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左右,日本在建立了一個高水平示範性的智能住宅區,美國、新加坡也都建有基於1988年製定的智能化住宅係統及其通信標準家庭總線的智能化住宅。
在中國,雖然還未能像美國、日本那樣對住宅智能化係統的技術製定標準,但已經借助智能建築的概念與技術開始推行智能住宅小區的建設了。建設部曾把我國住宅分為四種類型:安置型、實用型、舒適型和豪華型。從中國的國情來看,其中實用型與舒適型應當成為住宅建設的主流,因為實用型住宅主要麵向國內目前低收人者,舒適型麵向中等偏上收人者。但是住宅是一項使用壽命較長、一次投資較大的特殊商品,因此,建設時的標準必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國內首次提出智能住宅概念是在1995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電氣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全國建築電氣技術信息網在1997年製定了《小康住宅電氣設計(標準)導則》,初步確定了必須重視的五方麵功能:安全性、生活環境、通信方式、信息服務、家庭智能化係統。這是國內最早製定與住宅智能化相關的技術文獻。
1998年,深圳市住宅局對總建築麵積為80平方千米的梅林一村按智能住宅和智能住宅小區的概念進行規劃建設;在上海,郵電二村初步建成了智能住宅小區;上海郵電智能化係統集成公司開發了家用智能控製器,北京奇藝新技術公司推出了電腦家庭自控係統,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均開發了國產的家庭智能化係統。2000年6月,上海市建委正式認定住友名人花園、虹橋新城、上海知音苑、三湘世紀花城、北美公寓及萬邦都市花園為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區試點工程。
盡管我們現在還難以給智能住宅小區做出確切的定義,但是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號稱智能化的住宅小區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功能特征:
住宅內部具備完善的、綜合了安保防災措施與生活服務的智能控製器。
住宅小區與社會之間具有高度的信息交互能力。
小區內部具備完善的安保措施、全麵的公用設施監控管理和信息化的社區服務管理。
為小區內住戶提供多媒體的多種信息服務。
總之,智能住宅小區綜合運用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製技術,是由家庭智能控製係統、通信接入網、小區安全防範係統、小區物業管理服務係統和小區綜合信息服務係統來支持實現的。
1999年1月,建設部住宅產業化辦公室提出:“住宅小區智能化是利用現代即計算機、通訊與網絡、自控、技術,通過有效的傳輸網絡,將多元信息服務與管理、物業管理與安防、住宅智能化係統集成,為住宅小區的服務與管理提供高技術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實現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務與管理,提供安全舒適的家居環境。”
從近期國內外的報導資料反映,在住宅與住宅小區的智能化上,雖然尚無統一確切的定義,但基本的概念仍是相近的,而且對信息服務和安全舒適環境的建設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住宅小區智能化建設熱潮的背景
中國住宅小區智能化建設熱潮的背景主要源於三個方麵。
首先,是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入成熟期,政府把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近年來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增長中的0.5-1個百分點就是來源於住宅建設,每年全國要投建的住宅約2.1億。在上海,按照城市規劃和政府發展住宅產業的經濟政策,預計進入21世紀後,本市人均居住麵積將進一步提高。因此,上海的住宅建設將保持一個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速度,每年住宅的竣工量在12-13萬套,1500萬左右。而且據預測,到201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將達到2萬元人民幣,這將為住宅產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由於建築物智能化係統的技術日臻成熟,其安全自動化係統、建築設備自動化係統、通信網絡係統與管理信息係統中有相當一部分同樣適用於住宅,而且串於信息化已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行各業與個人生活,住宅對於各類智能化係統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加上目前國內實用型、舒適型的住宅大多為成片開發的居住小區,因而廣泛采用智能化係統技術,使住宅小區的運行與管理走上現代化、信息化的道路,建立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已成為住戶與房產開發商的共同願望。
第三,正是由於技術與市場這兩方麵的進步與發展,為使住宅小區智能化的建設規範有序,政府主管部門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前瞻性的管理工作:建設部與國家科委推進的“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住宅現代化示範工程可行性研究”、“住宅小區智能化技術論證”,以及上海市建委的“上海麵向21世紀初住宅建設發展研究”等,都是以科技為先導,試圖以智能化技術來提高城鄉居民住宅的功能與質量。國家標準《智能建築設計標準》,也已將“住宅智能化”列為其中的一章。
正確認識智能住宅小區的建設熱潮
1.住宅小區智能化趨勢的必然性
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國民經濟處於持續、健康、穩步的發展階段,-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居於世界前列,家庭收人增加。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生活質量的社會需求不斷產生,改善居住條件成為人們普遍的迫切願望。房改使住宅商品化,居民購房成了社會消費的熱點。同時,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推動著時代發生巨變,知識經濟與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已將我們帶進了信息時代,而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的習慣、方式和節奏,使人們的社會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已不再滿足於日顯落後的傳統居住方式和一般的居住功能,居住的安全感、舒適感、便捷性使家庭與外部保持信息交流暢通,優質的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已成為人們選購住房的主要標準。信息網絡和住宅智能化係統已開始進入部分住宅和小區。
住宅智能化是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計算機、通訊網絡、自控技術在居住領域的應用。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實現住宅智能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奠定了住宅智能化的發展基礎,推動了住宅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智能化住宅的消費又為高新技術產業經濟拓展了商業空間。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住宅消費市場,信息化、智能化住宅的社會需求量將會明顯增大。智能住宅小區廣闊的市場前景對促進相關產業經濟發展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將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國家科委、建設部等國務院有關部委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發展規劃,將下世紀初葉中國進入小康社會的人居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小康型住宅的開發和智能化小區的探索研究被列人國家科技發展計劃與國家科委的“863”科技發展計劃,“十五”攻關課題也都列有與住宅信息化與智能住宅小區的相關課題。
因此,在中國,住宅小區智能化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2.智能化係統是住宅建設中提高居住質量的一個技術手段
智能化不應作為住宅小區建設的主要目標,智能化隻是提高居住質量的手段。一個優美的住宅小區應當具有如下特征:安全、寧靜、整潔、舒適、方便、回歸自然的環境和優秀的人文環境。
因此,采用各種智能化的設備與係統,有助於建立住宅小區的各種環境:安全環境
防火、防盜、防劫、防病、防雷擊、防電擊。住宅不能再像鳥籠、兵營,在住宅小區裏的居民應有充分的安全感。
綠色環境
節能、太陽能利用、水的循環再生、降低熱島效應、減少噪聲、控製廢水與垃圾汙染,應以綠色住宅小區為目標。
多媒體信息共享環境
信息以多媒體方式任由住戶選擇,以實現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民主管理環境
公開管理事務、收費標準,居民報修投訴方便,物業管理人員與住戶可交互式地討論小區的公共事務及個人服務事項。
總之,住宅小區建設的實質是營造新社區,必須以人為本,強化居住功能,重視居住者的環境生活和心理保障。住宅小區智能化建設又是一項係統工程,在國內還處於探索階段,尚無完善成功的經驗。住宅小區智能化的概念及其實現的方案也還隨著設備的技術進步與用戶需求增長而逐步發展。由於住宅小區是以生活服務為中心,與以辦公為主的智能大廈的服務對象不同,因而二者投資標準不同和係統功能亦不完全相同。由於目前住宅小區智能化係統工程建設的實踐超前於理論,加上係統的外部條件與環境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在係統的運行與管理上亦缺乏足夠的經驗與數據積累,因此,住宅小區智能化係統工程的決策具有一定的風障。但是,住宅小區智能化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與環境,有利於人與社會的交流,有利於提高物業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是社會進步的方向,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