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眾泉彙積的大明湖(1 / 3)

四 眾泉彙積的大明湖

大明湖鳥瞰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彙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水主要源自珍珠泉、五龍潭等泉群諸泉。從一定意義上說,大明湖也是一個巨大的泉。這不僅因為它跟泉同源同根,也因它具有泉的特色——它放大了泉的美麗,承載著泉文化的燦爛。

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區北部,總麵積103.4公頃;湖麵57.7公頃,平均水深2米左右。湖中碧波浩淼,綠洲蒼翠,豔荷映日,畫舫穿梭……環湖樓閣亭台,曲檻回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更有曆下亭、鐵公祠、彙波樓、北極廟等名勝古跡,七橋風月、秋柳含煙、竹港清風、鳥啼綠蔭等八大景觀,風景十分秀美,遊人絡繹不絕。

大明湖曆史悠久,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便在《水經注》中寫道:“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麵則湖。”文中所說的大明湖在今五龍潭一帶,湖中彙集了趵突泉、天鏡泉以及東、西蜜脂泉諸泉之水,加之湖底有很多湧泉噴湧,湖水清澈見底,平明如鏡,故稱大明湖,又稱淨池。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古稱曆水陂或曆下陂。當時的曆水陂水麵浩瀚,它南至濯纓湖,西至五龍潭,東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湖闊數十裏,浩瀚吞濟濼。直到西晉永嘉年間,因擴建城牆,才把湖水分開,基本形成現在的規模。到了唐代,北園到鵲山、華山一代的大片城外湖成為蓮子湖和鵲山湖,五龍潭一帶則稱四望湖。宋代城內湖水則以百花堤為界,堤東稱東湖,堤西稱西湖。金代元好問在其《濟南行記》中,將東湖、西湖統稱為大明湖。

大明湖的文化底蘊也極為豐厚。這裏是曆代名士先賢薈萃之地,許多名勝古跡都留有他們的足跡。你來到任何一處景點,都可跟古代名人隔代相遇……

曆下亭位於明湖中最大的湖心島上,因地處曆山之下而得名。它四麵環水,綠柳繞岸;紅柱青瓦,八角重簷,是一座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的木結構建築。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天寶四年(745),著名詩人杜甫曾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曆下亭,並寫下《陪李北海宴曆下亭》一詩。詩中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們廣為傳誦,曆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不過,當時的曆下亭在五龍潭一帶的大明湖上,唐朝末年就倒塌了。北宋以後,曆下亭移建於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才在湖心島上重建。現在的曆下亭雖幾經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額“曆下亭”三字,為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曆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高度概括了大明湖的春光秋色,有著很深的寓意。

鐵公祠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山東參政鐵鉉(1366—1402)而建的。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位,從北京發兵南下“靖難”。攻至濟南,鐵鉉率軍民堅守,屢挫燕軍。朱棣久攻不下,隻好撤軍。建文三年(1401),朱棣再次興兵,繞過濟南,攻下南京,自立為明成祖。然後發兵複取濟南。鐵鉉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壯烈犧牲。後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

鐵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餘平方米,由曲廊、三間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覽樓”組成。園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院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鬆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

小滄浪位於鐵公祠旁,是一處具有江南風格的小園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小滄浪亭、曲廊、荷池等組成。因係效法蘇州滄浪亭風格修建,且規模較小,故取名小滄浪。

小滄浪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八角飛簷,外設圍廊坐欄,三麵荷池環繞,柳浪掩映,是絕好的賞湖和宴飲之所。清代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家鐵保,曾在這裏宴請其僚友山東提學使劉鳳誥。席間,劉鳳誥讚賞小滄浪亭的精巧別致,遂口占一聯,由鐵保揮筆寫成:“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是描寫濟南風光的千古名句,在民間廣為流傳。站在亭上遠眺,全湖風光盡收眼底。如在深秋晴明之日,亭前如鏡的湖麵上,還會出現“佛山倒影”的奇觀。

北極閣坐落在大明湖東北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廟宇。此閣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明清兩代又多次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後殿、鍾鼓樓、東西配房組成。正殿內供奉著北方水神真武大帝金身坐像,像旁有金童玉女侍立兩側。神龕前方及左右兩側還塑有多尊神像,皆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正殿供桌的西側,放著一具長約二尺、寬約一尺的龜蛇合一鐵鑄像,據說這是真武帝手下的兩員大將——龜蛇二將。它們最初是真武帝腹中的腸子和肝髒,真武帝剖腹取出後,幻化成他的心腹幹將。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龜蛇合體像莫名其妙地成了掌管生育的“神靈”。據說婦女摸了它,就可生兒育女。所以過去婚後多年不育的女人,都到廟裏來摸一下這尊“神靈”,以致鑄像的表麵都被摸得閃閃發光。殿內東西兩側壁上還繪有真武大帝修煉成仙的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北極廟正殿後麵為啟聖殿,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為德王朱見潾所建。殿內供奉著真武帝父母的坐像。

北極廟的聞名,還於七月三十放河燈的習俗有關。

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之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人們超度亡靈的日子。過去在濟南,每到這天晚上,一些人便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淹死在水中的亡靈。放河燈最熱鬧的地方是大明湖南麵的湖麵。當夜幕降臨時,平靜的湖麵上便漂著各種各樣用麵粉做的河燈。那繁星般的燈火閃閃爍爍,飄飄搖搖,把湖麵映得通紅一片,別有一番迷人景象。對此,已故著名文史專家嚴薇青先生在《濟南瑣話》中,有一段精彩描寫:

當年北極廟裏的道士們,也定在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打醮誦經超度亡魂。這天白天念經,招待來廟燒香的“施主”,並找紙紮工人用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裏,吸引遊人。到晚間,道士們穿起花花綠綠的錦繡法衣,敲動鐃鈸,吹奏起笙笛,吹吹打打地從高台階的北極廟裏列隊出來,到湖邊焚化“疏頭”,然後把彩紙紮的法船燒掉。白天彩船停泊在湖裏,已經做了充分宣傳,晚上又吹打著樂器把船燒掉,因而轟動了濟南,以致廟內、湖上,萬頭攢動,擁擠不堪。一天下來,不僅道士得到大批收入,大明湖上的船價也比平時上漲幾倍,甚至頭幾天船就被預訂一空。

就這樣,每年七月三十日成了北極廟的道士及某些迷信和看熱鬧的人的皆大歡喜的日子。至於鬼魂是否得到超度,那就隻有“鬼”才知道了。

彙波樓位於大明湖東北岸的北水門上。北水門為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泄洪、防水,又能通舟楫。明洪武四年(1371)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城樓。因城內諸泉水彙流入大明湖,再經北水門流出城外,故命名為彙波樓。彙波樓建成後,成為人們登臨遊覽、集宴賦詩的好去處,曆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解放前,彙波樓毀於戰火。1982年,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新樓基本保持原貌,為重簷兩層城樓式建築,氣勢宏偉,高大壯觀。登上彙波樓,北可眺望鵲、華二山美景,南可俯瞰明湖秀姿;夕陽西下時,更可領略到濟南八景之一“彙波晚照”的壯麗景象,令人頓生豪邁雄壯、心曠神怡之感。

南豐祠位於湖東北角岸上,是為紀念曾任濟南行政長官的北宋大文學家曾鞏所建。該地原為晏公祠,是紀念水神晏戌子的,約建於明末。祠中有高台,名晏公台。清道光九年(1829),曆城知縣湯世培捐資在晏公台東建祠堂三間,立曾鞏牌位供奉,是為曾公祠。至清光緒二十年(1894),經巡撫福順奏準,在晏公台西建大殿三楹,作為山東巡撫張曜的祠堂,俗稱張公祠。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根據群眾的意願,將曾公祠、晏公廟、張公祠劃為一體,改為專門紀念曾鞏的南豐祠。1987年,政府又對南豐祠進行改建和維修。整個祠堂占地2690平方米,由門廳、大殿、戲樓、水榭、遊廊等組成,是一處清幽典雅的古典式庭院。位於南豐祠門內南側,是濟南市區現存較大的古戲樓,始建於1894年,1987年重修。戲樓呈方形,寬闊高大,內有紅柱承托,南為戲台,四周為看台。台分兩層,有木梯可登,上下層均可擺桌看戲品茗。南豐祠門內北側為曾鞏祠堂。祠堂南出廈,半壁花槅扇,抱柱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是摹寫原曾公祠的門聯。祠堂中間是曾鞏木雕像,像高2米,峨冠博帶,手持書卷,神態安祥,儒雅瀟灑,是用曾鞏故鄉江西南豐的一棵千年樟木雕成。堂內還陳列著各種版本的曾鞏著作和評介書刊,牆壁上懸掛著讚頌曾鞏的名家字畫。南豐祠院內南側有四麵長亭三間,名“雨荷廳”。該廳長11米,寬5米,紅柱青瓦,簷角高翹,花格門窗,周有環廊坐欄,並有“凹”形曲池環繞北、東、西三麵,池水蕩漾,夏日蓮花滿池。亭之南緊鄰湖水,湖麵蒲葦蒼蒼,蓮荷錦繡,景致幽雅宜人。

遐園坐落在大明湖南岸,為清宣統元年(1909)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創辦山東省圖書館時所建,原為山東省圖書館的一部分。遐園布局設計均仿照浙江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格式,四周曲廊相連。建成後因景致清雅,藏書豐富,在當時頗負盛名,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園內假山突兀,花木扶疏,山石嶙峋,遊廊迂回,亭台巧置,有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築,均造型巧妙,古樸典雅,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另外,園內西北角長廊壁上還嵌有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遐園在解放前屢遭破壞。1948年濟南解放後,才得以恢複重建。1965年,遐園被分為兩部分,西邊仍屬省圖書館,東邊的園林部分作為獨立的“遐園”劃歸大明湖公園,並逐漸改建成現在的樣子。

稼軒祠位於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占地1400平方米,是為紀念南宋濟南籍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而建的。

稼軒祠建於1961年,是由李公(鴻章)祠改建而成,為古代官署型建築。祠院坐北朝南,南北向三進院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大門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為陳毅元帥所題。門南為照壁,門內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廂房各三間,北側為過廳,麵闊三間,分別陳列著葉聖陶、臧克家、吳伯簫、唐圭璋等當代名人讚頌辛棄疾的詩詞、字畫。穿過過廳為二進院落,兩側是抄手半壁遊廊,與正廳相通。正廳門楣上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兩邊楹柱掛有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對辛棄疾的一生作了形象概括。匾額與楹聯皆為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在1959年撰書。廳內迎門處為辛棄疾塑像,四壁掛著他的生平事跡和名人字畫,櫥中陳列著有關辛棄疾的各種版本的書籍。廳後第三院落,北臨湖濱,是遊覽休息之處。其西廊壁飾有扇麵、海棠葉等各種異形窗。北端遊廊二層,與“臨湖閣”相通。東廊向北依次疊升,直達閣上。每疊平台由假山石堆砌。中段台上建有小亭,供登樓中途稍作休息。閣為兩層,上建涼台,下設茶座,可於內觀賞明湖景物。院內秀石玲瓏,槐蔭鋪地,竹影婆娑,榴花溢丹。閣北水中的七曲石橋,上飾石欄杆,下可通小舟。橋北接“藕亭”,六角攢尖,單簷寶頂,亭橋相襯,亭影浮動,也為明湖一景。

過去的大明湖比較狹小。從2007年10月開始,政府又對大明湖進行擴建,至2009年9月21日基本完工。擴建後的大明湖總麵積由74公頃擴大到103.4公頃,新增水麵11.7公頃、陸地17.7公頃;恢複重建了超然樓、明湖居、聞韶驛等曆史古跡;增辟老舍與濟南、秋柳人家等文化展館;新建七橋風月、稼軒悠韻、秋柳含煙等八大景觀;建成橋梁28座,仿古建築8組;修繕老建築10組……大明湖擴建後,整個景區呈現出曲徑通幽、溪橋相映、草木蔥蘢、瑞鳥翔集的良好景觀氛圍,使這個過去的“園中湖”變成了今天的“城中湖”,並實現了與護城河通航,為市民和遊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閑、遊覽環境,再現了“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特色。

神秘的“佛山倒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千佛山和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中的兩“勝”(另一名勝為趵突泉)。二者相距七八公裏,卻結下了一段“千古奇緣”:千佛山的影子,能清楚地倒映在大明湖中,即所謂“佛山倒影”。這“倒影”又神秘,又真實——神秘在沒人能解,真實在美輪美奐,故令許多名人對它刮目相看。

百多年前,晚清著名文學家劉鶚來到濟南,驚喜地看到了這一景象,便把它生動地寫在了《老殘遊記》中: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麵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麵,仿佛宋人趙千裏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裏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劉鶚的這段經典描寫,具有誘人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瞻。然而,“佛山倒影”也像海市蜃樓一樣,並不是經常可以看到的,隻有在空氣清新、能見度很高,湖水澄明平靜的中秋或初春時節,它才有可能出現。正因如此,一些乘興而來卻沒看到它的人對它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以至否定它的存在。如1922年,國學大師胡適來濟南,專門到大明湖去看“佛山倒影”,因沒有看到,便斷定此景觀為劉鶚杜撰。他在《〈老殘遊記〉序》中這樣寫道:

《老殘遊記》裏寫景的部分也有偶然錯誤的。蔡孑民先生曾對我說,他的女兒在濟南時,帶了《老殘遊記》去遊大明湖,看到第二回寫鐵公祠前千佛山的倒影映在大明湖裏,她不禁失笑。千佛山的倒影如何能映在大明湖裏呢?即使三十年前大明湖沒有被蘆田占滿,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大概作者有點誤記了罷?

另一位對“佛山倒影”持否定態度的是當代學者張中行。他曾在《曆下譚林》一文中說:

至於說湖中有千佛山的倒影,乃事理之不可能,就是隨口亂說了。

其實,胡適和張中行這兩位學者都有些過於武斷,他們恰恰在真實性上犯了主觀臆測的錯誤。因為“佛山倒影”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遠在元、明時代,就屢見於詠大明湖的詩文之中。如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泛舟大明湖》中寫道:“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明代詩人張鶴鳴在《遊湖十絕》中寫道:“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而明代詩人劉敕在《大明湖》一詩中寫得更美:“倒影搖青嶂,澄波映畫樓”;清代詩人王初桐也寫有“平涵千畝碧,倒見數峰青”的詠大明湖詩句……這些都足以說明,在古代,人們就能清楚地看到“佛山倒影”;而到了清代中葉,“佛山倒影”還被列為“濟南八景”之一呢!

“佛山倒影”的神秘,最令人費解的是七八公裏之外的千佛山的影子,為何能出現在大明湖中?這也是胡適等否定它的主要原因。千佛山隻有185米高,湖與山之間還隔著茂密的樹林、櫛比的樓房、車水馬龍的街道等。這樣高的山峰,這樣遠的距離,這樣多的障礙,而山影卻能清楚地出現在湖中,確是一個奇跡。若用光的折射原理和光線在空氣中直線傳播等來解釋,似乎都難說清楚。然而正因它“奇”得沒人能解,所以也更具有魅力。1934年,著名作家鬱達夫到濟南匆匆一遊,就幸運地看到了這一奇觀,他後來在一篇遊記中寫道:

大明湖的倒影千佛山,我倒也看見了,隻教在曆下亭的後麵東北堤旁臨水之處,向南一望,千佛山的影子便了了可見……(鬱達夫:《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遊》)

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是山東人,80多年前他在濟南讀書時,也曾親眼目睹過“佛山倒影”,他曾回憶說:

有一次,我特別驚喜。我們在走上鐵路之前,走在一塊荷塘邊上。此時塘裏什麼都沒有,荷葉、葦子和稻子都沒有。一片清水像明鏡一般展現在眼前,“天光雲影共徘徊”。風光極為秀麗。我忽然見(不是看)到離開這二三十裏路的千佛山的倒影清晰地印在水中,我大為驚喜。記得劉鐵雲《老殘遊記》中曾寫到在大明湖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有人認為荒唐,離開二十多裏,怎能在大明湖中看到倒影呢?我也遲疑不決。今天竟於無意中看到了,證明劉鐵雲觀察得細致和準確,我怎能不狂喜呢?(季羨林:《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以上名人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說明“佛山倒影”的真實存在。如果胡適等先生地下有知,也肯定會承認自己“判斷失誤”,要公開修正自己的錯誤的。

近幾十年來,由於民居、工廠日稠,樓房增多、增高,空氣汙染較重,“佛山倒影”更不易見了。但在春秋佳日、新雨過後、空氣清新透明時,此景仍偶爾出現。如1998年4月、2002年3月6日、2007年10月15日,都有人在大明湖中拍到過“佛山倒影”的照片。

大明湖裏蛙不鳴

大明湖是美麗的湖,也是富有特色的湖。它不但具有迷人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一些有趣的“怪”現象。其中最聞名的,就是家喻戶曉的“四大怪”:久雨不漲,久旱不涸,蛇蹤難覓,青蛙不叫。清代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上就記載說:“湖出城中,擅奇宇內;異在恒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

對於這“四大怪事”,前三種比較好解釋:“恒雨不漲”是因為大明湖的北麵有宋代曾鞏修的北水門,當久雨水漲時,湖水會自然地從這裏泄出去,降低湖中的水位;“久旱不涸”是因為濟南的泉水四季常流,不斷補充大明湖的水源。而大明湖湖底又是質地細密的火成岩,湖水不易滲漏;“蛇不見”則是因為大明湖內水鳥眾多,使蛇類很難生存下去。隻有這“蛙不鳴”之謎,一直困擾著人們。當地人都說,大明湖裏的青蛙不少,可從來沒聽見它們叫過。有時,離大明湖不遠的灣塘稻田裏蛙聲吵成一片,而湖中的青蛙卻像啞巴似的,寂然無聲。偶爾有青蛙跳到湖中碧綠的荷葉上,頭仰著,肚子一鼓一鼓的,就是叫不出聲來。所以,百姓中又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大明湖的蛤蟆幹鼓肚”。

大明湖的青蛙為什麼不會叫呢?在濟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濟南,就住在大明湖邊的巡撫衙門裏。晚上,大明湖的青蛙聒噪盈耳,吵得這位萬歲爺睡不著覺。於是他便把隨侍的大臣劉墉(即劉羅鍋)叫來,讓劉墉傳他的聖旨,不準大明湖的青蛙再叫了。劉墉隻得遵命,來到高高的北極閣上,大聲向著湖中的青蛙宣布了乾隆皇帝的聖旨。畢竟皇帝是金口玉言,連青蛙也不敢違旨。從此,大明湖的青蛙就成了“啞巴”,再也不敢出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