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泉縱橫(2 / 3)

在從前的老城區,泉水隨處可見,四季不絕。它們潺潺湲湲,彙成溪流,又形成較大的泉池和河渠,最後流進大明湖或小清河。河水穿過馬路或街巷時,有石拱橋或木橋相連,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泉邊河岸,垂柳依依,夏牽荷浪,春拂百花,處處景色宜人。城裏的許多民居都傍泉或靠河,泉水就在巷子裏順著牆根或貼著路麵流淌。夜深人靜時,總能聽到泉水在石板下錚錚淙淙地彈唱。夏季水旺時,街巷常變成清清淺淺的小溪,人們都願光著腳板在石板上行走。孩子們更是找到了理想的樂園,他們在小溪裏追逐著,嬉鬧著,或“打水仗”,或摸魚蝦,經常快樂得忘記歸家。尤其老城西南的剪子巷和五龍潭一帶,每到雨季,泉水溢出地麵,漫過石板,彙入小溪,流進大池,到處湧動著“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意境。

泉水與人相親,也給人們帶來許多實惠。住在泉邊的人,用水隨手可取,有的泉水就在屋裏的桌子底下。平時泉水取之不盡,即使旱天枯水季節,院子裏挖個淺井也能湧出清冽的泉水來。

從前住在黑虎泉南岸的人家,有的以生豆芽為生。他們將生豆芽用的幾個大缸在護城河邊一溜兒排開,倒入泉水,放上豆子,算好時間,一缸豆芽不幾天就生成了。因為泉水恒溫,富含礦物質,生出來的豆芽白嫩甜脆,味道鮮美,他處的豆芽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城內的居民都願到這裏來買豆芽。

護城河岸邊,過去有的世代以養魚為生。他們利用泉水養的紅鯉等名貴的觀賞魚,長得又美麗又活潑。這是因為泉中水草叢生,含氧量高,泉水又含有魚類所需的礦物質,很適宜這些觀賞魚生長,這也是其他地方的清水沒法與之相比的。

住在王府池子附近的居民,以前家家都喜歡養花種草。用泉水澆灌的花草,長得格外壯碩、美麗。每天一早起來,人們先直奔泉邊,利用泉水洗臉、刷牙,又把泉水提回家做飯。女人們洗衣時,就三三兩兩地來到泉邊,找塊青石板一坐,就便說笑,邊洗衣。用泉水洗衣,不用肥皂等洗滌劑,隻需把在泉水中搓洗的衣服放在石板上反複敲打,就能洗得幹淨。用泉水洗的衣服一般不退色,曬幹後還能嗅出清香的泉水味道。

泉水保持恒溫,住在泉邊的人長收冬暖夏涼之利。炎夏時,泉邊樹下,散在各處的石桌石凳成了人們休息活動的地方。男人們在這裏喝茶、聊天、下棋,女人們湊在一起做針線、拉家常,孩子們則盡興玩耍,身上髒了趁勢跳入泉中洗起澡來……要吃瓜果,就買來放在泉水中浸著,不多會就成為“冰鎮”的了……

泉水養育了人類,也催生了萬物。正因為濟南“家家泉水”,“水皮子淺”,所以低濕的地方特別有利於柳樹生長,柳樹也長得特別美麗,這便形成了“戶戶垂楊”的又一景觀。

濟南多柳樹,這從許多古詩句中也可以看出。“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濟南春好愛新晴,樓外秋千柳外鶯”;“垂楊二十裏,夭桃一萬株”……這都是濟南柳多的真實寫照。筆者曾在《荷繞柳牽繡泉城》一文中寫道:

有人說,濟南之美,美在柳色。這話雖不全麵,但也有根有據。因為在濟南的泉邊湖畔,河岸溪旁,大街小巷,居民庭院,到處都可以看到阿娜多姿的垂柳。它們長絲垂地,綠雲團團,或蜿蜒成行,或簇擁成片,讓濟南到處綠意盎然。尤其“四麵荷花三麵柳”的大明湖上,碧波蕩漾,綠柳垂絲,一湖煙水,十裏柳屏,更是美麗動人……柳色美如畫,柳心通人意。每到殘冬將盡時節,泛青的柳枝最早送來春的消息,“漏泄春光有柳條”;炎炎夏日,它又遮住驕陽,鋪展綠蔭,給人們送來舒心的清涼……

柳樹給濟南帶來大美,它也跟濟南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過去每到早春時節,嫩黃的柳芽和未放的柳絮都可以采食。將采來的柳芽或嫩柳絮用開水焯過,撈出來在涼水中浸一個時辰,去掉苦味,放上鹽、香油、醋等調味品,拌成涼菜,下酒或下飯都別有風味。據說柳能去火,春天吃柳對肝髒有好處。

濟南的許多用具,都是用柳木做的。如用柳木做的木桶、木盆、木碗等,用柳條編的籃子、筐子、笊籬、笸籮、簸箕、柳條箱等,既方便實用,又衛生環保,深受人們喜愛。

柳木在濟南民間還有個特殊用途,那就是做建房的基樁。濟南的老城區和湖區地下水位高,過去蓋新房不能像旱地上那樣直接用石頭打地基,必須先在四角和承重的地方打下鮮柳木樁。木樁上壓上大石塊,石塊上再放支撐房架的柱子。用打木樁的方法建房,不破壞地下的泉脈,建成的房屋不但堅牢,躺在床上還能聽到地下泉水潺潺流動的聲音。

柳樹不但百姓喜愛,過去達官貴人也喜歡傍柳而居。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故居就在“垂柳深處”,清代詩人田雯詩“跳波濺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清代學者任宏遠詩“為尋詞女舍,卻向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都證明了這一點。便是她自己的詞句:“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垂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也都說明她的故居是在楊柳紛披之中。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在宋神宗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1073)任齊州(濟南)知州。他在一首《早起赴行香》的詩中寫道:“枕前聽盡小梅花,起見中庭月未斜。微破宿雲猶度雁,欲深煙柳已藏鴨”。當時曾鞏居住在府邸內。當他一早起來要到廟裏燒香時,忽見屋旁的綠柳絲垂葉伸,如煙似霧,已能藏得住鴉鵲了。顯然他的故居,也“在垂楊深處”。

明代濟南詩人邊貢,晚年從南京戶部尚書任上罷職歸家,在華山下定居。他在《卜山居成有作》一詩中,曾這樣寫他故居的環境:“久定華山約,今來始卜居。夢遊曾屢到,心賞複何如?圃巷環高柳,淵泉抱古墟。 從此簪與紱,當有絕交書。”這裏,高高的垂柳圍繞著寬敞的院落,一個個深泉環抱著古老的村莊。作者的故居,就在這柳繞泉抱的“仙境”之中。邊貢這兩句詩,影響深遠。以後人們形容“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特色,就是從“圃巷環高柳,淵泉抱古墟”的名句演化而來的。

古代對趵突泉的修治

宋代以前,趵突泉尚屬自然狀態的泉。那時它偏居荒郊野坡,出沒於田疇阡陌,糾結著野樹雜花,召喚著牧童野老,多的是鄉間野趣,很少有文人墨客前來吟詩賞泉,因此也就鮮見詠讚趵突泉的詩文。直到宋朝前期,這種狀況仍基本未變。

北宋熙寧年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雖然他在任隻有兩年時間(1072—1073),但卻為濟南做了許多好事。尤其在城市建設上,他疏通了濟南的河道,使各路泉水皆流入當時的“西湖”(今大明湖),並在湖北麵修建了北水門調節湖水;他還在趵突泉上修建了曆山堂、濼源堂這兩座著名古建築,成為趵突泉上最早的名勝。從此,趵突泉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自然形勝上麵又增加了人文特色。對於齊州二堂的修築,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這樣寫道:

齊濱濼水,而初無使客之館,使客至,則常發民調材木為舍以寓。去則撤之,既費且陋。乃為之徙官之廢屋,為二堂於濼水之上,以舍客。

在建“二堂”以前,趵突泉邊並無賓館之類的固定建築,如有官方的使者來濟南辦事,就在泉邊搭建臨時性的住所,使者走後再拆掉,這樣既浪費工料,住所又很簡陋。有鑒於此,曾鞏便在拆除的廢屋基礎上,建起了永久性的賓館——曆山堂和濼源堂。從此,這裏逐漸成為遊覽場所。

隨著趵突泉影響的日益擴大,人們對它的修治也不斷加強。盡管有些情況史誌未詳載,但從留存下來的詩文中,我們仍能看到一些明清時代趵突泉的修治情況。

明代天順年間,趵突泉上又建起了一座觀瀾亭。對此,明代人王麟在《建觀瀾亭記》一文中,作了專門介紹。文中寫道:

天順辛巳欽差中貴重臣韋公、吳公來濟公幹,時往觀焉。愛其清冷特異,有如玉壺瓊樹,幻化蓬萊閬苑之間,洗心滌目,襟懷為之豁如也。乃於泉之旁得隙地構亭,以壯憩息觀覽之勝。時欽差巡撫山東都憲賈公,巡按侍禦楊公、李公,因名其亭曰觀瀾。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這樣一件史實:明天順五年(1461),欽差大臣韋公、吳公來濟南視察,閑暇時到趵突泉遊覽,眼前的景象令他們眼界大開:那洶湧澎湃的三股水如同蓬萊仙境中的玉樹瓊枝,又像玉壺倒懸,讓人看了頓感賞心悅目,襟懷豁然開朗。他們深深愛上了獨特奇妙的趵突風光,便令地方官員在泉邊建亭,以便於遊客在此觀泉、休息。亭建好後,欽差巡撫山東都禦史賈公和巡按侍禦楊公、李公共同商定,給亭起名為“觀瀾亭”。對這個亭名,作者又進一步作了解釋:

若夫亭之所謂觀瀾者,瀾乃水之湍急處,是言其水之有本,其立名昭示之義,於穆淵征。凡登斯亭觀瀾之際,又當求斯理於言外。

亭之所以叫“觀瀾”,是因“瀾”有水流湍急之義,以此來昭示趵突泉水來源之深遠。當人們在亭中觀賞湍急的泉水的時候,也會從中悟出很深的道理來。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時任山東監察禦史的雍麓原見泉亭傾圮,有礙觀瞻;泉脈淤塞,有損形象,便會同大都禦史沈公方、曆城縣令李從宜、郡守項守禮等籌集資金,調集力量,於翌春動工對趵突泉及其周邊進行疏浚整修。對此清代山東巡撫周有德在《重修趵突泉記》一文中作了以下描述:

經始舊亭,加崇基礎,增翼宇棟,稍廣廊舍,以止屬從。又於亭之北對立二碑樓,以屏風雨。亭之南開疏夾河,架以小橋,遠引白龍、黑虎二泉流其下,環亭東西而北溯。又掏挖趵突三泉,稍使浚發,大會眾泉……

這次的修治規模較大,不但重修了舊亭,增建了廊舍,還在亭北建了兩座碑樓,亭南開挖了夾河,河上架了小橋,將白龍、黑虎兩泉的泉水引進河中,又繞過亭的東西兩麵向北流去……同時還淘挖了趵突泉底,疏浚了三個泉眼,使泉水噴湧更旺,更通暢地與眾泉彙聚。

明萬曆初年(1573—1621),曆城知縣張鶴鳴又在趵突泉上建了一座名“來鶴橋”的木橋。明天啟末年(1621—1628),此橋已嚴重損壞,濟南知府樊時英又對此橋進行了重修。

清順治(1644—1662)年間,監察禦史程公再次重修。時任山東提督學政的施閏章親自參加了重修工作。他在《趵突泉來鶴橋記》中,對這次重修作了較詳細的記述。文中這樣寫道:

壤居都會,群兒裸浴,飲馬蹂踐,沙石阻淤,向所稱湧起數尺者,今僅尺許。又其橋材弗良,旋構旋圮,遊人惴惴失墜,臨觀不歡。監察侍禦程公來按是邦,布令流膏,修舊舉廢。既數月,過泉上,詫曰:“何泉之昔壯今弱也?”亟出俸錢,命浚之。

這裏先交代了重修趵突泉來鶴橋的原因。當時的趵突泉缺乏管理,成群的孩子在泉中洗澡嬉戲,來喝水的牛馬任意踐踏堤岸。由於池底沙石淤塞,水柱噴出的高度大大降低。又因來鶴橋原來使用的木材質量較差,隨修建隨毀壞,遊人走在上麵提心吊膽,擔心掉進水中,因此難以安心地觀泉。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不久的山東監察禦史程公來到泉上,對泉的昔壯今弱情況深感驚詫,趕忙將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讓人修橋挖泉。

接著,作者又寫了親自籌劃建橋的情景:

閏章為之經始,上自中丞許公及藩臬郡僚諸大夫,鹹有助於是。疏壅決滯,所去沙石成丘;劍拔雷轟,複泉之舊。召工師,詢橋材,對曰:“柳可三年,榆槐可十年,鬆杉可數十年。”杉為上,然南產也,其直數倍。吾為其難且久者,遂橋以杉。施丹塗漆,輔檻以磚。橋下橫置聯鎖,飲馬者不得至,禁民毋褻汙。凡楔桷垣甓之頹缺漫漶者,皆治而新之。又為橋於潄玉亭前,三月落成。

當時,施閏章全麵負責這項工程,巡撫、布政使及各級官員大力協助。由於泉池淤塞嚴重,他們先找人進行清淤、疏浚,挖出的沙石堆成了小山丘;又召來工匠,向他們打聽建橋的材料。工匠說用柳木隻可維持三年,用榆木、槐木可維持十年,鬆木、杉木可維持數十年。其中杉木最好,但它產自南方,價錢比普通木材貴數倍。施閏章決定選用難以置辦卻乃持久的杉木來建橋,並在後來建起的橋上描紅塗漆,進行裝飾;橋頭用磚鑲輔,橋下橫置鐵鎖,使人不能隨便來泉上飲馬;禁止周圍居民汙染泉池。對泉邊殘缺破敗的建築,一律加以整修,使之煥然一新。同時又在漱玉亭前建一座小橋。整個工程隻用了三個月時間。

來鶴橋的重建,是件為民造福的好事,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文章的末尾,作者專門寫了群眾的反映和歡迎情況:

齊人踴躍來觀,鹹謂其事舉工速,同吾樂而不吾役也。為之歌曰:“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又歌曰:“宣鬱導淤,澤用不衰;選材濟危,功用不隳。君子戾止,飲酒燕喜。小人忭舞,歌此樂土”……

橋建好後,當地百姓踴躍趕來參觀,都說這事辦得又好又快,讓他們享受到修好橋的歡樂,而不是白白出力。他們還為此作歌頌揚:“清流激湍,是誰疏浚了它的泉源?是誰讓泉水像蛟龍一樣重新噴湧,橋像彩虹一樣曲折蜿蜒?”又唱道:“疏通淤塞的泉池,惠澤永遠不衰;選用優質木材建橋,功德與世長存。顯貴來臨,飲酒慶賀;百姓載歌載舞,歌頌這美好的地方”。

此後,趵突泉又經過多次整修,其周邊的建築越來越多,人文色彩也越來越濃,並逐漸成為濟南的主要名勝和遊覽勝地,在國內外都享有崇高的聲譽。

現代對趵突泉的修治

趵突泉作為一處千古名勝,由於長期失修和疏於管理,至近現代已經破敗不堪。在1956年以前,它僅局限在東起來鶴橋、西到花牆子街、南起自來水廠、北至濼源堂的範圍內,麵積不過四五畝,主要景點隻有泉池及其緊鄰的濼源堂茶社及接待室(現照相部)等建築。它的周圍就是雜亂、喧鬧的市場,遍布著賣針頭線腦、日用雜貨、茶水食品等的小攤販,還有說書的、唱戲的、算命的以及來呂祖廟(濼源堂)求神拜佛的,秩序比較混亂。

麵對這種情況,濟南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趵突泉辟為公園,進行全麵整修。

(一)

解放後首次對趵突泉進行大的整修,始於1956年。這年11月,整修工作全麵展開。主要工程有:

疏浚擴建泉池。將趵突泉泉池向南擴展2米,東池擴大2/5,池底平均深挖0.6米,出水河道較前增寬1倍。擴建後的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18米,深2.2米。

改裝三個泉眼的泉口。將泉口上原來的石雕圓孔換成鋼管。鋼管深入池底約3米,露出池底1.4米。

維修古建築。對泉邊已經破舊的呂祖廟、娥英祠、來鶴橋、觀瀾亭、蓬山舊跡坊等古建築進行全麵維修,加固了呂祖廟台基,更換了房頂,增裝了橋欄,並拆遷或修整了趵突泉邊的店鋪、商棚等。

擴大公園麵積。拆遷趵突泉街的居民房屋、商鋪70間,將其劃歸公園,使公園麵積增至3000平方米;在新增加的區域內修建新金線泉,修複皇華泉、臥牛泉。

1957年,又將尚誌堂、馬跑泉街劃歸公園,公園麵積增至14700平方米。

1959年,濟南市城建局根據濟南市的總體規劃,編製環城公園規劃時詳細編製了趵突泉公園的發展規劃,對公園的性質、規模、景區布局等都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當時劃定的趵突泉公園的範圍是:北至經四路(即共青團路東首),南至經七路(今濼源大街),東至山水溝街(今趵突泉南路),西至飲虎池,總麵積達14.5公頃。公園以水景為主體,以趵突泉為公園布局的重心,突出表現三股水的特點,並對東部的漱玉泉、西部的白龍灣作進一步修整。同時利用挖出的土方堆成假山,以改變地形環境;又根據地形情況,將公園分成文娛區,籠鳥、金魚區,山石園,李清照故居,萬竹園,集體活動區,兒童遊戲區等不同功能特色的遊覽區。

規劃作出後,正遇上三年自然災害,國家經濟困難,公園建設受阻。盡管如此,市政府仍然撥出一定資金,對公園進行擴建。此時又拆遷房屋3800平方米,擴大水麵6000平方米,並改建了李清照紀念堂,整修了尚誌堂,新建了尚誌堂圍廊,還修建了花室、觀賞魚培育展出場地等,公園麵積增至22000平方米。

(二)

對趵突泉進行全麵規劃,並較大規模地開展擴建工作,始於1964年。

當時,在副市長許衍梁的帶領下,經過專家們的充分論證,製定出了一個“大園林”框架,即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大明湖、珍珠泉通過護城河改造連成一體,河中有遊船通行。為此,趵突泉北擴到西門橋,東擴到山水溝(趵突泉路),南擴到趵突泉前街,西擴到飲虎池、土街、五路獅子口、剪子巷。趵突泉公園的特色,定位為以泉水為特色的自然山水園林,因此建設中應按照源於自然、濃縮山水、再現自然的山水之美的原則,通過空間劃分,合理布局,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結合在一起,達到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公園突出小巧玲瓏、古樸含蓄、自然飄逸的風格,以聽泉、觀魚、品茗、觀賞盆景書畫為主要內容。在空間布局上,以假山、起伏地形為骨架,以泉池、溪流為脈絡,以植物造景為基礎,巧妙布置建築物,采用“小中見大,園中有園”的集錦式布局。在這一規劃推動下,1964年,原在滄園的山東省文聯機關和宿舍遷出,滄園劃歸公園,進而進行改建,將原建築改成一組四合院形式的古建築,院周修建圍廊,與廳堂銜接貫通;修建東門迎門假山。假山高4米、寬3米、長30米,山勢起伏,峰岩峭立,洞澗幽深,極具五環抱水之勢,這也是濟南第一座北太湖石假山;利用1962年洪水後清理泉池的淤土,采用石包土的方法,壘積起高5米、寬25米、長40米的北假山,山下怪石嶙峋,山上植以鬆柏;疏浚楓溪,整修渠池河道,修建楓溪島、三曲橋,擴大水麵和水景808平方米;修複渾沙泉。到1965年,又修建了東門。東門為三間兩耳民族形式的建築,門寬5米,八梁六柱,青磚灰瓦,古樸大方。門額懸郭沫若書寫的“趵突泉”金字匾額,門前二級台階,建築麵積50平方米。公園的總麵積,這時增至34000平方米。

然而,這一宏偉方案尚未全部實施,便遇上了1966年的“文革”之亂,趵突泉的擴建工作被迫停止,原規劃隻能半途而廢。從1964年到1966年,僅完成了50畝的擴展任務,原計劃劃歸趵突泉公園的自來水廠、二院宿舍、萬竹園等均未實現。

“文革”期間,趵突泉的建設基本處在停頓狀態,沒有多少新的變化。隻是在1972年,趵突泉南麵的自來水公司水廠的地盤劃歸公園。同年,對趵突泉三股水中的自來水設施進行搬遷;將水廠的儲水池爆破拆除。

(三)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趵突泉的建設也有了新的起色。1984年,占地12000平方米的著名園林萬竹園劃歸趵突泉公園管理。這不但增加了許多新的景點,也進一步提升了趵突泉的地位。緊接著,1985年,對萬竹園進行翻新改造,恢複改建了西花園,並新建了李苦禪紀念館。該館共有18個展室,常年展出已故山東籍著名畫家李苦禪的遺作及生前收藏的書畫文物400餘件。

20世紀90年代以後,趵突泉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大。1994年,將公園南門西南側的一片居民區拆遷後並入公園,進一步擴大了公園麵積。這年9月,又修建了東西長47.5米、南北縱深13米、占地麵積1573平方米的南大門。

1995年,在趵突泉南側修建白雪樓及白雪樓戲台。

1997年,又修複了滿井泉、登州泉、酒泉、湛露泉、石灣泉、北煮糠泉、花牆子泉等泉池。

1999年3月3日,濟南市城市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具體部署了擴大趵突泉公園以及拆遷工作。從3月15日開始,公園東部的將軍酒樓、山東渤海集團辦公樓及居民房和北麵大小板橋街、曹家巷、至德院街等地的居民房被陸續拆遷,並入公園,拆遷總麵積達26600平方米。同時又將白龍灣及原為省政府行管局管理的萬竹園南院劃歸趵突泉公園,使公園總麵積達10.5公頃。

在麵積擴大的基礎上,這一年又修建了以下一些新項目:(1)植樹種花,修建群芳圃景區;(2)掘湖壘堤,修建三疊瀑景區;(3)修建五三亭景區;(4)開挖娥英河,分別修建了齊州橋、娥英橋和步青橋;(5)修建了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建築麵積550平方米的卷棚懸山;(6)修建了紅柱黑瓦、仿古建築的北大門和二層仿古建築茶樓;(7)修建了高4米、寬6米的萬竹園垂花門;(8)修建了6600平方米的通濼園景區,園內建有回廊等200平方米的仿古建築;(9)修建白龍灣景區,增擴水麵1500平方米。

(四)

進入21世紀以來,趵突泉公園內又陸續增建了一些新的項目,主要包括:

(1)建易安舊居。2001年,在李清照紀念堂的西麵又建起易安舊居。舊居分為東西兩跨院,東院為“靜治堂”,取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居萊州時的舊宅名,寓“靜心治家”之意。廳堂內陳列著四組蠟像,展示李清照一生的主要生活片斷。西院“有竹堂”,取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開封的宅第名。易安舊居通過碑廊與李清照紀念堂連接,東西貫通,二者融為一體。整組建築占地3500平方米,建築麵積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