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名人與名泉(1 / 3)

三 名人與名泉

紫荷香裏聽泉聲

——曾鞏與濟南名泉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被派到齊州(即濟南),出任齊州知州(相當於濟南市長)。他在濟南為官雖不到兩年時間,但對社會治安的整治、利民工程的修建、減輕百姓負擔、名勝景點的建設等方麵,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受百姓愛戴。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他12歲作《六論》,得到歐陽修的讚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他多次外遊,和王安石常有詩文往來。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至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從熙寧二年(1069)起,他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為官剛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他又改知滄州,過京師時,宋神宗召見他,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1081),神宗因其精於史學,委任他為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1082),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他的著作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40卷、《隆平集》30卷等。

曾鞏初到濟南時,社會上一些黑惡勢力非常猖獗,嚴重地危害著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對此,他深惡痛絕,無所畏懼,大膽地懲惡除害,安撫良民。當時齊州有個叫周高的惡霸,長期橫行鄉裏,縱情淫亂,奸汙婦女,殺害平民,無惡不作。因為他家有權貴撐腰,以前的州縣官沒人敢管。曾鞏到濟南上任後,依法嚴懲了這個惡霸,為地方除了一大害。還有一個號稱“霸王社”的地下團夥,在章丘一代糾集黨羽,搶劫、殺人、縱火,作惡多端,“無敢正視者”。曾鞏了解情況後,組織警力,張網擒獲,將這夥惡霸繩之以法。從此“豪宗大姓,斂手莫敢動”,形成了州郡肅清,“民外戶不閉,道不拾遺”的良好社會氛圍。

曾鞏也很重視濟南的市政工程建設,在他主持下,興修了不少利民設施。如他在明湖北麵修築北水門,根除了市區北部的水患;又修築橋梁,改建驛館,開通由長清去博州(今聊城)、直達魏州(今河北一帶)的官道,大大方便了濟南跟各地的交通。熙寧六年(1073),曾鞏還在濟南西南的濼水之濱修建了“曆山堂”、“濼源堂”兩大賓館,並寫《齊州二堂記》以記之,賦予這宏麗的殿堂以深厚的文化意蘊。

在任濟南地方長官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曾鞏跟濟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十分喜愛濟南的山水名勝,詩集中有許多詠唱泉城風光的佳作。諸如大明湖、趵突泉、金線泉、舜泉、漱玉泉、鵲山亭、水香亭、北渚亭、芍藥廳、華不注山、靈岩寺等著名景點,都在他的詩篇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倩影。正如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所言:“曾子固曾判吾州,愛其山水,賦詠最多,鮑山、鵲山、華不注山皆有詩,而於西湖尤焉。”

曾鞏詠名泉的詩有多首,其中以《趵突泉》一詩最為著名:

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曆山塵。

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傍行似鑒,最憐沙際湧如輪。

曾城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

詩中說,玉符河水自地下流來,從趵突泉中噴湧而出。這泉水冬天也是溫的,能使蔬菜照常生長;這泉水又異常清冽,用它泡出的春茶味道更為清香。這清清的泉水流經路旁,如明鏡可鑒;池中的泉水日夜噴湧,像車輪飛旋。正是在這世所罕見的“風水寶地”,當年齊魯兩國國君曾為邊界問題談判會盟;而泉邊的娥英祠又有娥皇、女英的動人傳說故事,這更令世人不勝驚歎。全詩由趵突泉的水質、功用寫到它清澈噴湧的景象,末句又以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神話傳說作結,從不同的角度,寫出趵突泉的美麗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曾鞏的另一首《金線泉》,是最早寫金線泉的詩。詩是這樣寫的:

玉甃常浮灝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

雲依美藻爭成縷,月照靈漪巧上弦。

已繞渚花紅灼灼,更縈沙竹翠娟娟。

無風到底塵埃盡,界破冰綃一片天。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山水畫卷!你看:金線泉上總是浮動著蒙蒙的水汽,蜿蜒的金線在水麵上搖曳。白雲倒映在水中,與縷縷荇藻相依相伴;彎彎的月亮映入池中的金線上,如同弓上了弦。金線糾纏著倒映在水中的繁花、翠竹,顯得花更鮮豔,竹更秀美。靜靜的泉水清澈見底,了無纖塵;倒映在泉中的藍天像一片透明的薄紗,被金線從中間劃破……詩中巧用貼切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金線之奇和金線泉獨特的美容秀姿。

曾鞏還寫過一首《舜泉》詩,借詠舜泉抒發自己抱負和情懷:

山麓舊耕迷故壟,井乾餘汲見飛泉。

清涵廣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別有天。

南狩一時成往事,重華千古似當年。

更應此水無休歇,餘澤人間世世傳。

詩人來到曆山腳下,憑吊舜耕曆山的遺跡,感慨萬千。盡管舜耕過的田壟已看不到了,但他開鑿的井泉還照舊在流水。這舜泉之水不但彙集成美麗的大明湖,而且還有致雨的神力。如今盡管大舜已經死去很久,但他的業績千古不朽,他的恩澤會世代留傳!詩人所表達的,正是濟南百姓的心願。

曾鞏在任齊州(濟南)知州時,還寫過一篇《齊州二堂記》的散文,詳細探究了趵突泉水的來源及它的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講述了在趵突泉邊建曆下堂、濼源堂的起因及命名的根源,並得出了“齊多甘泉,冠於天下”這樣的科學結論。文中說:“而自崖以北至於曆城之西,蓋五十裏,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見,“趵突”這一稱謂當時還隻在民間流行,是群眾根據泉水噴湧的聲音,用“噗嘟”、“咕嘟”之類的象聲詞來稱呼泉。曾鞏直接將民間流行的語彙用於詩文創作,正式將古檻泉改稱“趵突泉”,使得“趵突”一名從此日益響亮,並廣泛流傳開來。

另外,曾鞏的愛泉情結,還體現在他寫的其他詩文中。如他在《西湖納涼》一詩中寫道: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蔭成。

虹腰隱隱鬆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裏聽泉聲。

詩中主要寫盛夏在大明湖邊避暑納涼的情景,通過寫魚戲、鳥啼、新浪、綠蔭、鬆橋、畫舫,將盛夏大明湖描繪得充滿了生機。特別是尾聯兩句,詩人說他最喜歡在晚涼的清風裏,嗅著陣陣荷花的清香,聽那趵突泉的嘩嘩的噴湧聲……“紫荷香裏聽泉聲”,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詩人筆下,大明湖和趵突泉,並肩比美;紫荷與泉聲,交相輝映,進一步寫出趵突泉的美麗和它的雄壯氣勢!

一代詞人有舊居

——李清照與趵突泉

在濟南,一提趵突泉,人們自然會想到李清照。因為這位女詞人的故居,就在趵突泉邊。

李清照(1084—1156),號易安居士,宋代傑出女詞人。她出生在一個貴族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工於詞章,官居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其母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知書識禮,長於文墨。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詩詞禮樂的熏陶,勤於攻讀,極富才思,不但詩、詞、散文寫得很好,書法、繪畫等也造詣很深。18歲時,她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家,於文學、詩詞亦甚精通。兩人婚後,感情純篤,誌同道合,趙鑽金石,李研詞章,生活美滿幸福。可惜好景不長,金人的南侵,打破了他們安寧的生活。靖康之變後,金人擄去徽欽二宗,大舉南侵,宋王朝大半江山淪陷,朝廷狼狽南遷。他們也被迫避亂江南,過著流浪生活。戰亂逃亡中,他們最珍愛的金石、書畫等藝術珍品大多毀於戰火;緊接著,趙明誠又在赴任途中暴病身亡。這沉重的打擊使李清照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物質上的依靠。她孤苦伶仃,貧病交加,悲愁滿懷,隻身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受盡了人間淒苦,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悲慘的晚年。

李清照一生著述甚豐,有《易安居士文集》7集、《易安詞》6卷、《李易安集》12卷、《漱玉詞》1卷行世。可惜這些作品多已散佚,現僅存《漱玉詞》1卷及其他零星著作。由於李清照前期與丈夫過著悠閑的生活,而且趙明誠又經常外出,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頌自然和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之作,如《如夢令》、《怨王孫》等。在《醉花陰》一詞中,她寫道: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形象地寫出了她精神無處寄托、內心極度苦悶的思想感情。

然而,女詞人雖然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但她始終心念祖國,對國破家亡深感沉痛。她在著名的《夏日絕句》中寫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寫得慷慨激昂,正氣凜然,充分表現了她寧折不彎的高尚氣節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由於李清照的作品多已散佚,所以直接寫趵突泉的詩詞比較少見。有一首《如夢令》這樣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回憶在一天傍晚到溪亭遊玩的情景。作者因陶醉在湖光水色之中忘了回家的路,興盡之時,劃船回家,卻誤入了荷叢深處。怎麼劃出去呢?正在著急之時,卻驚起了在湖塘中棲息的鴎鷺……這裏所說的溪亭,很可能就是北宋濟南城西的溪亭,其位置就在趵突泉邊。而當時的西湖就在離趵突泉不遠的五龍潭一帶。因而詞中所寫的情景,也該是趵突泉附近了。

經過數百年的曆史滄桑,李清照的故宅早已難覓蹤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女詞人,早在1959年,人民政府就在柳絮泉北麵原丁公(寶楨)祠的舊址上建起一座李清照紀念堂。1999年,又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為典型的宋代建築,整組建築由廳、軒、亭、廊、門樓等組成,麵積達4160平方米。院落四周,綠竹環繞,青鬆挺立,垂柳輕拂,繁花似錦。前院門樓顏額牌匾“李清照紀念堂”和迎門屏風兩麵的“一代詞人”、“傳頌千秋”題字,均出自大學者、大書法家郭沫若之手。紀念堂的正廳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飛簷,郭沫若親題的“漱玉堂”匾額熠熠生輝。門兩邊的抱柱楹聯也為郭沫若所題:“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這是對女詞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廳內陳列著李清照塑像、她著作的各種版本以及後人詠讚的詩詞、題字等。後院的“靜治堂”,取“靜心治家”之意,原為趙明誠居萊州的宅第之名。堂內兩個展室陳列著四組栩栩如生的蠟像,分別是“書香門第”、“詞壇綻繡”、“誌同道合”、“流寓江南”,再現了不同時期李清照的生活狀況。

紀念堂西院為易安舊居。舊居由正廳、走廊、方亭、石橋等組成。走進高懸的“易安舊居”匾額大門,但見院中假山堆疊,亭閣聳立,瀑布直掛,小橋流水,奇石玲瓏,鬆竹相映,十分雅致。正廳高屋飛簷,古樸典雅。門上匾額“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親居汴京時的府邸名字,取竹子“出土有節、淩雲虛心”之意。門兩邊懸掛著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撰寫的對聯:“金石錄有幾頁閑情好夢,漱玉詞集多年國恨離愁。”正廳展櫥內擺放著多種文物,有清代版本《金石錄》、曆代各種銅鏡等。整個建築古樸清幽,室內陳設豐富多彩,既有紀念意義,又具觀賞價值;既體現了人們對李清照的愛戴、敬仰之情,又展示了一代詞人的偉大成就及其坎坷而又豐富的一生。

元好問的泉水情緣

在來自異鄉的古代詩人中,很少有人能像元好問那樣,深情地熱愛濟南山水,跟濟南泉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他的祖上為北魏鮮卑貴族拓跋氏,他是唐代詩人元結的後裔。其生父元德明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喜愛杜詩,推崇蘇、黃。義父(他過繼給其叔父)元格在掖縣、冀州、陵川、略陽等地做官,常帶上他赴任。其師郝天挺引導他潛心經傳,留心百家,刻苦學詩,對其成長影響很大。元好問7歲能詩,人稱“神童”。興定五年(1221),他進士及第,但沒有去參加銓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充國史院編修。後又曆官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等。金亡後二十餘年間,他潛心編纂著述,致力於保存金代文化。元憲宗七年(1257)九月卒於獲鹿(今河北省鹿泉市),歸葬於故鄉係舟山下山村。

元好問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他涉足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等各個領域,尤以詩的成就為最高。他的詩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當時人民飽受天災人禍之苦的作品,真實具體,富有感染力。其詞則被譽為金朝一代之冠,以蘇、辛為典範,博采眾長,兼有婉約、豪放等諸種風格。後人評讚其詞“樂章雅麗,情致幽婉”,“深於用事,精於煉句”。他的文藝評論代表作《論詩絕句三十首》流傳很廣,強調詩歌要重視內容,同時也要重視藝術手法和詩人的品德,要從大處著眼而不流於偏急;認為好詩應該真淳自然。他推崇雄健豪邁的風格,反對綺靡纖麗的詩風,對後世影響頗大。他的著作有《元遺山先生全集》和詞集《遺山樂府》傳世。

元好問的濟南泉水情緣,可見於一段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說。

有一次,元好問在太原的街上閑逛,無意中遇上一位道人,邀他一起吃飯。吃飯時道人告訴他,自己的家在濟南趵突泉上,那裏風景很好,問他能不能跟自己一起前去遊玩。元好問應對說,待以後有機會一定去找他玩。多少年以後,元好問因事路過濟南,卻忘記了當年與道人有約。一天,他到趵突泉遊玩,累了後便在濼源堂內小憩,睡夢中忽見太原所見道人前來,問道:“您忘記以前的約定了嗎?為何近在咫尺也不來看我?”元好問驚醒後方想起以前說過的話。他趕忙來到呂祖祠中,抬頭一看,神座上的呂洞賓塑像和他夢中所見一模一樣,原來那道人就是呂洞賓呀!他大為驚異,於是自己出資,重修了趵突泉上的呂祖祠……

傳說雖不足信,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元好問對趵突泉的一腔深情,這從他的詩文中也看得出來。

元好問幼年時,曾跟隨義父到掖縣(今萊州市)赴任,路經濟南,對濟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亡後第二年,即蒙古太宗七年(1235)秋七月,他又來到濟南。他泛舟大明湖,尋訪金線泉,南登千佛山,東攀華不注,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詩文。此時寫的《濟南行記》一文,不僅詳細記錄了他的行蹤,還具體描述了濟南的山水名勝,考證了濟南泉水的由來,為後人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曆史資料。

在《濟南行記》中,元好問論證了趵突泉的成因、變化及其名稱的由來。文中寫道:

瀑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濼水源也。山水彙於渴馬崖,洑而不流,近城出而為此泉。好事者曾以穀糠驗之,信然。往時漫流才沒脛,故泉上湧高三尺許;今漫流為草木所壅,深及尋丈,故泉出水麵才二三寸而已。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然土人呼“瀑流”如故。“瀑流”字又作“趵突”,曾南豐雲然。

他在文章中指出,趵突泉是南部山區的水彙集到渴馬崖,再經地下河流到市區,冒出地麵後形成的。往時泉池中的水才沒過小腿,從地下噴出來的泉水高達三尺許;如今水流為草木阻塞,池水深可及丈,所以泉水噴出水麵僅有兩三寸高了。這泉的名字,古時稱“濼”,北宋時有位太守改稱它為“檻泉”,然而當地人仍叫它“瀑流泉”。“瀑流”寫作“趵突”,始於宋代的齊州知州曾鞏,從此便一直這樣延續下來。

文中,還記述了金線泉的金線之奇和發現金線之難:

金線泉,有紋若金線,夷猶池麵。泉今為靈泉庵,道士高生妙琴事,人目為琴高,留予宿者再。進士解飛卿,好賢樂善,款曲周密,從予遊者凡十許日,說少日曾見所謂“金線”者。尚書安文國寶亦雲:“以竹竿約水,使不流,尚或見之。”予與解裴回泉上者三四日,然竟不見也。

金線泉的水麵上,陽光一照,水紋會像金線一樣,搖曳飄動。不過這種現象,即使在七八百年前的金代,也不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在朋友的陪同下,元好問在金線泉上苦苦找尋了三四天,但始終沒有見到。可以想見,如果這金線不是如此吝嗇難見的話,元好問肯定會有詠金線泉的佳作問世。

除《濟南行記》外,元好問還寫有一首《趵突泉》詩,對趵突泉大加讚賞:

白煙消盡凍雲凝,山月飛來夜氣澄。

且向波間看玉塔,不須橋畔覓金繩。

詩人在一個特殊的時間——冬日的月夜,來到趵突泉上。此時,天上的雲彩凍凝了一般,泉上的水霧也已經消散。明亮的月光傾灑在泉上,使夜色更加清澈明淨。那奔騰跳躍的泉水像閃著銀光的玉塔一般,高高矗立,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有這樣好的美景供人觀賞,何須再到橋邊去苦苦尋找金線呢?短短四句詩,就高度概括出趵突泉美麗的“冬容”。

元好問美麗的泉水大加讚賞,對受到破壞的泉水也深感痛心。他重來濟南時,適逢濟南剛經曆過了金末戰亂的破壞,許多地方破敗不堪,當時有名的舜泉就是一片狼藉。詩人來到這裏,便寫下了一首傷時感事詩《舜泉效遠祖道州府君體》。詩的開頭四句先說,舜為平民時,曾在曆山下耕田,這裏至今還保留著他當年挖的兩個泉池。這泉池如今什麼樣呢?他接著寫道:

喪亂二十載,祠宇為灰煙。

兩泉廢不治,漸著瓦礫填。

蛙跳聚浮沫,羊飲留餘膻。

我行曆荒基,涕下何漣漣。

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戰亂,泉邊的祠廟已破敗不堪,兩眼舜泉也被廢棄,泉中堆滿了瓦礫。青蛙在臭水坑裏跳躍,羊喝水經過的地方留下難聞的腥膻。看到這樣荒涼的景象,詩人禁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接著,他便對舜的功德大家稱頌:

舜不一井庇,下者何有焉。

帝功福萬世,帝澤潤八埏。

要與天地並,寧待一水傳?

在戰亂年代,大舜都保不住一口泉井,不如舜的人就更沒有辦法了。但大舜的功德依舊造福萬世,他的恩德依然惠及八方。他的功績將於天地並存,是泯滅不了的,莫非是靠這一水來流傳下去嗎?詩人思念舜的功德,便不忍心舜泉泯滅,於是他又想親自動手修治泉池:

我欲操畚鍤,浚水及其源。

再令泥濁地,一變清泠淵。

青石壘四周,千祀牢且堅。

他想拿起畚箕,親自動手疏浚泉池,讓渾濁的泥沼,再變成清泉。他要用青石壘砌泉的四周,千百年下去仍然又牢又堅。詩的最後四句,作者愛泉的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

石渠漱清溜,日聽薰風弦。

便為泉上叟,抔飲終殘年。

他想留在這裏,做一個泉上老翁,每天在泉水中漱洗,聽風兒在歡唱,在詩酒中度過自己的一生。從為泉的破敗而傷心,到想親自修泉,再到欲終老泉邊,他對泉的一腔深情,令人為之感動。

元好問對泉的深情,還表現在其他詩文中。如“羨殺濟南山水好,幾時正作卷中人”(《題解飛卿山水卷》)、“看山看水自由身……有心常作濟南人”(《濟南雜詩十首》)等佳句,都是他熱愛濟南泉水思想的真實流露。

城西泉上最關情

——趙孟頫與濟南名泉

在趵突泉畔濼源堂的大門兩側,雕刻著一副著名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兩句千古名句,出自元代詩人趙孟頫的《趵突泉》詩,原詩是這樣寫的: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這首詩,是趙孟頫詠讚濟南詩文的代表作,對後世影響很大。短短八句詩,不僅將冬日趵突泉水氣氤氳、雲霧迷蒙的景致和泉水奔騰、聲如雷鳴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還把華不注山、大明湖等名勝連綴其中,構成一幅氣勢磅礴的立體大畫,形象逼真地描繪出這一天下名泉的驚人奇觀。正因如此,此詩曆來為人們所稱頌,明清以來,和者甚眾。清代著名詩人田雯就說過:“趙鬆雪一詩,和者千人”。在趙孟頫影響下,此後有相當多的文人、學者,都寫出了詠讚趵突泉的名詩佳句。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鬆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他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隱兩兼,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

趙孟頫的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是在坎坷憂患中度過的。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這使他從小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但他11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從此家境每況愈下,生計維艱。

宋滅亡後,趙孟頫歸故鄉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受到元世祖接見。世祖賞識其才貌,給予種種禮遇,任命他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又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趙孟頫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

元貞元年(1295),元世祖去世,成宗要修《世祖實錄》,便把趙孟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難以立身。為此,趙孟頫便借病乞歸,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州。他在江南閑居四年,無官一身輕,常與四方文土聚於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

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他的官位雖無升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係密切,相對儒雅而閑適,比較適合他的旨趣,他一直幹了11年。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他很賞識,拜他為翰林侍讀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皇太子即位,是為仁宗。仁宗登基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仁宗又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他的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於仁宗的青睞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是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代書畫大家。在繪畫上,他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其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是他為友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周密所作。周密祖籍山東濟南,後定居趙孟頫的家鄉吳興。趙孟頫一日閑聊中知其思鄉心切,故揮毫潑墨,畫下這幅流傳千古“思鄉畫”名作。該畫畫的是濟南鵲山、華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陰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整幅畫清曠恬淡,體現了元代繪畫的新風貌,被畫界譽為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趙孟頫在我國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在文學方麵,趙孟頫的著述頗豐,有《尚書注》、《鬆雪齋文集》12卷等傳世。

鑒於他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

趙孟頫在濟南任職期間,重教興學,倡導文事,簡政輕刑,平反冤獄,關心民生……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據說他經常在夜間微服出巡,聽到哪裏有讀書聲,便記住那個地方,第二天派人送去酒肉,以資鼓勵。轄區內如有詩文寫得好的,他必加以褒揚,提高其聲譽;或授之以法,鼓勵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在辦案上,他也審慎持重,寬大為懷。有一個叫元掀兒的人,受雇給一鹽官做苦力,因不堪忍受其勞苦,便偷偷地逃跑到鄰縣。其父懷疑是被同服役的一個人殺了,找來一具殘缺的屍體為證,把那人告上衙門。那位同服役的人被抓來後,受不了刑訊逼供,屈打成招。趙孟頫懷疑其中有冤,便當作疑案留待查訪。一個月後,逃跑了的亢掀兒跑回家來了,結果真相大白,上下都十分敬佩趙孟頫斷案如神明。還有一次,發生了一起幾人合夥偷米的案件,其中一人自首。趙孟頫說,如果為此而繩之以法,那麼這人的一生便廢了,於是不予治罪。他讓屬吏仔細寫明:這幾個人並不是成心想做盜賊,隻是不得已而為之,或為饑寒所迫,或為別人所騙,才誤入歧路的。自首者感激得哭了起來,被釋後回家到處相告,一時盜賊大為減少……

趙孟頫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受到廣大百姓的稱讚。元代文學家戴表元在《寄趙子昂濟南》詩中讚揚他說:“濟南官府最風流,聞是山東第一州。戶版自多無訟獄,儒冠相應有賓遊。秋風魚酒黃粱市,夜月笙歌畫舫舟。行樂使君詩筆俊,一篇肯寄剡溪頭。”

作為一位著名文學家,趙孟頫對濟南的山水也非常熱愛。公餘時間,他經常到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名勝地遊玩,並寫下了不少讚詠的詩篇。他對趵突泉的讚頌,除了上麵提到的名詩《趵突泉》外,還寫過一首《勝概樓》詩: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

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簷外白雲來托宿,梁間紫燕語關情。

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幹眼自明。

勝概樓為金代建築,原址在趵突泉西側。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春日登上勝概樓,俯仰之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站在樓上,俯瞰趵突泉,泉水噴湧,雪浪滾翻,令人不勝驚歎。舉目遠望南山,青翠如屏,橫亙城南;腳下高樓淩霄,樓外白雲繚繞。忽見新從南方歸來的燕子呢喃梁間,亦可先慰對故鄉的思念。像濟南這樣的勝景實在天下少有。隻要登樓遠眺,你便會感到心胸開闊,目光遠大……

趙孟頫對趵突泉的讚美,還散見於其他詩中。如在《送山東廉訪使照磨於思容》一詩中寫道:

林梢春動紫煙生,策馬東風十裏程。

若到濟南行樂處,城西泉上最關情。

詩人告訴朋友,在這大好春光裏,如果到濟南遊玩,城西的趵突泉是最美麗、最動人的地方。短短兩句詩,就把當年趵突泉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

家鄉泉水無限情

——張養浩於濟南名泉

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養浩,是地道的濟南人,他對家鄉無限熱愛,對濟南的山山水水充滿深情。他寫的詩文中,也有不少是歌頌家鄉的山水名勝的。

張養浩(1269—1329),字希孟,號雲莊,曆城(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曆官堂邑縣尹、監察禦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他為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他毅然散盡家財,星夜兼程奔赴任所。到任才四個月,便因勞累過度而卒於任上。他死後被追封為濱國公,諡文忠。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製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拜監察禦史之後,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深為權臣所忌恨。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羅織罪名罷官;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鼇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幹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自己犯顏直諫,時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辭官歸隱,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

張養浩歸隱老家後,給自己隱居的別墅起了一個雅號叫“雲莊”。雲莊內修建了一座“綽然亭”(也叫翠陰亭),亭後蓋了一座“遂閑堂”。他棲隱雲莊,不求顯達,優遊於山水之間,斂跡於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參與朝廷政事。然而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曾六下詔書,張養浩均不為所動,婉言謝絕。但當天曆二年(1329),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為由,召其為陝西行台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年老體弱,毅然應命,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兼程奔赴任所。赴官途中,他目睹災民慘狀,深感曆代興廢,寫了數首意緒蒼涼的懷古散曲,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歎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他到任後,“凡所以力民者,無所不用其至”,四月之內未嚐家居,寢處難安,終因勞累過度而卒於任上。消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列傳六十二?張養浩傳》)。

張養浩從政期間的詩文並不多,而歸隱田園則使他成為一位著名散曲家。曆經宦海風波,他感受到了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其體會自然真切感人。這一時期他寫的散曲大多抒寫個人心境與所見所聞。而吟詠故鄉山光水色之作,工麗清新,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故鄉的湖光山色,優美的自然景致,使他尋求到一個與汙濁官場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在家鄉,他時而在明湖遊賞,箕踞船頭,放聲高歌;時而登上華不注山,領略“蒼山萬頃”的山野風光;時而登臨彙波樓,吟誦“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畫幅中”(《登彙波樓》)的動人詩句;時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賞珠滾絮飛的泉流,……他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成,許多都寫進了詩文之中。在這些描寫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在似乎消沉的、吟誦隱逸閑適情趣的詞曲中,也常常寄寓著壯誌難酬的憤慨,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抑鬱難申的不平之氣。他的作品,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和詩文集《歸田類稿》傳世。

張養浩描寫家鄉山水的詩中,有兩首著名的寫趵突泉詩。由於他對趵突泉非常熟悉,因而描寫也特別生動、逼真。他的一首《趵突泉》詩是這樣寫的:

繞欄驚視重徘徊,流水緣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嚐吼半空雷。

深通滄海愁波盡,怒撼秋濤恐岸摧,

每過塵懷為瀟灑,斜陽欲沒未能回。

詩中,作者寫來到趵突泉邊,眼前的景象令人驚歎,也讓人振奮。隻見那泉水噴出三尺多高,浪花如雪,吼聲如雷,日日夜夜,四季不絕。泉水這樣不停地噴湧,真讓人擔心會把相連的東海水也給漏盡了;而泉濤拍岸,又仿佛要把石岸摧垮。每當來到這裏,便感到心胸開闊,逸興遄飛,直到天黑時仍流連忘返。詩人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和他對泉的癡迷之情,生動地表現了趵突泉的豪邁氣勢和誘人的魅力。

而他的另一首《趵突泉》詩,則是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表現趵突泉的神秘莫測和豪邁氣勢的: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聲,

雲胡在坦夷,起立若紛爭。

無乃滄海穴,泄漏元氣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風濤驚。

詩中,詩人麵對趵突泉的神秘莫測,試圖作出自己的解釋:為什麼在平地上,趵突泉水能競相噴湧呢?莫非這是直通大海的地穴,把大海的元氣給泄漏了。不然就是有鬼怪在裏麵,激起驚濤駭浪……盡管在今天看來,這種推測是荒誕的。但從這一想象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趵突泉的雄壯氣勢和神秘莫測。

晏璧和他的《七十二泉詩》

明朝永樂二年(1404),江西廬陵(今吉安市)人晏璧從徐州調來濟南,出任山東按察司僉事(管司法的官)。他雖是行政官員,但卻能詩善文,對濟南的山水十分熱愛。他利用工餘時間,跟同事一起,登千佛,遊明湖,賞名泉,在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遂將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一一寫詩記之,這就是著名的《七十二泉詩》。

《七十二泉詩》是晏璧對濟南名泉的真實寫照。他根據自己的見聞和體驗,展開豐富的聯想,輔之以典故趣聞或傳說故事,並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多角度、多側麵地描繪出濟南名泉的美麗多姿。這些詩新鮮活潑,簡潔生動,言簡意深,通俗易懂,向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按照其寫作特點,這些詩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從聲音上寫泉。如寫《黑虎泉》:“石磻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用虎嘯來形容泉聲的雄壯、高亢,從而表現出黑虎泉水勢的旺盛和氣勢的壯闊,極為形象生動。再如寫《鹿跑泉》:“泉聲清似鹿呦呦,逝者如斯日夜流。靈囿料應非宿昔,蘼蕪杜若滿滄洲。”用呦呦鹿鳴來形容泉聲的清麗悠揚,悅耳動聽,恰切而又生動。若不是長流不息的清泉,怎能發出如此美妙的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