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句與句之間的貫通134(1 / 3)

第十四講:句與句之間的貫通

文章的段落應該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思想單元。它的結構,組裝和打磨以及最後完成,和一架飛機、一幢樓房、一件衣服的建造和製作過程非常相似,都是由許多部件和比部件還小的小零件組成的。就一個個部件本身來說,它似乎並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你隻要很認真地選擇它,精細地打磨它,不要出現以次充好等質量問題就可以了。但把這些部件進行了精心組裝,把它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就會令人眼前一亮,有了較高的使用價值了。

如果在組裝和“攢”的時候丟了零部件,或是螺絲擰得不緊,油封上得不嚴,缺東少西,那麼,飛機就會掉下來,樓房就會坍塌,衣服就會缺領少袖,出現一係列問題和事故。

一篇文章,“組織管理”得好與不好,與文章的得失成敗大有幹係。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引用拿破侖的話說:“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木留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戰勝一千五百個馬木留克兵。”這段很著名的話語裏隱含這樣一個事實:管理與組織能出戰鬥力。

這種情狀對文章同樣適用。

一個結構完整、思想清晰的段落,也是由單個“部件”組成的。把段落的各個部件精心精細精確地組合在一起,首尾相應氣脈相通,段落前後連貫一致,這就是“貫通”。貫一和通順,這就是本講的主題。

唐弢先生在他的《文章修養》裏說:“要使文章寫得通順,那就非把句子造好不可。”那麼,怎樣才能把句子造好呢?他說:“我以為應該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句子本身構造的合於文法;第二,擺入文章裏麵去的時候上下前後的妥帖與和諧。”

唐弢先生對句子的定義是:“由兩個以上的單字結合起來,表示一種完全的思想和動作的,是句子。”即使是兩字要想表達意思,必須要有主語謂語。如“你來”,“我去”,“你壞”,“我好”等等,在語法裏,句子的組成部分叫句子成分,組成句子的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等。一般說來,具備主語和謂語就能把意思表達清楚。而且如“你來”,“我去”之類的單句少有不通順和犯語法毛病的事情。句子不通順之類的毛病往往出在複雜的句子裏。比如“你來”可以加形容詞:“你從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或者衍生為複句如:“深夜裏,為了避免被敵人撞見,你舍棄了那條兩旁駐紮著大隊人馬的官道,情願多吃些苦,從山坡小道上一步步摸索著下來。”這樣,由於句子繁複的緣故,就容易犯語法上的毛病。語法不通,是形成句子貫通的第一道障礙。

通常情況下,常見的語法錯誤有以下幾種:

1成分殘缺。這是指句子裏缺少某個必要的成分。常見的毛病有:缺主語、缺謂語、缺賓語。

①從這些事實中,充分地說明了軍事後勤改革的必要性。

②我們要建立與健全各項規章製度等一係列工作。

③我們積極響應黨支部向全校同學發出的爭當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三好學生。

例1主語應該是“事實”,但在它前邊加上介詞“從”後邊加上“中”,就成了介詞結構,變為“說明”的狀語,整個句子就沒有主語了。應刪去“從”和“中”,使之成為主謂結構。

例2“建立與健全”的賓語是“各項規章製度”,這個動賓詞組在句子裏隻做“工作”的定語,全句的謂語脫漏,結果賓語“工作”也就懸空。可在“建立”前補上謂語“做好”,或刪去“等一係列的工作”,使“建立與健全”做全句的謂語。

例3謂語“響應”之後有一個複雜的偏正詞組,但這個偏正詞組既沒有中心詞,也不能同“響應”相配。從全句看缺賓語中心詞。應在句末三好學生後加上“的號召”三個字。

請將語法錯漏的地方改正過來,並說明為什麼。

2搭配不當。句子中相關聯的成分違反了語法規律、語言習慣,在意義上不能配合。常見毛病有:主謂搭配不當、主賓搭配不當、動賓搭配不當、定語和狀語跟它們修飾的中心詞搭配不當。

如:①這時,全場所有的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了大會主席台上。

②大家都講究衛生,我們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了。

③我看到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

④大家熱情地迎接新同學以及他們的行李。

⑤我的心在熱烈地跳動。

例1主謂搭配不當。“眼睛”不可能集中到台上。可將“眼睛”改為“眼光”。

例2在使用聯合詞組做主語、謂語、賓語時,一定要注意聯合詞組中的每個詞同句子中相關聯的成分的搭配。我們可以說“健康有保障”,不能說“疾病有保障”。應將“疾病”刪去或“疾病就可以減少了”。

③動賓搭配不當。擔子沉重是“看不見”的,隻能“感”到。

④迎接的賓語是聯合詞組。“行李”與“迎接”搭配不上。可改為“幫助他們搬行李”。

⑤狀語和中心詞不搭配。應改為“激烈”。

3詞序不對指詞語位置擺得不對而造成意義的混亂以及語法錯誤。

如:①通過學習,群眾普遍的覺悟提高了。

②故宮博物館展出了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③事情發生了,我們先把問題應該調查清楚了再去解決。

④我們必須認真克服並隨時發現工作中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