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不合理開發同“現代文明”同時湧進城市建設的時候,喧囂繁鬧吞噬了濟南街巷的清秀旖旎,堅硬冷酷的水泥瀝青取代了古色古香的條石。當寬平的水泥路麵上日夜滾動著幹枯嘈雜的車聲、人聲時,那長流不息了千百年的清泉卻被埋在深深的地下呻吟……於是,人們重新呼喚那失去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也更加珍惜五龍潭邊這僅有的一方“清泉石上流”樂土……
隨著濟南泉水的進一步開發,“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城市風貌已得到較大恢複。我們也可以樂觀地預期,五龍潭邊“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景象,會在更多的地方出現……
(五)黑虎泉泉群
藏龍臥虎的黑虎泉
黑虎泉是濟南四大名泉之一,位列七十二泉之中,為黑虎泉泉群的主泉。它位於濟南舊城東南隅的護城河南岸。這裏假山、石林聳立,綠柳成行,花木繁多,碧水縈帶,風景異常美麗。
黑虎泉的泉水,從一陡壁底部的石洞中湧出。石洞高可及人,洞內水深數尺。清澈的泉水凜冽森然,寒氣襲人,悄悄地流過暗溝,從三個石雕虎嘴中噴湧而出,流入泉池之中,急如飛湍,聲似虎嘯。泉池係石條砌成,東西長13.5米,南北寬9米。池水越過池北壁的鐵閘,形成一道銀色的水簾,飛瀉入護城河中,然後流入大明湖。
黑虎泉之名,始見於金代的名泉碑。因泉源內有一巨石盤曲伏臥,狀如猛虎深藏;再加上泉石相激,風吹石隙,其聲激越雄渾,酷似猛虎長嘯,故稱黑虎泉。
對於黑虎泉的狀貌,古人有很多描述。明代劉敕在《曆乘》一書中寫道:
“(黑虎泉)噴珠飄練,澄澈可鑒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旒,掛者若簾。瀉為園地,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座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縈回作態,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十丈外朦朦灑人,不寒而栗。”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黑虎泉,水很清:“澄澈可鑒眉睫”;水勢很旺,水聲很響:“泉溢而出,轟轟下瀉”,“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 ……”;泉色很壯觀:“……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旒,掛者若簾”……
明代詩人晏壁的詠黑虎泉詩,寫得更為傳神:
石磻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短短四句詩,就繪聲繪色地寫出了黑虎泉的雄姿、泉水的澄碧和泉聲的激越,讀之如同身臨其境,頓有震撼之感,實為千古絕唱。
還有的詩,在黑虎泉的壯觀氣勢之外,又著重寫它美麗爛漫的一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詩人胡纘宗寫的《過泉留題》一詩:
濟水城南黑虎泉,一泓瀉出玉藍田。
巨鼇伏地來河內,靈液流雲到海邊。
楊柳溪橋青繞石,鷺鷥煙雨碧涵天。
金湯沃野還千裏,春滿齊州花滿川。
在詩人筆下,黑虎泉的景色是那樣美麗:它的泉水是那樣澄澈碧藍,如同藍田玉一般。泉邊楊柳披拂,小橋流水,翠綠繞岸;泉下的護城河裏,煙雨蒙蒙,鷺鷥嬉遊,碧水涵天。這興旺的泉水流注府城及齊州千裏沃野,到處百花爭豔,春色爛漫……這美得像風景畫一般的黑虎泉跟“一聲清嘯月無光”的黑虎泉恰成鮮明對照。這二者相輔相成,相映生輝,才構成黑虎泉的大美!
黑虎泉左右兩邊有世界可以登上陡崖。陡崖上麵是東西長約二三百米的平台,平台上建有茶室、涼亭、遊廊等,供遊人遊覽休息。當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就是在崖上邊的茶室裏憑窗俯視,觀賞黑虎泉的雄壯景象的。
在黑虎泉附近,護城河兩岸,還分布著九女泉、琵琶泉、瑪瑙泉、南珍珠泉等14個泉池,它們與黑虎泉共同組成了黑虎泉群。這其中除黑虎泉外,九女泉和琵琶泉都比較聞名。
九女泉在護城河北岸解放個西南角的河岸邊。泉池呈橢圓形,湖石壘岸,有一半浸入護城河中。泉水從池底溢出,吐出一串串珍珠似的水泡,彙成一灣明淨瑩澈的碧水,然後從池碧縫隙流入護城河中。
琵琶泉在黑虎泉以西的琵琶橋下,是個約兩米見方的泉池。泉池高出地麵1米多,池周護以石刻欄板。泉水從池底溢出,攜著串串珠泡,從池的南沿湧出,由跌落兩級石階,水石相激,鏗然有聲,如彈奏琵琶,琵琶泉也因此而得名。
黑虎泉對麵,有一座巍峨雄壯的高閣,這就是為紀念濟南解放而修的解放閣。解放閣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濟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站在解放閣上,既可憑吊先烈的英雄業績,又可俯覽黑虎泉景致,飽覽泉城風光。
解放閣台基高11米,閣高24?1米,建築麵積617?72平方米。閣體建築采用中國古典建築形式,金黃琉璃瓦,外用花崗石貼麵。陳毅元帥題寫的“解放閣”三個鎏金大字鑲嵌於台基西、南兩側。台基東側貼璧立著《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麵鐫刻著在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台基西側嵌《解放閣修建碑記》。閣樓分上下兩層。底層為陳列大廳,大廳中央矗立一組濟南戰役群像雕塑,四周展櫥內陳列著濟南戰役部分革命文物。大廳外牆鑲有8組反映濟南戰役場景的大理石浮雕,畫麵生動逼真。上層為觀瞻廳,廳的四周有漢白玉護欄,在此可憑欄觀覽周圍景色:向南俯瞰黑虎泉,遠望千佛山;向北近觀護城河上的四季花園,遠眺華山孤峰插雲;向西飽覽護城河畔的名泉風光……真是步移景換,氣象萬千。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明朝詩人胡纘宗的詩句:“金湯沃野還千裏,春滿齊州花滿川”。試看今日的濟南,當年的齊州又怎能與之相比?
泉聲琴韻琵琶泉
在黑虎泉群中,另一個著名的泉池是琵琶泉。雖然清以前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中沒有它的名字,但它卻獨具特色,極富魅力。一提到它,人們立刻會想到大詩人白居易,吟出他《琵琶行》中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優美詩句。
琵琶泉位於環城公園東南隅,黑虎泉西側,清《七十二泉記》中有收錄,因水聲淙淙、猶如琵琶揚韻而得名。現在的琵琶泉為一石砌方池,長6米,寬5米,深2米,池邊護以石雕欄板。泉池伸進護城河中,比水麵高出1米。外壁有兩層石階,層疊而立。水自池底岩孔湧出,由北岸溢出,經石階跌宕下瀉,迸落河中,發出悅耳的響聲,仿佛有人彈奏琵琶,故由此得名“琵琶泉”。
其實,琵琶泉的得名,並不止於此。1965年整修前,琵琶泉並無泉池,但在盛水期,泉底仍會發出動聽的琵琶聲來。這是因為,琵琶泉下麵為奧陶紀的雲質石灰岩,間有大大小小的溶洞和溶槽,地下水噴突湧動,拍擊中空岩石,便發出嘈嘈切切的琵琶聲來,這才是琵琶泉真正的奇妙之處。
琵琶泉地處護城河邊,周圍環境十分優美。泉東側有一石拱橋,名琵琶橋。該橋如長虹臥波,連接兩岸,十分壯觀。橋頭垂柳依依,人站在橋上可俯瞰琵琶泉,聆聽琵琶曲。泉西有一高閣探出岸來,名為“清音閣”,這裏也是賞泉的好去處。當代女詩人王澤惠老人曾多次來到泉邊,觀景賞泉,深情地吟道:
溪上虹橋嵌綠瑩,珍珠顆顆碧池生。
清流漫石泠泠細,聽奏琵琶悅耳聲。
關於琵琶泉的來曆,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傳說:很久以前,黑虎泉邊住著一個美麗的少女,名叫蓮花。蓮花一家人都樂善好施,經常幫助那些遇到困難的窮人。龍王四太子知道後,深受感動,便在夢中送給蓮花一隻琵琶。蓮花很喜歡這支神奇的琵琶,便經常拿著它在泉邊彈奏。一天,濟南府知府的公子打這裏經過,一眼就看上了蓮花,便要娶她為妾。蓮花不從,公子便帶上一夥人如狼似虎地前來搶親。蓮花寧死不屈,便抱著琵琶跳進了護城河中…… 從此,護城河南岸便又冒出一眼清泉來,泉湧水流,猶如琵琶聲聲。人們都說那是蓮花姑娘在彈奏琵琶,所以給這泉起名叫“琵琶泉”。
仙女光臨的九女泉
九女泉也是黑虎泉群中一個較大的泉。它位於解放閣南側護城河北岸,東與白石泉相鄰,南與瑪瑙泉隔河相對。它的泉池高出水麵約半米,長8米,寬5米,深2米,呈不規則橢圓形,自然石駁岸,有一半伸入河中。泉水從池岸邊石縫中溢出,帶著串串珍珠般的氣泡,嫋嫋升騰,形成清澈見底的水灣。然後穿過池岸,流入護城河中。在2004年評出的新濟南七十二名泉中,九女泉位列第二十九位。
九女泉的曆史,最早見於一百多年前濟南詩人周二南為詩友鄭雲龍所著《焚餘詩草》一書寫的序文中:
萍史裏居設帳東南古寺,對城角九女樓門外,石甃方塘一泓,清可見底,荇藻離披,冬猶嫩綠。滭然仰出,作珍珠萬顆,迸散水麵,晝夜無息。濠水相通,竹樹交映,固濟南七十二泉之一也。
民國年間的《曆城縣鄉土調查錄》上也寫道:
九女泉,在南關黑虎泉,北依城壕,現在安宅新建房內。
關於九女泉之名的來曆,民間多種說法。其一,從前泉邊住著一戶人家,生有九女,個個長得美麗異常,於是人們便把這泉叫做“九女泉”。其二,據《曆城縣誌》“建置考”載:“東南城勢逼狹而逶折,以因其勢,上有九峰,俗名三角樓,又名九女樓,結構天然,製自名手。”因泉在九女樓下,故稱“九女泉”。其三,清代濟南人朱照在《錦秋老屋稿》一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濟南城東的護城河邊有一塊“破曉石”,石旁有一汪清澈的泉水。每天五更時分,便有一隻金雞從城外飛來,站在“破曉石”上引頸高啼。金雞啼過三遍之後,便悄然離去,接著就有九位白衣仙女飄到泉邊,沐浴梳妝。等到東方泛白時,她們就唱著歌,又飛回天上去了。於是人們便稱這處清泉為“九女泉”。
神話盡管不足為據,但它卻是現實的影子。過去在民間,許多女孩子都願到水清景美的九女泉中浣衣、洗臉。據說到這裏盥洗會得到九天仙女的恩顧,長得更加俊美。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來到這裏,還可以看到成群的姑娘在泉邊洗衣的倩影,聽到她們開朗、愉快的歌聲和笑聲。這幅新時代的“美女浣衣圖”,比神話中的“仙女下凡”更為真實生動,也更加富有魅力。
“半城秋色”白石泉
白石泉位於黑虎泉東北,解放閣南側河岸邊,西與九女泉相鄰。泉池以自然石駁岸,呈不規則形狀,長約6米,寬約5米。泉水由池岸石隙溢出,流入護城河中。昔日,泉盛水急,噴湧搖蕩,衝擊白石,發出清響,景象異常壯觀。
白石泉的發現,實屬偶然。據清道光《濟南府誌》記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春夏之交,濟南天旱,山東布政使江蘭主持疏浚河道,清挖淤泥至岩石時,忽湧出一泉。因周圍遍布白色岩石,故取名“白石泉”。該泉之水甘美如醴,既可灌溉又可飲用,居民為之歡欣。清代書法家桂馥於嘉慶二年(1797)秋撰文專記此事,並刻入白石泉碑中。
因白石泉出現較晚,所以不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列,但這並未影響它的聲譽,所以在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中,它被排在第28位。
白石泉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泉,舊時泉邊建有“金山小煞”,旁有亭台、樓榭、寶塔、茶室,專供遊人休閑賞泉和品茶之用,文人墨客常會於此,題詠唱和的詩文頗多。清代濟南詩人喬嶽,就曾在《鬆石詩抄》中寫過一首《泉上即目》的詩,盛讚美白石泉的魅力夜色:
風滿園林月滿樓,一泉圍繞半城秋。
溪西煙樹知多少?添個魚船勝虎丘。
在一個明亮的月夜,詩人來到白石泉邊,隻見周圍的綠樹如煙似霧,水銀般的月色灑滿泉邊的閣樓,一灣清澈的泉水倒映著半城秋色,這景色美得令人驚歎。如果再有隻小舟緩緩駛來,這白石泉就比江南的虎丘還要美!
白石泉的美麗,也讓外地人為之傾倒。乾隆四十五年(1780),家住江蘇武進(今常州)的著名詩人黃景仁赴京應順天鄉試,南歸途中曾在濟南逗留,就住在白石泉邊。他被這裏的美景深深地吸引,動情地寫下了《泉上》一詩。詩一開頭先讚美泉城名泉眾多,泉狀很美,泉聲悅耳。接著具體寫白石泉之美:
舜田仙祓倒晴翠,映帶密樾交漪漣。
千頭魚戲影蕺蕺,一足鷺立姿翩翩。
宛然發興在濠上,卻笑莊惠多言詮。
詩人隻寥寥幾筆,就給我們畫出一幅美麗的山水:山影倒映在清清的泉中,與婆娑的樹影交相輝映;成群的魚兒在水中嬉戲暢遊,泉邊的白鷺亮出美麗的身影……如此美景,讓人頓生莊子當年在濠上激發出的意興,心中的快樂難以言說。
詩的最後,詩人寫對泉水戀戀不舍,進一步描寫了白石泉之美:
我家住近二泉側,愛聽蚓竅鬆風前。
區區較此但百一,便擬買宅居窮年。
手攜桑苧經一卷,日日來放鯿魚船。
詩人說,我就住在白石泉和九女泉邊,特別愛聽那仙曲般的泉聲潺潺。雖然白石泉僅是濟南上百名泉中的一個,我仍想永遠定居在這裏。每天在泉邊讀書耕田,放舟釣魚,那日子簡直像神仙一般。
白石泉如此美麗,但遭遇卻很不幸。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護城河荒於修治,淤塞嚴重,它再次被埋於地下,周邊景觀也多遭毀棄。直到1984年,濟南市修建環城公園,在疏挖護城河時,白石泉才得以重見天日,獲得新生,並成為新七十二名泉中的一員。
?
(六)市區周邊泉群
玉函山上蕊珠泉
玉函山又名興隆山,位於千佛山南,距濟南市區8公裏,海拔523米,是濟南近郊最高的山峰。山陰,有佛峪寺遺址,遺址的西側石壁下有一眼清泉,這就是著名的蕊珠泉。
蕊珠泉泉池呈方形,麵積約3平方米。據清道光《濟南府誌》記載,該泉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廈岩若窟之下,為玉函山第一名泉。清清的泉水從岩壁上湧出,注入下麵人工開鑿的方池中。因水流撞擊,池內常有水花泛起,如飄散的花蕊,故名“蕊珠泉”。盛水季節,泉水從岩若窟中下瀉,順勢跌落崖下,形成一道飛瀑。清代濟南詩人楊致祺描寫此景說:“飛瀑半空落,懸流萬仞直。”夕陽西下時,遠遠看去,瀑布猶如一道垂掛的金線,堪稱奇觀。若值深秋,紅葉滿穀,黃花遍野,飛流高掛,翠柏相映,景色更為美麗。
蕊珠泉雖不屬濟南七十二泉之列,但它身居名勝古跡薈萃的玉函山上,泉水清冽,風景優美,所以曆代文人對它讚詠不絕。自宋代以來,著名文學家晁補之、李攀龍、施閏章、馬國翰等都曾遊過玉函山,賞過蕊珠泉,並留下了題記或詩文。
關於蕊珠泉的來源,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太宗即位後,一個曾在他手下當過兵的山西人不願做官,化裝成道人繞道回老家去。一天,他來到玉函山的佛峪寺,為這裏的秀麗景色所吸引,一連住了好幾天。當時,山上還沒有泉水,他渴了就喝山溝裏積存的雨水,結果生了病。一天晚上,他剛剛睡著,就見一位仙女手捧玉壺,駕著祥雲來到寺中,用玉壺在西側的石壁上連敲三下,刹時間一股清泉便從石縫中湧出。仙女臨走時對他說:“我乃天上蕊珠仙子,念你助唐王開國有功,賜給你一汪甘露,喝了此水可以祛病健身。”說完飄然而去。他醒後跑去一看,果真在寺西麵的岩壁上流出一汪清泉來。他急忙掬水喝下去,頓覺神清氣爽,身上的病立刻好了。這件事在民間傳開,人們爭相到山上來喝泉水。為感念蕊珠仙子的恩德,人們便把此泉叫做蕊珠泉。
除蕊珠泉外,山上和周圍地區還分布著十來處名泉,他們分別是:
王母池: 位於玉函山頂。它的東側原有建於唐代的興隆寺;西側原有宋代所建的泰山行宮,因祀泰山碧霞元君,也稱“碧霞祠”。王母池在碧霞祠廢墟北側,形似方井。其名衍自西王母,亦稱“瑤池”。 泉邊花草豐茂,冬季則可觀霧凇,是山頂唯一的水源。傳說這裏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並有“驚鳥留玉函”的故事傳世。相傳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回駕來到池邊,使池邊一鳥驚飛。因鳥飛處留一玉函,後人便將此山稱作“玉函山”。
鵓鴿泉:位於玉函山佛峪寺西端,鼓樓峰東側林間路旁。水自一石岩下流出,積於岩前一天然池內。雨季水會流出池外,天旱時則斷流幹涸。泉因四周多野生鵓鴿而得名,為山間鳥獸飲水之處。清代濟南詩人方啟英寫有“野鳥頻呼侶,山猿自飲泉”的詩句,可謂此泉的真實寫照。
灰泉:灰泉又名惠池,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側密林中。水自石縫涓涓流出,積於直徑約1.3米的圓形淺池內,水量很大且泉水澄清,時有枯竭。昔日該泉為僧人飲用的山泉。據清雍正十年(1732)住持僧人通惠所立的《西佛峪灰泉記》碑記載:佛峪寺下的山坳間“有惠池澄清”,該泉為佛峪寺所屬之地,曆來僧侶借助泉水生活,所以隻能供僧眾所用。後來周圍各村也來取水,自然引起僧眾的不滿,因此大家商量立此碑記,劃清用水界限。最後商量的結果是“止許峪口拾人度用”,其他人不能再來這裏取水了。
大泉:在玉函山安息園西側山腰處,為一長8米左右天然泉池,因水勢大而得名。泉水自一巨岩下流出,積於一三角形池中,水清見底,常年不涸。今人在池東壁雕一龍首,將泉水引入新建的蓄水池中,作為四周消防的水源。泉上小亭翼然,泉畔垂柳依依。在亭內南望玉函山主峰,宛然如畫。
東峪泉:在玉函山北側柏石峪村南。因源於東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順山勢層層下跌,沿峪溝北流。洞周岩壁濕潤多水,夕陽返照熠熠生輝。
沛泉:在柏石峪村南,帥旗峰下的果園內,因泉水豐沛而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有“沛泉”二字。水自岩壁多處縫隙中流出,積於方池,清澈見底。水盛時漫溢外流。
永清泉:在玉函山東側,花山峪村南峪中,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時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立的泉名碑。泉東南5米左右岩壁上,還有兩眼季節性山泉,雨後泉水騰突噴湧,與眾多山泉彙流,沿山峪下泄。
花山峪二泉:在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餘米各有一井形泉池,俗稱“泉井”。南泉東臨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鋪麵。北泉略小,形製同南泉。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時漫溢,村民都飲用此泉水。
雲外泉:清道光《濟南府誌》稱此泉“在函山佛峪”,已失迷。現在石榴峪中有一四方形水池,名石榴峪泉。據說該泉就是已經消失的“雲外泉”。
白虎山下看湧泉
在濟南南部柳埠、仲宮、錦繡川、西營一帶的廣袤山區,分布著百多處名泉,組成了濟南十大泉群之一的湧泉泉群。其中湧泉是該泉群的主泉,它也是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湧泉位於柳埠四門塔以西、白虎山之陽的湧泉庵遺址東側。這裏三麵環山,鬆柏掩映,綠竹搖翠,環境十分優美。該泉的泉池長約3米,寬約1.5米,池水充盈,清澈見底。泉水從池南壁流出,經過明萬曆六年建造的湧泉橋下,依山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龍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規則小池,最後一迭由10餘米高的懸崖上落至臥龍洞的小石潭,形成“懸崖飛瀑”,景象甚為壯觀。
關於湧泉的命名,《曆城縣誌?古跡考》載:“湧泉庵乃於大隋開皇重修”,且當時這裏“百尺飛流,千嶂古木,山光水色,鳥語花香”,泉水很旺,風景極為秀美。而庵又以泉名,這說明遠在隋代,就有了“湧泉”之名。然而民間卻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正德二年,有位曆城縣令因不滿官場黑暗,便辭官到柳埠四門塔的神通寺為僧,法號“興公”。他的女兒擔心父親沒人照顧,便跟隨前往。但因寺內不收留女徒,她便到神通寺西側的尼姑庵出家為尼,法號明喜。有一次,明喜在種樹刨坑時,刨出一眼清泉,她便想用這清泉的水為父親洗衣服。但她不能直接去寺內找父親,便利用一次與父見麵的機會,跟他約定好,讓他將穿髒的衣服送到寺外的一座塔內,以敲塔內的鍾為暗號。她聽到鍾聲後,便去把衣服取來,在泉中洗好,然後再送到塔中,敲鍾讓父親來取。這樣堅持多年,直到嘉靖十四年,其父圓寂為止。寺內的僧人很受感動,問她為何如此?她響亮地回答:“父母養育之恩,理當湧泉相報!”從此,人們便把這泉叫做“湧泉”,把他們取送衣服的塔叫“送衣塔”,而明喜修行的尼姑庵也改名叫“湧泉庵”。
除湧泉外,泉群中還有幾處名泉,也很有特色,它們是:
苦苣泉:又名“萵苣泉”,位於柳埠鎮袁洪峪內北側崖下。泉水從山崖岩縫中流出,長年不涸。原泉池呈井形,現已為石板覆蓋。泉水自暗渠伏流,沿山勢落差往西北方向流入濟南鐵路局所屬“羅曼山莊”院內,然後出露地麵,由山石疊成的假山上跌落地中,形成一寬3米、高2米的瀑布跌水,又經一道15米遠的暗溝,流入院中修建的人工遊泳池中。遊泳池水一年四季清澈碧透,保持相對恒溫,為天然流動泉水。池的西北端有一暗溝,水流自暗溝流入綠樹覆蓋的峽穀中,注入茶臼河,為錦陽川源頭之一。苦苣泉泉名雖冠以“苦”字,但由於此處地質結構為木魚石所致,故水質甘美,最宜泡茶,不留水垢。苦苣泉邊,立有著名的現代山水派詩人孔孚題寫的《苦宦泉》碑。
苦苣泉曾列入金、明、清三代的濟南七十二名泉內。現為濟南新七十二泉之一。
避暑泉:位於柳埠鎮袁宏峪南嶺西側山坳間,池以石砌,長15米,寬8米左右,深1.5米。泉水由兩個洞口流出,彙入一半圓形的自然水灣中。每到夏秋盛水季節,泉水溢出水灣,沿山穀蜿蜒而下,注入亓城峪內的茶臼河中。避暑泉四周山清水秀,綠樹掩映,氣候宜人,是避暑的勝地。
避暑泉的曆史,最早見於明崇禎年間的《曆城縣誌》:“在萵苣西南泉子峪,西北入茶臼河”。此後,清乾隆《曆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誌》都沿襲這一記載。清郝植恭在《濟南七十二泉記》中將它列入清代的七十二名泉。在新的七十二名泉評選中,它又被列入新七十二名泉之中。‘
突(都)泉:位於柳埠鎮都泉村內,皇姑庵西側。泉為井形,井口直徑1米見方,深約7米。池壁為石砌,距井口下1米處有一石砌洞穴,泉水從洞中流出,常年不涸,全村人都飲用此井水。
突泉曆史悠久,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的《七十二泉詩》和清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記》都有著錄,在新評選的濟南新七十二泉中它又名列其中。晏璧曾在《七十二泉詩》詩中寫道:“遙望中宮廿裏餘,清泉都彙鵲山湖。齊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蘇萬物枯。”清朱倬也在《都泉詩》中讚道:“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風景,山花如繡錦陽川。”
泥淤泉(印度泉):在柳埠鎮西南7.5公裏處的泥淤泉村內。因以前多次被山洪衝積的泥沙淤塞,經人們掏挖複又成泉,故名。據村中老者介紹,此村曆史悠久,早年稱“印度泉村”,後稱緘泉莊,再後來才稱泥淤泉村。該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屢有更替。泉被淤塞後,緘而不湧,所以才改稱“緘泉莊”;當泉挖浚複湧後,又改稱“泥淤泉村”。崇禎、乾隆《曆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誌》俱載:“印度泉,在梨峪龐家莊。”《曆城縣誌》又載:“閻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錦陽川。”除龐家莊今為何村已不詳外,泥淤泉村恰處於梨峪的東側,其北有閻家河村。今池在街旁,有3個水脈相通的石砌方井池,主泉居東,深10米,底部有洞深不可測,傳通東海,俗稱“海眼”,水勢旺盛。水自池壁方孔流出,沿石渠流入閻家河。該泉是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緞華泉:位於柳埠鎮與九塔寺隔嶺的南內峪北側。泉池呈方形,以碎石砌壘,周圍繞石雕護欄,水質清澈,常年不涸。泉池東側的自然石上刻有泉名。水盛時,溢出的泉水沿山溝漫流,因水平如緞,水紋如花,故名緞華泉。該泉長年不涸,是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靈岩勝境探名泉
在濟南西南40多公裏的長清區境內,有一處叫靈岩的名山。這裏山川秀麗,林壑幽美,殿宇巍峨,名勝薈萃,不但是曆史上有名的佛教聖地,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古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岩不成遊”之說,可見靈岩的的地位不同凡響。
靈岩之美,在佛,在山,也在水。山下的甘露泉、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袈裟泉、飛泉等多處名泉,不但像璀璨的明珠一樣給青山添了靈秀,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珠聯璧合,成為袈裟泉泉群的主體。
甘露泉
甘露泉位於靈岩寺大雄寶殿東北裏許的靈岩山上,是靈岩寺諸泉中最著名的一個,有“靈岩第一泉”之稱。因泉水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
甘露泉水自山崖下石縫中流出,彙入長方形池內,清澈見底,終年不涸。盛水季節,水自池西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出,沿溪奔流,聲聞數裏。池上建有紅柱寶頂小亭,池旁還設石桌石凳,人們常於此博弈吟詠;夜深人靜,寺內僧人也常在此說法論經,故人們稱此處為“清涼境界”,被列為靈岩八景之一。當年乾隆皇帝曾在這裏建行宮,並多次駕臨。池東側崖壁上的“甘露泉”三字石刻,即為乾隆手筆。池壁上至今尚存乾隆詠泉詩刻數方。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寫的《甘露泉》詩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觀瀾每至小徜徉。設雲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誰果嚐。”泉池西側10餘米的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山東巡撫彭黯所書“活水源頭”巨字刻石。如今,殿宇、亭台、行宮等建築已蕩然無存,唯有甘露泉尚存。
曆史上甘露泉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賞泉題詠。如元代王惲的“泉通碧瀾來無盡”;郝經的“石龍噴清泉,灑落幾案間”;清代施閏章的“已留天穴爛明星,更遣甘露瀉石乳”等,都是讚詠甘露泉的佳句。對甘露泉當年的勝景,有的詩文寫得很具體,如清代
的李興祖在《遊靈岩寺記》中寫道:
與殿中穴泉湧出,竇僅如鬥,深不可測。琢石蓋其上,伏流而出彙為池。池上如張筵,如懸鼓,有亭覆其上,可列坐而休焉。名人題詠,參差羅列,嘯歌其中,岩穀相答,而視聽愈遠,若不知身在泬寥間也。
寥寥數語,就把泉的形狀、泉邊景象以及遊泉的快樂感受等,生動地描寫出來。
不過,最能表現甘露泉原始麵貌的,要數元代詞人薩都剌。他在《偶題靈岩寺清涼境界》一詩中這樣寫道:
今日清涼地,明朝洙泗心。
酒堪消客況,泉可洗塵衿。
佛古荒苔蘚,林深繁綠陰。
樵歌山路晚,餘興付歸禽。
詞人筆下的甘露泉極為荒古清靜。這裏遠離市廛,人煙稀少,花香遍野,泉清如鑒,古佛巍巍,林深綠繁,樵歌互答,歸鳥唱晚……如同人間仙境一般,更富有古色古香的野趣,也更具有感人的魅力。
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
這三泉均在靈岩寺千佛殿東側岩壁下,清《長清縣誌》、《濟南府誌》、《靈岩誌》均有著錄。相傳法定禪師由白虎馱經,青蛇引路,來到靈岩。他在山間轉了多時,也未找到水。正在猶豫時,忽有樵夫前來指點,說雙鶴鳴處有泉,說完便飄然而逝。法定順著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見兩隻白鶴飛起的地方果然有兩眼清泉。他又將錫杖插在地上休息,隨之又沿錫杖湧出一眼清泉來,這便是“雙鶴”、“白鶴”、“卓錫”三泉的來曆。因三泉相臨,俗又稱“五步三泉”。又傳說法定禪師建寺時,苦於無水,便求教他的老師佛圖澄。圖澄說:“何地無水!”說著便帶他來到一個地方,用手指著地下說:“此下有甘泉。”法定遂用錫杖在地上搗了幾下,果然有甘泉汩汩冒出,遂將此泉稱之為“卓錫泉”,又名“錫杖泉”。
三泉之中,以卓錫泉水為最盛。泉從崖壁下洞穴內湧出,泉的上方石壁上鐫“卓錫泉”三字,篆書塗丹。西側岩壁上嵌有乾隆詠泉詩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錫泉》詩作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詩雲:“泉臨卓錫一亭幽,萬壑千岩景畢收。最喜東南縹緲處,澄公常共朗公遊。”泉旁石崖蒼苔滿壁,上垂虯髯翠柏,下植鳳尾修竹,一派蒼蒼古意。
卓錫泉東約18米崖壁下,為白鶴泉。泉池呈石窟狀,泉自窟壁縫隙中流出,蜿蜒曲折,流入泉池,叮咚有聲,長流不息。窟上方岩壁上嵌有“白鶴泉”石刻,行書塗丹,為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皇帝親題。
雙鶴泉在卓錫泉南七八米處,為南北向雙池,南池壁上題“雙鶴泉”三字。
三泉之水潺潺湲湲,西流彙入鏡池。池水澄澈充盈,清醇甘美,靈岩寺僧眾都飲用此池之水,故鏡池又名“功德池”。池邊原有卓錫亭,建於清乾隆年間。今卓錫亭已廢,遺址附近建一茶社,於內可以品茗。由於景色佳絕,此處被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袈裟泉位於靈岩寺“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名列金《名泉碑》,稱“獨孤泉”。清康熙《靈岩誌》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後人以姓命泉也。”明萬曆年間,曆城人劉亮采隱居於此,在泉邊建“麵壁齋”,因厭惡“獨孤”二字,遂將泉名改為“印泉”。但此名傳之未廣,後人因泉旁立有一片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便取名為“袈裟泉”。該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為靈岩風景區主要飲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彙入一半圓形池中。爾後盤桓曲繞,經石雕龍口瀉入一大水池。池內水清見底,錦麟暢遊;池周曲廊環繞,危崖峭立,叢木懸生,鳥語花香,別具風采。
飛泉
飛泉位於靈岩寺崇興橋南約0.5公裏處,北距白果園村250餘米。由於泉水從崖壁泄出,故稱“飛泉”。又因泉水沿崖壁滑下,石潤水滴,此處崖壁又稱“滴水崖”。在霞光照射下,滴水崖上,顆顆水珠流光溢彩,異常美麗,乾隆皇帝為其取名為“雨花岩”,並有“未見飛空天女散,落來岩際盡天花”的讚美詩句。由於此處景色美麗,古人將其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百脈寒泉珍珠滾
濟南以東約50公裏的章丘為濟南下屬市,其駐地明水鎮素有“小泉城”之稱。這裏分布著18處名泉和許多無名泉,共同組成了百脈泉泉群。其中,百脈泉最為著名,是該泉群的主泉。
百脈泉位於明水鎮的百脈泉公園內,泉池呈長方形,長26米,寬14.5米,深兩米多。它是明水諸泉之冠,繡江河的源頭,與濟南市區的趵突泉齊名。在過去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中,百脈泉名列第二,正如《齊乘》中所言:“蓋曆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
古時的百脈泉方圓半畝,四周石砌,雕工精細,北壁有許多名人題句。清代乾隆年間,重修了泉池,泉南麵加挖了東西對稱的兩個小池,稱“張公池”。1958年再次整修,將南麵二池擴為與北池一般大的方池,中架拱橋相通。2000年又將北池重砌,南大池分為二池,規模進一步擴大。池內,碧水凝翠,波光閃爍,綠藻搖曳,錦鱗戲遊。泉水源源不斷地從池底冒出,吐出的氣泡如串串珍珠,飄飄灑灑,奔突升騰,前仆後繼,晝夜不息,與濟南市區內的珍珠泉頗為相似,故當地人又把它叫做“珍珠泉”或“珠泉”,讚美它是“方糖一鑒水源源,萬顆珍珠碎複圓”,“百脈寒泉珍珠滾”也成為“章丘八景”之一。
百脈泉為何以“百脈”命名?曆代有幾種不同說法。《章丘縣誌??山水考》載:“其源直上湧出,百脈沸騰,狀若貫珠,曆落可數,故名。”這是說百脈泉因湧出的形貌如“百脈沸騰”而得名。北魏酈道元的解釋則是“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曰百脈。”這是說百脈泉因其發源地“百泉俱出”而得名。在民間,百脈泉的命名還有一神話傳說:很久以前,天上的珍珠仙子看中了人間的四季美景,便偷偷下凡,與住在濟南大明湖邊的青年朱砂結為夫妻。珍珠仙子有一百寶箱,裏麵裝滿了珍珠。有一天她聽說明水附近有人害眼疾,便攜了一顆珍珠來給人們治病。她用珍珠在病人眼上一擦,病人的眼疾立刻就好了。但由於病人太多,她一時治不過來,便把珍珠放在地上,口中念道:“百脈通目,目為心鏡。寶珠有靈,水到目明”。刹那間,地上便冒出一汪清泉來。珍珠仙子告訴大家:“用這泉水洗眼,能明目去翳。”人們一試,果然很靈,於是便給這眼清泉起名叫“百脈泉”。
百脈泉久負盛名,曆代文人多有題詠。明代章丘籍的戲曲家李開先在《遊百脈泉》詩中寫道:
水勁無過濟,脈泉更著名。
不霜清見底,漱石寂無聲。
顆顆如珠碎,沄沄比鏡平。
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長纓。
詩中,李開先盛讚百脈泉勝過濟南名泉,它的水質極好,不沾霜露,清澈見底;蕩漱岩石,寂然無聲;水中的氣泡如珠似玉,波光閃爍平明如鏡。結尾兩句托物言誌:百脈泉雖不能行舟供達官貴人遊玩,但卻能濯洗長纓激勵壯士鬥誌。
明代另一位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珍珠泉宴賞》一詩中寫道:
嘉泉靈沼向齊稱,百道清淙地底騰。
炯炯驪珠過夜色,盈盈鮫淚奪秋澄。
初疑碧漢翻金粟,忽憶明河鎖玉繩。
最是歌恩感湛露,賜來尊酒義如澠。
在作者筆下,百脈泉水從地下湧出,水勢是那樣旺盛。水中的串串珍珠清澈而又明亮,初看好像是繁花飛舞,又像是銀河鎖著玉繩……作者的描寫,生動奇妙,想象豐富,比喻貼切,氣勢豪邁,把百脈泉寫得活靈活現。
清人王培荀在《鄉園憶舊錄》中,也有一段關於百脈泉的記載:
百脈水,今名清河,亦名繡江……泉水流出,灌田數百頃。夏初往來,見平疇稻塊,一青無際,白鷺拍拍,飛入煙靄,宛如畫圖。村中康氏園,水流活活,繞牆綠竹,濃鬱覆壓,中植荷花滿堂。迤南佛寺中有方池,淨水空明,圓珠千百,疊疊如貫,大略與珍珠泉相似。唐濟武與高念東兩先生來百脈泉看荷花,唐有詩雲:“箬帽單衫八月天,竹兜水國意蕭然。嚐憐澗壑無賓主,久約煙霞共往還。黃稻風來花外寺,青山雨歇樹邊泉。劍池孝水明湖館,百脈名當第幾傳?”
文中沒有直接描寫百脈泉的狀貌,卻較詳細地寫了在百脈泉水灌溉下出現的美麗景象:平坦的田野上稻苗青青,一望無際;成群的白鷺扇動著翅膀,飛入煙霞之中,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村中康氏園中,歡快的泉水繞牆穿屋,催生出叢叢綠竹,滿堂荷花;村南的佛寺裏有一方池,清澈見底,平明如鏡,成百上千的水珠從池底湧出,如串串銀錢一般,這景象頗似濟南城內的珍珠泉……作者通過這些間接描寫,進一步表現出百脈泉的美麗和福澤。
百脈周圍群泉湧
百脈泉周邊,還有大大小小的許多泉池。它們或群居,或獨處,各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其中主要的泉池有:
張公池
張公池位於百脈泉西麵,原龍泉寺大悲閣南側。該泉係人工泉。據《章丘縣誌》記載:“縣令張萬青有惠政,邑人德之,鑿此池以誌遺,故名。”張萬青字萼田,進士出身,浙江分水人。他自幼隨父母官於青齊,往來於繡江長白之間。中進士後,於乾隆八年(1743)做了章丘縣令。張萬青為官清廉,在任期間,章丘政通民和,社會安寧。百姓深感其德,便挖了此泉,以紀念他。至今,此泉的水仍很旺盛。
墨泉
墨泉位於百脈泉公園內龍泉寺西南角,是一個鑽孔噴泉,1966年建,孔口直徑0.4米。泉口因鑄鐵管為黑色,水清透明,望去泉水黝深,故名“墨泉”。該泉泉池呈方形,漢白玉雕砌。泉水自泉眼噴湧而出,奔騰喧囂,聲如沉雷,翻落於石砌方池內,常年不竭。泉水冬暖夏涼,常年恒溫為16~18℃,正常年份泉流量每秒0.3立方米。水中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水質接近天然礦泉水。
東麻灣
位於百脈泉東側,為章丘第一大豐水河繡江河源頭,每年湧水量高達1.5億立方米。灣內處處泉湧,水勢旺盛;岸邊多楊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縱橫,景色十分美麗。該泉在新評出的濟南“七十二泉”中,位列第59位。
西麻灣
在百脈泉西南,為自然河灣,雖然麵積不大,但湧水量為明水諸泉之最。灣中泉眼眾多,簇簇水泡緩緩升起,至水麵綻開。淺灣蘆葦叢生,岸邊楊柳依依,一派泉林郊野風光。《章丘縣誌》記載:“西麻灣,在百脈泉西南二裏許,水自西山北麓石壑中出,東北流,與百脈諸水彙於沙河口。群國誌雲:十二芹溝,俗名麻灣,即此。”該泉在新評出的濟南“七十二泉”中,位列第60位。它與東麻灣一起,曆來備受稱讚。清代曾有人作詩讚美東西麻灣的景色:“麻灣淨瀉千尋練,石甃平噴萬斛珍。山月冷涵秋共碧,荷風亂颭鏡無塵”。
龍灣泉
位於百脈泉公園明水湖西南隅。泉池以自然石壘砌,自然曲折,池水清淺;泉口不大,但水湧汩汩不竭。泉邊築有“濯纓亭”、“漪漪亭”。依亭觀泉,奇妙無比,是乘涼、旅遊的又一佳境。
梅花泉
位於百脈泉公園的清照園內。在一汪池水中,五股清泉噴湧,宛若梅花,故名梅花泉。該泉泉池麵積約1800平方米,正常年的噴流量為每秒0.5立方米。
梅花泉邊的李清照紀念館內,碑廊多刻名人佳句,漱玉堂內展有李清照生平事跡,文叔齋內陳列著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的名著及碑刻等。整座清照園不但景色美麗,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龍泉
位於百脈泉公園明水湖南端,泉眼直徑0.4米,正常年流量為每秒0.2立米。在淼淼湖麵上,一泉突兀,噴高可達2米。泉流四溢,日夜奔流,終年不息。
站在彙泉閣上,望龍泉清澈淨明,如銀練,似明鏡;看湖中水草嫋嫋,魚翔淺底,綠葉紅鱗,相映成趣。泉邊掇山疊石,峭拔岩峻、玲瓏空透。湖光山色,成為百脈泉公園的一大景觀。
此外,百脈泉泉群中還有金鏡泉、清水泉、荷花泉、魚樂泉等名泉,也都各具風采,深受人們喜愛。
歲旱不枯的洪範池
平陰縣是濟南的屬縣,在濟南西南60公裏處。該縣西南端的洪範池鎮是有名的“齊魯泉鄉”,有泉34處,組成洪範池泉群。該泉群中有名的泉池有11處,即洪範池、東流泉、扈泉、丁泉、白雁泉、拔箭泉、日月泉、天池泉、墨池泉、天乳泉和墨池,其中最著者為洪範池。
洪範池位於洪範池鎮洪範村南端,池名源於《尚書·洪範》篇,原意為“大而有常”,這裏引伸為使洪水就範之意,《洪範池碑記》的解釋是:“大禹之治洪水以陳範池,蓋取規模宏大範水使不溢也。”該泉又稱“龍池”,因池北原有龍祠之故,對此《洪範池碑記》上也有記載:“今完額時,村人因禱雨輒應,建龍祠於池北,故又號龍池。”
洪範池的泉池呈正方形,邊長7米,深約6米,池岸圍以石欄,欄柱上方雕有蹲獅。泉水雖上湧甚急,卻不顯噴湧之狀,故水平如鏡,清澈見底。池南側外壁上有一石雕龍頭,泉水自龍頭口中流出,跌入一個2米見方的池中,繞池一周後彙入狼溪河。泉水流過的溝渠叫月河,河上有月河橋。
洪範池水旺景幽,自古聞名,其奇特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其一是“洪範浮金”。因泉水上湧,浮力很大,如將硬幣擲於池中,硬幣會在水麵上飄搖旋轉而不下沉,日照其上,金光閃閃,呈現出浮光耀金的奇觀,這一景觀被列為古東阿“八大景”之一。明代嘉靖進士何海晏有《洪範浮金》詩一首,專詠此景觀:
方池十丈水之潯,洪範錫名稱到今。
戲擲一錢清沏底,隨波蕩漾似浮金。
其二是“不以旱澇而消長” ,不以“冬夏而變溫”。即水位不受旱澇的影響,始終如一;池水是恒溫,一年四季,常年保持在17℃左右,所以冬溫夏涼。夏季來此,隻覺泉水清冷,涼風習習,清爽宜人;冬季則霧氣蒙蒙,掬水在手,又給人以溫暖之感。“常將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長隨春秋”。古人的這一題聯,正是讚詠洪範池冬暖夏涼現象的。
對於洪範池的壯美,古人多有吟詠。清康熙年間東阿縣令楊士元的《題洪範池》兩首,就很具代表性。第一首是這樣寫的:
名泉看不厭,攬轡再過洪。
水活偏易茗,渦旋恰傍鬆。
飛雲漫雨露,浸遠躍魚龍。
對此淙淙者,忘聽別寺鍾。
詩人說,洪範池的美景讓人百看不厭,如今我又騎馬經過這裏。這泉水異常清純,特別適合泡茶;水麵上雲霧繚繞,不時地躍起魚龍。淙淙的泉聲是那樣悅耳,讓人沉醉其中,連寺院裏的鍾聲都沒有聽到……
第二首著重讚揚泉水之美:
四圍山色遠,突地起飛泉。
因水魚蝦壯,依崖藻荇牽。
汲來烹白石,引去種青蓮。
羽士黃精飯,啖之我會仙。
洪範池四麵環山,平地上兀自冒出一眼清泉來。這泉水水質很好,所以魚蝦長得特別肥壯;人們用泉水煮飯,也用泉水澆花。特別是道士們用泉水煮的黃精飯,食之味美無窮,讓人感到成仙一般。
作為詩歌,楊士元雖不無誇張之詞,但他所說的洪範池的水質好卻是事實。據測定,洪範池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不但是理想的飲用水,還用來製造名貴中藥。平陰的特產阿膠,就是用此水浸驢皮熬製而成。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真實地反映了洪範池水熬膠的情形:“小黑驢,白肚皮,粉眼粉蹄粉鼻子,獅耳山上去吃草,狼溪河中去喝水。東阿大橋走三趟,小泰山上打個滾。冬至宰殺取了皮,熬膠還得陰陽水”。
天池山下東流泉
東流泉是僅次於洪範池的又一名泉。它位於洪範池以東1公裏處,天池山下的書院村內。明嘉靖年間,中丞劉隅在這裏建了東流書院,故此泉又名“書院泉”。昔日泉北側有“洪福寺”,現僅存遺址及明代萬曆年間的《東流泉》詩碑兩幢。泉北石壁上有四尊石窟造像,高約兩米,為唐代石刻,極為珍貴。該地山泉環抱,環境清幽,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自古就有“小泉城”之美名,是極佳的避暑勝地。
東流泉為一正方形泉池。泉水從村東天池山腳下的岩石縫隙中流出,彙入邊長約8米的石砌方池中。池中水藻搖曳,清澈見底。該泉常年湧流,水勢極盛,是洪範諸泉中流量最大的一處名泉,日湧水量800多立方米。泉水從池底的眾多小泉中冒出,從池南壁的石雕龍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中,再流入半圓形水池,隨之噴珠吐玉,沿小溪盤村繞戶,穿林潤木,彙入浪溪河。
東流泉的美麗環境,曾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遊賞或定居。元代東平路兵馬總管嚴實就曾在泉邊建有別墅。別墅的廚房緊靠溪流,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放入木托盤上,再置於水中,溪水就會自動將托盤送進客廳,供賓客宴飲。明代詩人劉約曾寫詩讚道:
山屏一曲抱寒塘,玉砌千層泛碧香。
海窟泉通源遠大,地維旁泣澤深長。
波翻芹澡衣鞋濕,冷沁心脾笑語涼。
卻怪山陰王逸少,不知此地可流觴。
詩中,作者先寫了東流泉的位置、狀貌和水勢的旺盛,最後兩句筆鋒一轉,直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你隻知道寫蘭亭的“曲水流觴”,怎麼不知道這東流泉的“曲水流觴”更富有情趣呢?詩人的這一質問十分巧妙,從另一側麵寫出了東流泉的美麗多姿。
另一位明代大文學家於慎行,老家就是平陰(原東阿),他對家鄉的山水非常熟悉,也非常熱愛。他曾這樣寫詩讚美東流泉:
風雨鳴丹穀,林亭倚翠岑,
一樽今日酒,千裏故人心。
樹勤三秋色,泉飛萬壑音。
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
該詩是作者偕友人朱維京等遊泉時所作。當時,絢麗的山穀正飄著秋雨,泉邊的亭閣緊靠著翠綠的山峰。詩人在這裏跟朋友把酒賞泉,但見樹木已經染上了秋色,泉聲響遍千山萬壑。夜深人靜時,那泉聲更加悅耳,如同銀笛橫吹,使人不由得想聽到它奏出的水龍吟的曲調……詩人著重從色彩、聲音、周邊環境等方麵來寫泉,使東流泉像一幅立體大畫,更加壯闊美麗,生動傳神。
平陰諸泉景色美
除洪範池、東流泉外,平陰縣境內還有一些名泉,也很富有特色。
扈泉
扈泉位於洪範池南麵1公裏處,雲翠山北側的扈山山坳中。因泉北有古扈國都城舊址,故名扈泉。該泉現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扈山山坳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有一直徑1米左右的天然溶洞,洞內幽深莫測,扈泉便從洞中湧出。平時,扈泉細水潺潺,長流不息。遇雨季盛水期,泉水從洞中由下而上噴湧而出,水流如柱,浪花翻滾。經過小石潭,跌下山穀,形成瀑布,聲如雷鳴,數裏可聞。又因岩壁懸有古柏,石隙垂下青條,古人遂將這一景象稱作“扈泉湧碧”,為東阿古八景之一。前人寫有《飛泉噴雪》詩一首,專讚這一“扈泉湧碧”景象:“衝崖上出有飛泉,倒瀉爭如瀑布懸。抵石觸岩噴似雪,勝他玉碎又珠圓”。如今南壁懸崖上,仍鐫刻著明朝巡撫右都禦史孟一脈書寫的“扈泉湧碧”四個朱紅大字。
丁蘭泉
丁蘭泉位於洪範池鎮丁泉村東首,平頂山西腳下,又名“丁泉”。相傳此處為古代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木事親”的孝子丁蘭故裏,泉因此而得名。傳說漢代的丁蘭父母早亡,他長大成人後,受烏鴉反哺的啟示,用木頭刻出父母像來,朝夕祭拜,事之如生,成為有名的孝子。
丁蘭泉的泉池長約9米,寬約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壘。泉水清澈澄明,池底綠藻清晰可見。泉西北側又辟有一蓄水小池,水經大池西側石雕龍頭口中跌入,常年不斷。昔日泉旁建有廟宇,現僅存遺址。泉池四周,圍 以0.8米高的石欄。石欄北側,立著清乾隆七年(1742)《重修丁泉池碑記》,碑文上說,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間已重修。1958年為興修水利,對泉池又進行了改建,並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記》,立於石欄西側。該泉水勢旺盛,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用水。盛水季節,泉水從池西壁溢水口泄下,沿街旁小河流入狼溪河中。
日月泉
日月泉位於洪範池南雲翠山頂的南天觀長春洞中。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一汪清池,池上蓋一石板,板上有兩個孔:一孔圓形如太陽,一孔半圓如月亮。陽光自洞口射進,透過兩孔,水麵隱約有日月之影,甚是奇特,故名日月泉。
南天觀創建於元代至大四年(1311),為當時全國四大名觀之一,道數全真派創始人丘處機曾修煉於此,主要建築有玉皇閣、蓬萊仙院、長春閣、真武觀、三真觀、戲樓、看台等。
這裏不僅風景優美,還有嚴子陵隱居處、丘處機弟子修道處等古跡,值得遊覽觀賞。
白雁泉與拔箭泉
白雁泉位於洪範池鎮北2公裏處的白雁村內。白雁村北為龍頭山,泉即在山之南坡。泉池由重石塊砌岸,長5米,寬4.7米,深5米。白雁泉泉水頗旺,水呈碧綠色,四季湧流,日湧量850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飲用。水自池南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入一方形小池,而後流入水渠,灌田澆園。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當年率領軍隊經過此地,因天氣炎熱,士兵口渴難耐,卻尋不到水源。忽然,劉秀見白雁驚飛,斷定白雁落處必定有泉,立即派人到白雁起飛處尋找,果然找到一眼清泉,於是人們便將這泉稱作“白雁泉”。
拔箭泉在洪範池東北白雁泉村東首高地上。相傳劉秀喝過白雁泉的水後,發現不遠處還有白雁,於是便張弓射去。雁受驚飛走,箭卻插在地上。軍士將箭拔起,隨箭又湧出一眼清泉來,故名“拔箭泉”。
拔箭泉常年不涸,泉湧量與白雁泉相近。該泉泉池呈正方形,邊長1.9米,深3米,石砌。池中砌一南北向石牆,將池一分為二,東池狹長而水深,西池麵闊而水淺。池南壁分別留有溢水口。盛水季節,泉水經溢水口瀉出,沿河渠流進村內和田間,供灌溉和飲用。
墨池泉
墨池泉在扈泉西北百餘米處。泉池為邊長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泉水自南邊水口流出,浸潤成溪,常年不涸。該泉有兩個奇特之處:一是雖然水色如墨,但若取出泉水,則清澈亮鮮,飲之甘美無比。二是此泉有潮汐奇觀,不僅隨著月圓月缺水位高低有差別,而且在一日之內水位也不相同。
薑女池泉
薑女池在洪範池西北側5米處。池呈方形,邊長4米,深約2米,池底和池壁長滿水藻。泉水清澈,四季不涸。
(七)別具風格的濟南名泉
弘揚美德的泉
在濟南的諸多名泉中,有的不但具有天然的秀姿,還承載著古人的美德懿行,對後人起著感化教育作用。比如,瞽女池、孝感泉、瑪瑙泉等泉就屬此種類型。
忠貞不渝的“愛情泉”
在濟南市區縣東巷中段路東,原有一處泉池叫瞽女池(又名羅姑泉、羅姑井、曹家井)。該泉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中均有著錄。據元代《齊乘》載,這裏是唐朝大將羅士信的故宅,傳說羅士信之姊曾獨居於此,因抗暴而死,故稱羅姑泉。又因泉呈井形,亦名羅姑井。過去井上有亭,後來荒廢,宅院歸曹氏居住,因此該泉也叫曹家井。
該泉所以叫瞽女池,是因一位盲女曾居於此。而正是在這位盲女身上,發生了一件令人可敬可歎的愛情故事……
據《曆城縣誌》等書記載,北宋時期,濟南有個叫劉庭式的人,幼時家貧,與鄰居一位窮老漢的長女定下了婚約。劉庭式發憤讀書,以後考中了進士,成了朝廷命官,榮歸故裏。此時鄰居窮老漢已病故,其長女也因貧病交加而雙目失明。身處此等貧賤境遇,她哪敢再向一位高官提婚嫁之事?劉庭式得知這一情況後,也有人勸他改娶年輕美麗的瞎女妹妹為妻,他卻堅定地說:“我本來是與長女定的婚約,豈可因她眼瞎而將她拋棄,有負於她?”隨後仍與盲女結為連理。婚後,夫妻倆相敬如賓,互敬互愛,生活美滿幸福,並先後生下三個兒子。又過了些年,盲妻因病去世,劉庭式哭得甚為悲哀,而且決心不再續娶。此時蘇軾知密州(今山東諸城),劉庭式在他身邊任密州通判。這位大學問家顯然對部下的這段不尋常婚戀很不理解,於是問他:“哀生於愛,愛生於色。(既然你的妻子又瞎又醜,)那麼你的愛從何而來?哀又從何而生?”劉庭式從容地答道:“我的哀痛是因為喪失了愛妻。如果因色才生愛,因愛才生哀,那麼當年老色衰的時候,夫妻之間還有什麼恩愛可言?”一席話,說得蘇軾口服心服,大受感動。
人們為了表彰劉庭式與盲女忠貞不渝的愛情,遂把盲女居室附近的一眼清泉叫做“瞽女池”。
瞽女池在1965年被覆蓋,當時井口尚可辨認。1995年建樓時,又覆於樓下。如今雖已蹤影全無,但瞽女的愛情故事仍在在民間流傳。清代詩人董芸曾在《瞽女》詩中讚頌說:
鴛鴦野鴨自成群,忍以糟糠負細君?
可惜東坡老居士,一生多恨為朝雲。
孝心“感”出孝感泉
孝感泉在原西門內孝感坊北,今趵突泉北路22號院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有著錄。泉池以石砌岸,長3.4米,寬2米。古時的孝感泉翠竹蔽日,清流潺潺,非常美麗。
孝感泉的命名,與一段感人的孝故事有關。
據北宋《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記載::“孝感水在縣北門……耆老傳雲,昔有孝子事母,取水遠。感此,泉湧出,故名‘孝水’。天寶六年敕改為‘孝感水’。”這說明遠在唐代,就已經有了此泉。
又據《山東通誌》記載:元代又一個叫劉琮的孝子,其父久病臥床,他精心服侍,用盡了家產。他家離水源很遠,為了讓父親能喝上清潔的泉水,他每天都要走很遠的路到遠處挑水,無論寒冬酷暑,也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他的孝心感動了神靈。一天,他在附近刨地時,刨出一窖黃金來。他將黃金取出,忽然從窖底冒出一眼清泉來。劉琮喜出望外,忙用掘得的金子為父親買藥,並汲取新泉水煎藥。父親服下藥後,病很快好了,並活到了百歲。
這眼新泉也方便了周圍的百姓,他們便給這泉起名為“孝感泉”。
後來,劉父壽終,劉琮削發為僧,並把宅舍捐給寺院,這寺便改稱孝感寺,後又改稱太平寺。太平寺廢屺後,孝感泉依然存留,而且水勢尚好。
劉琮孝敬老人的感人事跡,影響了一代代濟南人。明代詩人晏璧也深感其事,賦詩讚曰:
齊城孝子格天心,井湧清泉冽且深。
躍鯉臥水非好異,流傳勝事到於今。
行善得來瑪瑙泉
在黑虎泉東側,護城河南岸,有一個泉叫瑪瑙泉。該泉長3.7米,寬3.2米,深2.2米,周圍以塊石砌岸,東北西三麵池岸砌在護城河中。盛水時,數處泉眼競湧, 串串水泡從池底冒出, 在陽光照射下光彩奪目,狀如瑪瑙,故名瑪瑙泉。明代詩人王守仁在《晚到濼泉次趙鬆雪韻》一詩中讚頌說:
濼源特直根虛無,下有鼇窟連蓬壺。
絕喜坤靈能爾幻,卻愁地脈還時枯。
驚湍怒湧噴石竇,流沫下瀉翻雲湖。
月色照衣歸獨晚,溪邊瘦影伴人孤。
對於瑪瑙泉的來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黑虎泉邊住著一個名叫叢善的老頭,一向樂善好施。一天,他到黑虎泉打水,看到一位老者病倒在泉邊,急忙將他扶起來,領回自己家中,管吃管住,還給他治好了病。這位老者離去時,拿出一粒瑪瑙寶珠,對叢善說:“我是東海龍王,看到你老兩口一貫積德行善,就把這顆瑪瑙寶珠送給你們。明年這裏要發大水,你們帶著這顆寶珠便可以消災避水。”說完,老者就不見了。到了第二年夏季,果然曆城連降暴雨,大街小巷全被水淹,唯獨叢善家沒有進水。這事被一位老財主知道了,便派了幾個家丁到叢善家,強行搶走了瑪瑙寶珠。當他們將寶珠交給老財主時,慌忙中老財主沒有接穩,一失手掉在了地上。說也奇怪,刹那間寶珠落地的地方便出現一個深坑,坑中汩汩地湧出一股清泉來。因為這泉水是瑪瑙所化,所以人們便把它叫做“瑪瑙泉”。
謳歌英雄的泉
濟南自古多名士,英雄也不少。廣大百姓熱愛英雄,崇敬英雄,常把英雄的業績跟名泉連係在一起,使之千古流傳。這樣的名泉除了上麵已介紹的馬跑泉外,還有槍杆泉、雙眾泉等。
槍杆戳出槍杆泉
槍杆泉位於曆城柳埠鎮桃科水庫東約200米的東峪北崖崖下。該泉明崇禎、清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都有記載,清代郝植恭在《濟南七十二泉記》中稱其“若槍杆者,其流直如”。泉水自石壁上直徑約40厘米的洞中湧出,流入下方一長形自然泉池。泉池長約12米,寬2米,深1米許。清澈的泉水日夜流淌,出池後又流入桃科水庫,再順流直下錦繡川。史稱該泉“泉水滋圓,為龍門峪詩泉之冠”。
槍杆泉的命名,源自南宋民族英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英勇抗金的故事。辛棄疾生於公元1140年,濟南曆城四風閘人。他一生力主抗金禦侮,收複失地,統一中國。22歲時,他就懷著殺敵報國的強烈願望,在濟南聚眾兩千多人,起義抗金。後又率部投奔農民出身的抗金義軍領袖耿京,並任掌書記。一天,義軍小頭目義端和尚竊印叛變投敵,辛棄疾聽後義憤填膺,連夜單槍匹馬地追捕義端於桃科村南,殺死義端,並奪回大印。傳說辛棄疾殺死義端後,人困馬乏,口幹舌燥,然而四處遍尋無水。情急之下,他舉槍猛地向石壁上一戳,一股清泉便從搶眼中噴湧而出。辛棄疾和戰馬痛飲一番,返回軍營。自此,這股泉水長流不息。人們為紀念這位抗金民族英雄,就給這泉水起名為“槍杆泉”。
雙忠英靈映名泉
雙忠泉位於濟南雙忠祠街西端丁字路口的31號院內。因此處為雙忠祠故址,所以泉因祠而得名。泉池為兩個四方形相疊,麵積約8平方米,水深5米,石砌池岸,水質清澈,常年有水。該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和清人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記》中都有記載。
雙忠泉的命名,出自對明朝末年因抗清而在濟南罹難的山東巡撫宋學朱和曆城知縣韓承宣的紀念。
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十二月,清兵入關,十萬清軍繞過北京直取濟南,向城區發起猛攻。山東巡撫宋學朱和曆城知縣韓承宣率領千餘名守城的軍民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在堅守了九個晝夜後,於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日濟南城被攻陷。宋學朱在城樓上戰死,韓承宣也同其他官員一起遇難。事後,為紀念宋、韓這兩位忠貞不屈的民族英雄,便建雙忠祠以祭奠。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鄉人在重修已傾圮的雙忠祠時,從地下掘出一泉。該泉泉水清澈,瑩潔甘美,長流不息,遂以祠名名之曰“雙忠泉”。山東督學趙申季曾作《雙忠泉記》,勒石於泉旁。
雙忠祠後來被廢棄,成為民居,雙忠泉也在解放前被填埋。2000年6月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對雙忠泉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拆除了民居,修複了泉池,使埋在地下多年的名泉重見天日。2005年,在濟南新七十二名泉評選中,雙忠泉得以入選,位列第二十四位。
“高高在上”的泉
濟南的泉水,多數都是從地勢低窪的地方湧出。可是在濟南南部山區,有的名泉卻高居於海拔幾百米的山上,景象十分奇特。這其中,最著者有鬥母泉、懸泉和露華泉。
“第一高泉”鬥母泉
鬥母泉是濟南地勢最高的泉,它位於濟南南部十六裏河鎮鬥母泉村外山崖畔,亦即海拔754米的青銅山上。該泉泉池修建於清代,長8米,寬5米,深4米。三股泉水從岩壁圓洞中咕咕湧出,源源不斷地流入方池。池北建有一個封閉式蓄水池,泉水彙入蓄水池中,水盛時由池壁隙中自動流出,形成天然小溪,緩緩北流。該泉泉水清冽甘美,當地村民都說飲此泉水有“治病保健”作用,還有泉周圍“百米之內無蟲”之說。
鬥母泉最早為明崇禎《曆城縣誌》所收錄,稱其為“竇姑泉”,“在大佛寺北頂”。後來清乾隆《曆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誌》均沿襲明代的說法。至於為何稱“竇姑”,清代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記》中解釋說:“曰竇姑……泉從乎姓也”。似乎是因一個叫竇姑的人而起名。它以後改稱鬥母泉,是因它緊傍村內的鬥母宮。2004年,它又入選濟南“新七十二泉”之中,列第四十六位。
鬥母泉的奇特之處,主要有三個方麵:
其一,在濟南眾名泉中,它的“地位”最高,有“第一高泉”的美稱。盡管居於高山之上,但它卻常年湧流,四季不涸,堪稱奇跡。
其二,它還有趵突泉“晴雨表”的譽稱。據說每到夏秋盛水季節,鬥母泉的噴湧量達到七成時,趵突泉必然噴湧。
其三,泉區內有兩棵連根同生的大樹,一棵是車梁木,另一棵是刺楸。其中,車梁木胸徑120厘米,樹高13.6米,樹齡500餘年,被收錄入《濟南市古樹名木誌》中;刺楸胸徑72厘米,樹高11.3米,樹齡400餘年,是濟南市保護最好的一株古樹。這兩棵古樹都是濟南地區同類樹中的第一大樹。
“失而複得”的懸泉
懸泉位於濟南市曆城區七峪村黃石硼山海拔400米的半山腰崖壁上,當地人稱作“黃石硼泉”。它本是濟南“七十二泉”中的名泉,卻有一段“失而複得”的不平常經曆。
論資格,懸泉是濟南“七十二泉”中元老級的名泉,金代的《名泉碑》、元代於欽的《齊乘》、明代晏璧的《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記》等典籍中都有記載,清道光年間的《濟南府誌》和民國時期的《曆城縣鄉土調查表》還把它列為濟南名泉。因它出露於一懸崖之上,泉水從崖上瀉下,狀如瀑布,形同飛簾,所以氣勢十分壯觀。晏璧在他的《七十二泉詩》中,就把它跟廬山瀑布相提並論:
百尺流泉石上懸,龍歸洞口散晴煙。
曾從五老觀飛瀑,倒挽銀河落九天。
但是,就是這樣一處名泉,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便悄無聲息的“隱居”起來,使許多學人難覓它的蹤影,以至認為它已經消失。如1997年出版的《濟南市誌》和1998年出版的《濟南名泉大觀》中,都得出“懸泉……今址不詳,疑已湮於錦繡川水庫中”的結論。這一錯誤認識,一直困擾了人們半個多世紀。直到2004年6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懸泉才又重新被發現。它的發現過程,時任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的李世欣先生在《懸泉覓蹤》一文中作了較詳盡的介紹:
2004年4月的一天,有一位年近50歲的男子來到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找到我(筆者時任辦公室主任),自稱是曆城區錦繡川鄉大泉村的村民,名叫高中華,曾擔任大泉村黨支部書記。據他介紹,大泉村轄區內有十幾處泉水,位於七峪村西約裏許的山崖邊上有一處清泉,村裏人習慣稱之為“西泉”,很有可能就是史料上記載的“懸泉”,建議名泉辦公室派人前去調查考證。
根據老高提供的寶貴線索,名泉辦公室的同誌隨即查閱了有關資料。幾天之後,我和幾名工作人員,在老高的帶領下,前往大泉村進行現場考察。
大泉村位於錦繡川水庫以西,三麵環山,有4000多畝山林,轄7個小自然村,七峪村是其中之一,如今不到10戶人家。由村西行,群峰疊嶂,山路彎彎。約裏許,有兩座山峰夾峙,中間一道峽穀,氣勢淩人。老遠,便聽到潺潺淙淙的流水聲,一條蜿蜒清亮的小溪,沿山就勢歡快奔流。近了,才發現東麵那座青山的懸崖峭壁下,有一處清泉,泉池坐落在凹進的懸崖正中間,池岸石砌,約5米見方,水深約1.5米,清澈見底,水草微微浮動。在泉池的東麵和南麵,各有一個大的泉眼,股股泉水從石縫裏湧出,流入泉池,然後順著一條半米寬的石砌水渠,從村民的菜地田間流過,流入山北幾十米深的溝壑中。抬頭仰望,崖壁高寬各有10餘米,壁立陡峭,頂端有裂隙的地方,有斑斑水漬。老高向我們介紹說,這處泉水經年不幹,即使碰到大旱年,也長年湧流不息。要是逢到豐水年夏季,山水和泉水會彙成瀑布,飛流直下,聲傳數裏,蔚為壯觀。
經過實地考察,我們認為從此泉的地理位置、構造形態、以及晏壁詩中的描述,很可能就是我們久覓不得的懸泉。時間過了不久,我們專門邀請了濟南名泉研究會水文地質方麵的專家,又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從而確定了此泉即曆史上曾列為濟南72名泉之一的懸泉。
懸於壁上的露華泉
露華泉在濟南東南15公裏處的龍洞風景區,位於佛峪般若寺遺址的石壁上,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從石壁上湧出,狀如甘露之華,故稱“露華泉”。又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亦稱“乳肖泉”。
露華泉深居山中,它的奇特之處常為人稱道,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壁間懸泉”:在般若寺舊址後麵,巨岩突伸,狀如披廈,露華泉水就是從岩壁的縫隙中汩汩湧出,飛瀉而下,狀如雨簾。清人康基田在《佛峪記》中這樣描寫道:“石棱懸空外出,下覆如車蓋。山後岩岫連遝,百泉彙流,乘高倒瀉而下。長空匹練,懸波千仞,飛流噴雪轟雷,近不可聞人聲……”
二是“泉出壁間”。昔日,山崖上流下來的泉水可以直接流到般若寺後院僧人的廚房裏,供寺內僧人飲用,故前人書有“雲殿泉廚”四個大字,鐫刻在臨近泉池的岩壁上,形象地描繪了當年“雲護岩上佛,泉養寺中僧”(阮元:《自禹登山白雲峰東三利之佛峪》)的美好景象。如今,佛殿雖廢,泉流如故。潺潺的泉聲似在訴說著昔日的繁華,也在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回歸……
此外,前麵已介紹的蕊珠泉,位於海拔528米的玉函山頂上,也是名列前茅的“高泉”。
重獲新生的泉
在曆史的長河中,濟南的泉是相對穩定的。千百年來,盡管世間多次改朝換代,物是人非,但濟南泉的格局基本未變,“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風貌也基本保留下來。
然而,由於兵禍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也使一些泉受到破壞,有的甚至被填埋。近些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名泉保護工作的加強,有些已堙沒很久的泉又重獲新生,如湛露泉、石灣泉、酒泉等泉就屬此類。
湛露泉·石灣泉·酒泉 三泉連體,位於趵突泉公園內白雪樓南側。這三泉都是“七十二泉”中的名泉,金代《名泉碑》、明代《濟南七十二名泉詩》中均有著錄。
三泉中,居中的石灣泉麵積最大。它那清澈明亮的水麵如一麵明鏡,倒映著池岸怪石嶙峋、花木蔥蘢的假山和古色古香的白雪樓,更顯得幽雅文靜。該泉的水色清味甘,烹茶增香,水質不亞於“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趵突泉。明代詩人晏璧在《濟南七十二泉詩》中讚曰:“ 石灣池接檻泉南,湧出清流味更甘。旋汲井花烹石鼎,鵲華秋淨暮煙涵”居於石灣泉西側的湛露泉,水清如湛露,其味甘香,故名湛露泉。晏璧在《濟南七十二泉詩》也有讚詩:
泉如湛露味甘香, (將“櫩”的偏旁換成“三滴水”)入三焦齒頰涼。
通樂古園饒爽氣,厭厭夜飲醉無妨。
酒泉居於石灣泉東側,麵積約8平方米。石灣泉的淙淙溪流瀉如酒泉內,與泉水相激,如濺珠璣,叮當作響。池內水草搖曳,金鱗遊泳;水麵荷葉田田,花紅映日,小小的泉池充滿詩情畫意。不過,酒泉的聞名,還在其泉水甜美無比。傳說遠古時代,有一酒仙,嚐遍大江南北的酒都沒喝醉過。當他來到酒泉邊,飲過酒泉之水後,不知不覺便醉臥過去。他醒來方知,這甘甜醇厚的酒泉水勝過美酒佳釀,“酒泉”之名也由此而來。晏璧據此傳說也寫過一首讚詩:
酒星炯炯映青天,地下方知有酒泉。
一酌飲來甘若醴,相逢誰是酒中仙?
然而明末以後,這些泉卻神秘地從人間“蒸發”,不知去向,以至許多史書都“莫辨其址”。如明崇禎年間劉敕在《曆乘》中提到這三泉時,就說“有其名而莫辨其址”。清道光《濟南府誌》上也說:“石灣泉,在趵突泉南……《通誌》雲今塞。”民國年間,《曆城縣鄉土調查錄》上調查的結果是“石灣泉在趵突泉南,與無憂泉並列,今迷”。直到1964年,山東水文地質隊通過調查得出結論:這三泉早已被填埋,連痕跡也沒有留下。
為了讓這三個名泉重獲新生,濟南市有關部門根據曆代史誌文獻記載以及數位“老濟南”的回憶和辨識,終於在公園南門內迎門假山與白雪樓之間,找到了這三泉的位置,並進行了開掘,以自然石壘砌成不規則形狀的三泉連體泉池,又分別在南側假山石壁上鐫刻了泉名。對於這三泉的新貌,當代女詩人王澤惠老人分別寫詩讚詠,其中讚湛露泉的詩是:
清湛露兮水澈明,玲瓏照映閃晶瑩。
味甘一掬心寧靜,何必遠趨看海溟。
除上述三泉外,曆史上曾被掩埋沉睡多年的登州泉、杜康泉等名泉也在本世紀初被重新挖出,整修一新,展現在世人麵前。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曆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泉意識的提高,將會有更多被曆史掩埋的名泉“起死回生”,重返人間,讓濟南的泉文化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