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智能住宅設計(二)(3 / 3)

消防報警係統

①火災報警對確保建築物的安全重要非凡,有消防報警係統是大樓投入使用的先決條件。火災探測器是及時發現和報警火情的關鍵,根據使用環境的不同,產生火災報警信號的探測裝置,可以是傳統煙感、溫感、光感等各類火災探測器,也可以是自帶的智能離子煙感探測器或者煙感複合智能探測器。火災報警信號通過數據總線傳送給判定單元和火災報警監控主機。在對火災信息進行處理後,如果確認發生火災及其部位後,將產生火災報警信號、觸發消防設備的聯動、運轉消防水栗和噴淋係統、啟動排煙機、落下防火卷簾門,以將火災消滅在萌發狀態。

除此之外,智能化的消防係統還通過通信或計算機網絡與城市消防調度指揮係統相聯,以獲得更為強有力的消防後援。

②為了滿足消防緊急廣播疏散人員以及日常的公共廣播和背景音樂之需,在大樓內裝備公共廣播係統,既是現代化的標誌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辦公環境的文明層次。

樓宇的安全防範係統

①為了對整幢大樓提供安全防範保障,要確定是否需要對大樓建立周界保護,對大樓是否作巡視監控,對大樓的那些出入口需要進行控製和管理;對樓內需要防護的區域和某些特定的目標則需做出監控報警的方案和設計,確保不存在視覺盲區和報警探測盲區;對重點保護目標更需有實體防護措施付諸實現。

②按大樓使用類別的不同,采用不同等級的安防標準與技術措施。政府機關大樓應重點放在嚴格出入口管理上,采用刷卡是一種方便實用的方法,可限定進出區域和時間,對保密要求較高的場合,可采用10卡;對於公共性和人員流動量大的樓宇,采用通道式出入口輔之以閉路電視監控,不失為優選方案;對於樓內計算中心、控製中心等機要場所,實行刷卡加上輸人密碼方能開啟門鎖的門禁控製是必要的。

③閉路電視監控分為一般性監控和密切監控兩類,前者適用於門廳和樓道等場所,可采用雲台掃描作全方位大麵積的巡視;而對於固定場所或目標的監控,宜采用定位定焦死盯方式;監控部位應注意少留盲區與死角,對電梯內外的監控要引起重視並從技術上予以保證。

④對於智能化大樓而言,位於大樓地下層部位和樓區的停車場應實現有效方便的監控與管理。政府辦公大樓的停車場管理,在停車位不夠用時的重點是停車泊位權限及允許泊車時間長短,常用方法是汽車貼有不同顏色標簽來注明該車允許泊位的日期;對於高檔寫字樓這類大樓,則采用收費管理方式為主,在汽車駛入時通過讀卡機、開具票據或記賬後開啟柵欄機,從停車場駛出時驗票後開啟出口柵欄放行;而對於僅限於內部使用的停車場並且重點是防範車輛丟失情況,則可以采用認車認人之技術方案。

⑤如有必要,在大樓周界及底層可設置玻璃破碎探測報警等傳感裝置,在易於發生危害之處安裝緊急報警按鈕,及時通知大樓監控中心是必要的。對於需要嚴格控製出人的場所,應用電視攝像視頻移動探測報警裝置,或人體生物特征識別裝置,如指紋、掌紋、視網膜、臉形等,是非常實用和有效的。

建築物自動化係統的集成

完成保安、消防、樓宇設備自控三大子係統之後,初步實現了建築物的自動化係統,在此基礎上應進行功能集成,作三位一體式的集中管理,最終構造出建築物管理係統說,這不僅將提高建築物自動化係統的綜合服務功能,也將增強物業管理的效益,成為智慧性大樓係統集成最根本的基礎。

通信自動化係統與網絡集成

通訊自動化的係統集成主要是網絡集成,是智能化大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大樓建設的全過程,是依靠綜合布線這種物理網來加以實現的。內容詳見第六章。

通信網絡有電信綜合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三種類型。雖然它們各自的業務範圍、服務領域、管理體製、網絡結構、傳輸介質等方麵均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互融合之處,而且未來的發展是三網合一,從而使智能化大樓真正從幕後走向現實,通過網絡技術帶給人們快捷便利和高效的生活節奏。

電信綜合網絡是由電信部門運營管理的公共電信網絡,如電話網、電報網、幀中繼、網等,以向用戶提供電話、傳真、會議電視以及數據通信等通信業務,連接範圍最廣,服務範圍也最廣。

有線電視網絡提供電視和圖文電視等廣播業務,一般由有限電視公司運營,采用模擬傳輸方式,是一種模擬網絡,一般覆蓋一個城市,在城市之間可通過微波、衛星和光纖相連,也正在逐漸開辟數據傳輸和可視電話業務。利用有線電視技術和機頂盒技術,可以提供豐富信息,支持服務,包括遊戲和電視放送節目,甚至化饑過上網技術,為人們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

計算機網絡為各個部門自己管理、實現計算機的互聯,為計算機之間進行文件傳送和資源共享提供服務,它以實現大數據量和多媒體通信、高頻率度為其特點。以大樓為節點最具發展潛力,通過綜合布線技術加上網絡服務器來構架出內部局域網,從而使數據能在大樓內外流通,這是智能大樓的真正內涵。

辦公業務的自動化支持及軟件網絡

辦公自動化是用高新技術來獲取信息和輔助辦公的先進手段,其基本用途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麵:

信息管理係統,將電子數據處理通過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而相互聯係起來,通過組織與訪問數據庫或建立數據倉庫來達到準確、快速、高效之目標。

第二節智能住宅小區

一、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條件得以很大改善。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全國居民住宅的建設標準逐步提高。1994年建設部正式提出了小康住宅的概念並且推出了小康住宅設計的標準。不久,國家科委與建設部以科技為先導來提高城鄉居民住宅的功能與質量,改善居住環境,共同推進“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1997年,全國開始進行住房製度的改革,住房不再是一項福利措施,而是市場經濟中一類特殊的消費品,建設什麼樣的住宅,已經不是計劃經濟中下達指標的問題,而是房產開發商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的商業行為。

近年來,中國大步跨入了信息化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與通信和信息的關係日益緊密,信息化社會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與工作習慣的同時,也對傳統住宅的建設標準提出了挑戰,社會、經濟及技術的進步改革,更使人們的觀念隨之變化。於是,在小康住宅概念的基礎上,引入建築物智能化係統技術,形成了智能住宅的概念。由於中國的住宅多為成片開發按區域管理,采用各種智能化手段來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質量,順理稱之為智能住宅小區。1998年以來,全國從南到北都在宣傳建設“跨世紀”、“五星級”的“智能住宅小區”,但是,“智能住宅小區”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如同“智能建築”一樣至今尚無一個確切的說法,倒是一股熱潮之湧起,又不免夾雜著各種偏見與誤導,使住宅建設中出現了思想混亂並產生一些不規範的行為。有的住宅小區配置了密集的布線係統、高速的網絡係統,但係統設計華而不實,投資雖增加不少,但實效甚微。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智能住宅小區”,科學、合理、有效地進行住宅小區的智能化建設,的確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討。

本書力圖從智能住宅小區的概念、建設標準、規劃設計原則、係統原理與設計技術以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麵進行具體、切實的介紹。信息化推進協會,並提出對住宅區內所有住宅的信息管理采用超級家庭總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