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2 / 2)

劉秀並不在意鄧奉說的這些來龍去脈,他在意的始終隻有一事,他問鄧奉:“其二可是陰貴人。”

鄧奉聞言錯愕不已,他知道劉秀能說出來,便是知道了什麼,方如此篤定。事已至此,他也不再隱瞞,但他卻想死得明白,便反問道:“陛下這話從何說起?”

劉秀見鄧奉並不否認,他便坦白告知。“昔日護送陰貴人回新野避難之人並非全忠於陰貴人之兄。”

鄧奉聽了,自是也明白了,既然都說開了,他也不懼全說了。他對劉秀說:“陛下興許不知,兒時家母曾欲為罪臣與陰貴人訂親,乃因雙方父母皆有此意,然卻因罪臣當時堅決不同意而作罷。罪臣當時與陰貴人僅是點頭之交,自以為陰貴人徒有美貌,卻無才名,又備受府中寵愛,實非罪臣所求。罪臣想要的是一位能與自己誌趣相投,又能持家有道的良妻。後再見陰貴人拒求親者無數,其中不乏好兒郎,據聞此乃陰貴人之本意,罪臣由此以為陰貴人過於心高氣傲,實非罪臣所喜。然相處方知,罪臣竟是大錯特錯,陰貴人分明便是罪臣所求之妻,可惜悔之晚矣。罪臣自知陰貴人不容肖想,卻情難自禁。不瞞陛下,此番被迫造反,罪臣曾想過若是成了,或許能如心中所願。今罪臣思來,不免自覺可笑。陰貴人唯有陛下方配之。”這是鄧奉的心裏話,盡管他其實不願承認。

在劉秀看來,鄧奉是個良將賢才,又如此心胸坦蕩,兼之又是他二姐夫鄧晨的侄子,又有保護陰麗華一家的功勞,再說此番造反又非他本意,如此一想,劉秀不免對鄧奉起了赦免之心,至於他對陰麗華的覬覦之心,劉秀也不太在意了,畢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鄧奉不知道劉秀此時所想,他自知自己難逃一死,也知劉秀是個明君,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求的,卻是向劉秀推薦了他的好友趙熹,並奉上他反叛時趙熹寫給他的信。

劉秀看了,信上盡是趙熹勸阻鄧奉反叛,對此表示責備之言,其中亦不乏對當今天下形勢的分析。在劉秀看來,是個忠義可用之才。

最後,劉秀還是沒有保住鄧奉的性命,乃因岑彭與耿弇勸諫說:“鄧奉背恩反叛,令大漢之軍在外征戰一年有餘,以致漢軍損失慘重。況鄧奉擊傷賈複,生擒朱佑,令漢軍威名受損。而陛下親自前來討伐,其亦沒有馬上投降,直至無力再戰才投降。若不殺他,便不能宣揚懲治叛亂之決心。”劉秀對此深以為然,他確實應該以此事警戒其他蠢蠢欲動的人,於是劉秀下令誅殺了鄧奉,但隨後還是重用了趙熹,使之成為一代名臣。

鄧奉兵敗身死,卻成就了老朋友治國安邦的理想,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劉秀凱旋回到帝都,見到陰麗華的時候,方知道相思濃。這一次,他沒有跟陰麗華提及鄧奉,他覺得逝者已矣,往事便不值一提。隻是雖然如今陰麗華在後宮裏,隻有他一人可以看到,可以親近,但隻要想到陰麗華不知還被多少人惦記著,他這心裏難免有些不舒坦。這樣一來,夜裏他對陰麗華自是前所未有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