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方法,或許能將材料激活。
近年來,文化散文或隨筆越來越流行。特別是餘秋雨的散文一騎絕塵,引發許多人往文化散文的路徑上馳騁。這些年,凡是上用知識和材料擴展段落這堂課時,我都會布置一道作業,去已故國畫大師齊白石墓前憑吊一番,然後寫一篇散文。
齊白石是近代具有國際影響的偉大畫家。畢加索就說:“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有齊白石……”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曾被稱之為“人民畫家”。1955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本年度國際和平獎授予齊白石。授獎儀式上,郭沫若致賀詞,茅盾代表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評議委員會將榮譽狀、一枚金質獎章和五百萬法郎授予齊白石,周總理親到會場祝賀。齊白石逝世後,按照他的意願,其墳墓選擇在殘荷野渡扁舟自橫的鄉間——魏公村。齊白石生前和毛澤東關係相當親密,他是毛澤東菊香書屋的常客,毛澤東經常和他共進午餐,這兩個湘潭老鄉在吃飯時有許多共同的愛好。齊白石逝世後,有一年魏公村一帶大澇,毛澤東做夢夢見齊白石向他訴苦,說是墳墓進了水。毛澤東差人前來查看,果然齊墓被水浸泡,遂立時引水墊土,解了畫家滅頂之災。選擇齊白石作為書寫對象,一是其墓近在咫尺。二是他在藝術上會給我們以諸多啟發。三是有許多他的有關資料。
這就談到怎樣寫這一類文章的問題。
與純粹靠材料資料編織文章不同,寫齊白石,多了一個“現場”問題。如果說,寫齊白石這樣一個曆史人物,他的資料和他的生命形式一樣,已經呈現固化狀態,但他的墳墓卻是一個活的景觀。這似乎與我上邊講的“死去活來法”能扯上關係。
就文體來講,古人將此類歸為“記載門四類中的雜記類”,現在稱之為“遊記”。說起“遊”,古人特別講究這個字眼,“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古人做學問一個重要的形式曰“遊學”,遊什麼?遊山水賞名勝古跡放浪天地之間。學者遊山玩水前,大都做足了案頭功夫,讀了相關的諸多詩文,閱讀了各種版本的地方誌和山水誌。他們登臨山川遊曆江河,不隻是觀賞自然山水,而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閱讀。在他們眼裏,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而是另外的一種文字。這樣,遊學之餘寫遊記,遊記往往成了以遊山玩水為線索的考據文章。古人讀書做學問似乎比我們紮實,因此,我讓大家走出校門去謁拜白石墓,實際上也有讓大家體味一下古人做學問是何樣情形的意思。
和古人一樣,拜謁齊白石墓地之前,要先看齊白石的有關資料。這些材料包括他的傳記,他的藝術貢獻,他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包括奇聞軼事等。當你大抵了解了齊白石是什麼樣的人之後,你再走近他,才能不驚擾這位偉大的人物。
第二步即去現場實地感受。要弄清楚墓園身處何地,地理坐標,環境如何,自然情況,當日景象,現場感受等等。
第三步閱讀遊記類經典範文。張繼鋼院長有句話非常經典:“起點就在頂峰上”。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首先要師法經典,你隻有學習過、了解過、理解了大師的作品,你才會洞悉什麼是頂峰。要不,你就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因此,我們隻有閱讀過此類的經典散文,才能在巨人的肩上出發,達到我們的預期。
第四步構思創作《白石墓前》。
學生作業
例1
白石墓前
05級董夏青青(略)
……齊白石真正給後人留下的怎可能是壘成長城狀的錢幣所能包含的,這個木匠出身的老農民在畫裏對故鄉的溫情打量,是中國農業文明在藝術領域中的一次回光返照,是一個藝術家對一個殘喘的時代最後的挽歌。齊白石原本希望借此可以闖出一條路,留給後人去開拓,可是,事實卻是這個衰老頭的行動的力量常常趨於微弱,仿佛一個血戰到最後,卻被前來救援的人拋下的傷兵,氣喘籲籲,倒在大攤血汙裏,掙紮到動彈不得而隻好等著死亡的麻袋將其拖走。
現在,中國大寫意的花鳥畫已走向窮途末路,繼齊白石之後,崔子範、王憨山的最後掙紮也無力回天。這不是已經傾盡全力的齊白石的過錯,工業文明強硬的挺進姿態,使造就齊白石畫作的背景正在失去,他螳臂擋車式的努力,不過徒增一份時代憑吊的感喟。曆史的柩車,沒有樂器和哀鳴的伴送,在遲疑的歲月裏一瘸一拐地前行,終於在我的腳跟前,撞上了冷冰冰的墓壁。
雖然齊白石已不是一名純粹的農民藝術家,但他的“清淨本原”之心,卻能還原給任何一片鄉野以其最初的神性。如今,“農民”和“工人”問題被藝術家一再提起,可是這些關注的目光都是自上頭對下方的打量,“農民”、“工人”作為幾個簡單的消費名詞而被實踐著。
已沒有知己在世的中國農業文明,心甘情願地做了為齊白石陪葬的祭品。
白石墓的一角缺了,我此刻的感知同樣是完全的不完整和片麵,也許是白天且又是一大早就過來的緣故。我在齊白石和自己弄不明白的問題之間來回折騰,不夠力量去維持追悼和追問的平衡。
兩個女人從居民樓那邊走過來,看看我,然後盯著墓碑:“湘,湘潭齊,湘潭齊白石,湘潭齊白石,墓”,沒等其中一個女人念完,另一個就把她拉走了。剛剛的那隻大白貓不見了,一隻棕白毛色相雜的貓從居民樓下的草叢裏鑽出來,就地打了好幾個滾,然後直直地望著這邊,不過我沒有戴眼鏡,不能確定它是否真的在看這邊。
被兩隻大貓監視這麼久,實在感覺怪異,不過也許是我的行動太古怪的緣故,剛在墓前站定,我就開始把手裏的一把菊花撕成一瓣一瓣的撒到墓上。
我無法克製自己的擔心:如果把整把的菊花放在這裏,會不會被不認識齊白石的人拿去。
【點評】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學係學員能和齊白石扯上點幹係的,大概隻有05級學員唐瑩和董夏青青二位女公子了。唯楚有材,湘女有情,或許因了這多重原因,董夏青青在寫齊白石的時候,非常著力,她的這篇文章,估計是此批作業最長的一部了。作為老師,我欣賞她的勞動態度,凡事能用心用力,這是我之所以推崇該文的第一個動因。
董文顯然是運用了齊白石的某些背景材料和有關美術方麵的知識,可喜的是,她能從那一堆知識和材料中脫穎而出,沒有被俘虜,沒有被淹沒,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和智性很優雅地扯動他們,寫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文中對細節的運用,對傳聞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在結構方麵,散文文體本身呈現的優勢被她充分利用,她在文體中自由行走,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董夏青青的這篇文章的動力支持來源於材料和現實場景,這使她左右逢源。而這兩脈源泉都經過她的內心沉澱蒸騰,加注了自己的情感,再從心間流出後,就有了另外的況味。
最難能可貴的是文本字裏行間閃爍的理性和辨析的意味,它構成了董夏青青這篇文章硬朗的腰身和嫵媚的容貌,因為有力,便耐人咀嚼。本人之所以出“白石墓前”這個題目,心裏是有些想法的。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就躺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他以畫花鳥魚蟲蘿卜白菜盛名於世,這些事物是一個時代的隱喻。然而藝術家死了,一個時代就此終結。白石老人的墓地若幹年前被風荷藤影草木野渡所籠罩,在這樣的鄉土懷抱裏,老人睡得安穩長夢不會驚擾。但是,白石老人的目光還是跌落了,它被工業文明的潮水侵蝕和剝落,如今它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被車水馬龍所衝擊,被喧嘩與躁動所驚擾……這是一個隱秘的想法,我期待著有人走近它並發現它。或是因了這個緣故,我特意囑咐學生們一定要深入觀察,注意白石墓與周邊的關係等等。令人欣喜的是,董夏青青做到了這一點。她把探尋的觸覺伸向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激烈碰撞的社會深處,這個姿態本身就顯示了她思想的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