或口頭作檢查,隻是用行動來改正。
他早已給孩子答應了這件事,卻一直沒有辦。
這道理聽起來不錯,可是你應該考慮自己的具體情況。
我們承認偉人在曆史過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轉折關係的運用可使句子、文段重點突出,更具表現力。
下麵把泰戈爾《金色花》中的兩個轉折句改寫成一般的句子,請反複誦讀,充分發揮感知、想象的作用,比較一下表達的效果。
①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我暗暗地在那裏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改寫: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我一聲兒不響,暗暗地在那裏匿笑。
②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改寫: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兩組句子比較後,可以看出泰戈爾的原句寫得很有情味,有波瀾,有懸念;突出了重點,也就使文章的中心更鮮明。改寫後的句子則平淡、缺少活力。如第一句,用轉折句強調了“我”“一聲兒不響”,強調這層意思的原因有兩個:其一,展現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形象。其二,為後文埋下伏筆,孩子為什麼要“一聲兒不響”?後文接下來有了進一步的原因展示:不僅要“悄悄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還要讓母親嗅到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因此強調“我”“一聲兒不響”,就是要著重表現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熱切地想要悄悄地回報母愛的心理,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值得用轉折句來強調的。同樣的,第二句也是如此。有了轉折關係的運用,這兩句話的重心就不是“母親”如何焦急地尋找孩子,“母親”如何聞到了孩子發出的花香,而是有力地凸現了孩子對“母愛”無私回報這個主題。
轉折句有時是為了把意思表達得更完善一些,在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之前,為了不產生疑義、歧義,不使表達上有漏洞,先從全局或反麵、側麵看問題,再突出要表達的內容。這樣把意思表達得既全麵又重點突出,既強調了重點又意思完備,表述嚴密,無懈可擊。
例如: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吳晗《談骨氣》)
用轉折關係突出了“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了表達完備,在轉折之前,先講了“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的情況。
請思考下麵這段話中的轉折句是怎樣突出重點又消除歧義的:
另外也有一些同學,他們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來記住動植物的分類,弄清曆史的年代。我們固然不讚成為了應付考試想出一些投機取巧的辦法;但是我們承認,在學習各種功課和訓練記憶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胡繩《想和做》)
轉折複句中前後分句是相反或相對的關係。一般情況下,轉折複句前麵分句提出某種事實或情況作為前提,但後麵分句轉而述說與前麵分句相反或相對的意思。後麵分句才是說話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句子、文段采用轉折關係,一般是為了突出強調轉折連詞(“但是”、“可是”、“然而”、“不過”、“卻”等)後的內容。也就是說,一般來講,轉折關係的句子、句群和文段,重心在轉折的後麵。例如: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汪曾祺《胡同文化》)
“愛瞧熱鬧”就有可能“愛管閑事”,北京人卻不愛管閑事。這段文字著重要表現的並不是“北京人愛瞧熱鬧”,而是北京人“不愛管閑事”。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還有必要把“愛瞧熱鬧”提煉出來嗎?
轉折關係的句子、文段既然在一般情況下重心有所偏移,轉折的前後一般是偏正的關係,那麼在對轉折句、文段進行內容綜合概括時,可遵循“保主舍次”的原則,直接摘錄能概括主要內容的部分,對於有指示代詞(“這、那”等)或人稱代詞的地方,可以用“置換法”在摘錄的原句上修改。如果摘錄的部分概括性不強,那就要進一步對摘錄部分進行提煉整合。例如:
(一)閱讀下麵這段話,分析“我”對“她”產生敬意的原因是什麼?
“哪裏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長毛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麵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隻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我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魯迅《阿長與〈山海經〉》)
分析:抓住轉折複句的重心,可知“我”對她產生敬意的原因是“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也不可能是“我”對她產生敬意的原因。)“這樣偉大的神力”,到底指什麼?要從上文中找到代詞所指代的內容,用更替法使之完整。
答案明確:使“我”產生敬意的原因是她有使大炮放不出來或自行炸了的偉大神力。
(二)下麵這段話寫魯迅的外貌,重點展示的是他的什麼特征?
①他的麵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②頭發約莫一寸長,顯得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③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阿累《一麵》)
分析:①、②句用了轉折關係,要強調的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整合起來就是精神抖擻。第三句寫胡須“打眼”、像“隸體的‘一’字”而且是“濃墨”的,足見魯迅先生的精、氣、神!因此這裏的外貌描寫,突出的是魯迅的精神,突出他獻身革命事業的頑強鬥誌。
有一些文段,層層轉折,重心一般在轉折的最後凸現。概括時要抓重心,即轉折的最後一層意思。例如:
(一)①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②紙是很黃;圖像也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③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麵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幹戚而舞”的刑天。(魯迅《阿長與〈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