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非虛構文體的擴展之三(1 / 3)

第十三講:非虛構文體的擴展之三

運用知識和材料擴展段落(二)

上一講中,我結合一個案件講了怎樣在非虛構文體中使用知識和材料。在那個案件中,有關醉酒的知識成了問題的核心,同時也是作者敘述時無法回避的重點。知識的重要性立時凸顯出來了。由是我們可以將此梳理一下,以引起同學們思考:

1知識有時候充當了新聞發言人的角色,有時甚至擔當了裁判的任務。

2知識並不是簡單的話語。它是專業人士和科學團體經過試驗、研究、總結出來的定義和規律,它有晶體的固性和不易性,而且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

3引用知識要注意左鄰右舍前頭後尾,不僅要注意它們的血型是否匹配,而且還要秉性一致風格相近。這就是說既要有預設、有鋪墊,不能突兀,還要文風語風相對統一。

非虛構文體中,報告文學、散文、隨筆等等,經常有引用知識的事情。有的作家由於注意到引用也是一門學問,把相關問題處理得好,他的這些引用就是錦上添花,引用部分往往會成為文章的亮點和高潮。而有的作家卻忽略了這一點,因此,但凡出現引用章節,他的文章就疙裏疙瘩,有堆砌之感,出現閱讀障礙。這個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材料的引用同樣存在血型相近文風相屬的融合問題。材料和知識所不同的是,它不像結晶體,並不精粹,有時很蕪雜,很無序。特別是寫一些曆史題材的非虛構作品,可以說,你手裏掌握的素材大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現的。在本人的創作實踐過程中,有一些作品大部是靠材料和資料寫出來的。如《黃河大決口》、《百年滄桑》、《最後的大師》等等。這樣一類曆史題材的虛構作品的創作,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總結好的。但對待一大堆死去的材料,如何把它激活?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死去活來法。一些曆史資料,它們最大的特點是礦物質特性:沉默無言,像不動產,又像死亡。針對這樣的屬性,必須用當今活的思想籠罩它,用先進的理念、觀點衝擊它,使它原本礦物質的特性重新複活,在它已成為曆史的思想裏尋找到具有生命張力的部分,使之鮮活如染,重新煥發光彩。

2多級過濾法。必須熟讀材料,不僅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還要弄清它的背景因素,這就是材料所處的曆史環境、社會環境甚至自然環境。由於案頭功夫足,這樣你會從材料身上得到諸多不同級別不同方向的好處,比如材料本身就有可能產生觀點、思想,還會有人物形象的雛形,甚至有當時的語境,有當年的時尚以及文化層麵的積澱等等。這些多級多方向的東西實際就是你的珍寶,在未來進入書寫階段,它們會有不同的用場。

3細節複活法。有句詩叫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曆史也是這樣,具有不可逆性。但是,我們不可能逆轉整個曆史,卻能複活曆史的某個局部,某個細節。人都是活在具體的環境和具體的細節中,因此,複活細節在非虛構作品中有著重要作用。

《百年滄桑》中,我曾寫過一個曆史人物叫葉名琛,清鹹豐年間的兩廣總督,他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中南局書記,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古代官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任職的廣州失守,他本人被俘,最後被英人當作“人質”囚禁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成了“海上蘇武”。葉名琛至死不向英軍屈服,不在“修約書”上簽字,不吃洋人的東西,“不食周粟”而死。這樣一個曆史人物,如何從他個人命運中反映時代的悲劇,讓讀者對那段曆史有著更深的印象,我反複琢磨,最終還是使用了“細節複活法”,獲得了成功。

首先,我複原葉名琛的肖像,文中我這樣描述他:“葉名琛長得高大壯碩,大臉方額,很有富態模樣。”古人從麵相上說有福人通常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這是貴人之相。從麵相上看,此人了無問題。從人品上講,我又寫道:“為人還算忠厚,性情還算溫和,做事十分圓通。以他個人品質和性情,在那樣的時代裏是官運恒通無有大礙的。”葉名琛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樣板一樣的人物:“他一生講究君君臣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他既忠君,又講孝廉。”這樣忠君的人必然是與愛國聯係在一起的。在接到英法聯軍攻城的最後通牒時,葉名琛拍案而起,複函怒斥道:世間萬物均有秩序,不可亂來。人要明理,國有法度,是謂文明。你們動輒訴諸武力,搶占別國領土,這是文明國家所為嗎?你們有什麼臉麵在別人的國家耀武揚威,妄提什麼進城權?你們打了人殺了人侵犯了別人,回過頭來還要受欺辱者給你們提供賠償費,這有公理嗎?至於說馬賴神父受審和愛爾蘭船長被扣,純屬中國政府官員職責內的事,你們憑什麼妄加幹涉?廣州局勢如此混亂,民不聊生,均是因你們洋人所為,我們的損失該誰賠償?

僅僅一席話,弱國強吏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但葉名琛又是一個迂腐的人,他對占卦問卜之事屢試不爽。科舉及第前父親替他卜過前程,結果是“白虎臨金官持世,若入文途,必登金榜;入武途,必立奇功”。他自己占卦是“文旺官興,金榜題名”。英法聯軍攻打廣州,這等軍機大事,他也請教父親占卦,說是“隻要過了12月30日,便可無事”。但直到1月5日,距預告的凶期已超過5天,葉名琛依然被英軍捉了去。

我在葉名琛被俘段落裏這樣寫道:

葉名琛被洋人押解著走回英軍指揮部。他頂戴花翎,身著朝服,腳穿朝靴。他以一個兩廣總督的身份很端莊地走著,像視察戰後的廣州城。肩扛來複槍的洋人兩旁列隊,高統皮靴踩出陌生的西洋鼓點。葉名琛走得滯重而又遲緩,和洋人們很不合拍。但他仍很有韻味地走著,以空前的執拗不懈地走著,使整個隊伍終於走得心煩意亂,洋人們不得不時走時停來遷就他的步履。

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快步走到葉名琛跟前,小聲催促他能否快走些,葉名琛勃然大怒,圓睜環眼地叱罵:你是什麼官階?竟敢催促天朝命官?下邊站去,讓你們的公使和我說話!

大街上擁擠著觀看熱鬧的廣州市民。人們被葉名琛威嚴的儀表和這番字正腔圓的叱罵所激動,有人激動地鼓起掌來,更有不少婦女老人流下了眼淚。

晚上,葉名琛被押上一艘軍艦,泊於白鵝潭。晚飯後,葉名琛對陪同的英國軍官說,你們的公使額爾金為什麼還不來見我?按照規矩,天朝大臣來到,公使應來拜看,你們這樣做是失禮的。我是為會見額爾金先生才來這裏的,如果他不來,那我就下船了。

後來,葉名琛被輾轉送到印度加爾各答的威廉炮台。當中國帶去的食物告罄之後,家人要求到加爾各答購買食物,以免凍餓而死,但葉名琛堅不允準。他說:“我身為天朝大臣,之所以不怕羞辱含恨前來這裏,不是我怕死,而是要來聽聽英人口口聲聲說他們的國家如何文明,國君如何明理。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到這裏的,我想見見英國國王,和她當麵探討一下國家是非。不想英人竟如此野蠻,不讓我去英國,而讓我滯留於此。似他們這些不可理喻之人,我已對他們失去信心,我既不能當麵斥責這個野蠻的國家和它的君主,我苟生何為?我有何臉麵食用他國之物?”

從此堅不用食。

1859年4月9日,葉名琛“不食周粟”而亡。

以上有關葉名琛的人物塑造,從他的麵相,到他的言談、他的迂腐喜歡占卦,到他被俘後的從容步履,到不食周粟而死等等,幾乎全是用一個個細節描述出來的。讀者之所以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也是受這些細節感染的。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先生曾撰文激讚過葉名琛描寫的成功,我想主要得益於細節的運用。

4脫胎換骨法。當占有材料完成之後,就要將其全部打碎,其狀很像粉碎機一樣,改變它原有的形態,然後用作家的思想、理念、情感、語言,技巧、風格重新組合出一個全新的文學作品。這個作品一是文學的,二是真實的。之所以說是文學的,是說它和純粹的曆史事件不一樣,它有文學家的思考,有文學家的精神麵貌,風格和氣質;說它真實,是說它畢竟屬於那段曆史,它有那段曆史的骨血,有它的DNA(遺傳基因),它忠實於那段曆史。雖說不能百分百還原,但至少有眉眼證明它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