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泉縱橫
濟南泉水甲天下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曆史文化名城。遠在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齊國曾在這裏築城,名曰濼邑,後來又改稱曆下。秦代,曆下屬濟北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曆下屬濟南國,其首府設在東平陵城。漢景帝三年(前154),改為濟南郡。西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從東平陵遷至曆城(今濟南市區)。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曆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改濟南郡為“齊州”,宋朝初年複稱濟南郡。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濟南郡改為“濟南府”,首府設於曆城。明代,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會,直至清代。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1948年9月,濟南解放,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複稱濟南市至今。
濟南不但曆史悠久,而且特色鮮明。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名泉薈萃,泉色優美。眾多清冽的泉水從遍布市區的泉池中湧出,彙成小溪,聚成河渠,穿街過巷,縱橫交錯,使濟南形成“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瀟灑似江南”的獨特風貌,贏得“泉城”、“泉都”等美稱。
濟南的泉水,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早在宋代,曾任齊州(濟南)知州的文學家曾鞏就讚美說:“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也曾說過:“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應該說,他們這些評價並非溢美之詞,而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這從以下幾個方麵可以看得出來。
其一,名泉數量多。自古以來,濟南就有“七十二泉”之說。實際上,濟南泉水遠不止這些。經地質工作者的周密調查,僅濟南市區就有大小泉池100多處,還有上百處泉池分布在市郊和市屬各縣市。如此眾多的泉水集中在一個城市,實在世所罕見。
其二,泉光水色美。自古以來,讚美濟南泉水的詩文,不勝枚舉。如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山光掃黛水挼藍”,“濟南瀟灑似江南”;元代詩人元好問的“羨殺濟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濟南人”等,都是讚美濟南泉水的千古名句。而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寫的“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更堪稱經典。到了現代,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老舍先生對趵突泉的一段真實描寫:
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流著。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來的。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鍾,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隻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不由你不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裏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水泡,大、扁一點,慢慢的,有姿態的,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象一朵攢得很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還更有味……
這段對泉水的精彩描寫,可以進一步印證“濟南泉水甲天下”之說所言不虛。
其三,泉水主要分布在市區內。我國有些城市的泉,多分布在郊外山林地帶。如杭州的虎跑泉位於距市區約5公裏的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北京的玉泉位於距市區約20公裏的西山東麓……唯獨濟南的泉,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市區內,出沒在街巷裏,跟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形成和諧的人文景觀。誠如明末詩人王象春在《齊音》中所言:“考之《一統誌》,水自內而外出者,天下唯濟城而已。”
其四,泉水水質好,是理想的飲用水。濟南泉水來自岩層深處,受氣溫影響較小,水溫比較穩定,常年保持在17℃—18℃左右;水中也極少漂浮物質,含菌量遠低於國家規定的飲用水含菌標準。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出北京時帶的是玉泉水供沿途飲用。當他到達濟南,品嚐過趵突泉水後,便大加讚賞,認為趵突泉水更勝過玉泉水,於是立即將玉泉水換成趵突泉水做沿途的生活用水,並將北京的玉泉改名為“玉泉趵突”,又將“第一泉”的美名改封給趵突泉。
以上這些事實充分說明,“濟南泉水甲天下”是當之無愧的。
濟南泉水哪裏來
濟南能擁有這樣多的泉水,實在是一個奇跡。為了破解這一自然之謎,古人曾動過不少腦筋,也做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說法是濟南的泉水來自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曆下凡發地皆流水,世傳濟水經過其下。”這是說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麵而成泉。此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明代胡纘宗在詩中說:“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清代詩人王初桐在詠趵突泉的詩中說:“七十二名泉,泉泉皆濟瀆。近源著濼水,遠源溯王屋。”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在《趵突泉賦》中也說:“濼水之源,發自王屋;為濟為滎,時見時伏……”
再一種說法比較具體,說濟南泉水來自泰山黑龍潭。這一說法源自一民間傳說,說是在黑龍潭裏撒上穀糠,三天三夜後穀糠就會從趵突泉裏冒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濟南泉水來自南部山區,如宋代的曾鞏、金代元好問等人都持這種觀點。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南部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他在《齊州二堂記》中說:
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穀之水,西北彙於黑水之灣,又西北彙於柏崖之灣,而至於渴馬之崖。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曆城之西,蓋五十裏,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齊人皆謂常有棄糠於黑水之灣者,而見之於此。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複出也。
元好問的觀點跟曾鞏相類,他在《濟南行記》中寫道:
夫濟遠矣,初出河東王屋,曰沇水,注秦澤,潛行地中,複出共山,始曰濟。故禹書曰:“道沇水東之,逾溫,逾墳城,入於河,溢於滎,伏於曹、濮之間,乃出於陶丘,北會於汶,過曆下濼水之北,遂東流。且濟之為瀆,與江、淮、河等大而均尊,獨濟水所行道,障於太行,限於大河,終能獨達於海,不然則無以謂之瀆矣。江、淮、河行地上,水性之常者也;濟伏於地中,水性之變者也。
以上說法,前兩種都缺乏科學根據,隻有曾鞏和元好問的觀點合乎客觀實際。通過地質工作者實地勘測和實驗證明,濟南泉水確實來源於南部山區。而之所以這樣,完全是由濟南的地形和地質條件決定的。
從地形上看,濟南南部為泰山餘脈,北部為平原,地勢南高北低,這為地下水提供了由南向北彙集運動的良好條件。
??? 從地質條件上看,濟南市區南部主要以石灰岩分布為主。石灰岩由於受到流水的溶蝕,形成許多孔隙或溶洞,這為地下水提供了彙集和流動的空間。濟南市區北部為堅硬的輝長岩,地下水很難進入,因此在濟南市區附近形成了相對較大的地下水壓力區。由南部山區源源不斷流過來的地下水流到市區,碰到組織結構緊密的輝長岩就被阻擋住了。於是,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便湧出地麵,形成泉水。
為了證實以上說法,進一步探明濟南泉水的來龍去脈,近幾十年來,地質工作者曾作過多次實驗。如1996年,濟南市專門成立了實驗小組,在濟南南部設了幾十個試驗點,每個點投放了1000億個細菌孢子。這種無害孢子在大自然中極為罕見,濟南地下水中從未見過。實驗小組在試驗點井裏投放了孢子以後,經過8個小時,就在黑虎泉中發現了大量這種孢子。10多個小時後,在趵突泉和珍珠泉中也發現了這種孢子。
通過以上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濟南泉水來自南部山區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泉的家族成員多
濟南的泉水,多如群星,實在難以計數。通常說濟南有“七十二名泉”,雖然不夠準確,但也並非沒有根據。這種說法最早見於金代的《名泉碑》。元代於欽在《齊乘》一書中,對七十二泉的名字作了轉錄。明初,詩人晏璧又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七十二名泉一一加以吟詠。其實,濟南的名泉遠不止這些。清代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就說濟南泉水“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之多。清道光年間編撰的《濟南府誌》記錄的濟南泉水有227處(其中曆城184處,章丘26處,長清17處)。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則說:“曆下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而據水文地質部門調查,截至1997年,在濟南老城區還有泉池139處,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屬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範圍的有41處。2003年底,濟南市又公布了新七十二泉名單,確定濟南轄區共有733處泉水。這些泉水按其地理位置,在原來四大泉群的基礎上,又劃分為十大泉群,它們分別是:
趵突泉泉群
位於濟南舊城區西南部,坤順橋南,趵突泉南路西側。在約17萬平方米的地方,散落著28處名泉,即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臥牛泉、漱玉泉、馬跑泉、無憂泉、石灣泉、湛露泉、滿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老金線泉、淺井泉、洗缽泉、混沙泉、酒泉、東高泉、螺絲泉、尚誌泉、滄泉、花牆子泉、白雲泉、泉亭池、白龍灣泉、飲虎池。其中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臥牛泉、漱玉泉、馬跑泉、無憂泉、石灣泉、湛露泉、滿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等名泉被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為七十二名泉之首。
趵突泉群是眾泉群的龍頭老大,不但擁有號稱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等泉在曆史上也赫赫有名。該泉群湧水量頗豐,上世紀60年代日湧量為6萬立方米,最大達23萬立方米。1973—1977年測量,該泉群平均日湧量流為3.63萬立方米,最大為10.45萬立方米,最小為0.63萬立方米。泉水彙入西濼河。
珍珠泉泉群
位於濟南古城中心區域,曲水亭街、芙蓉街、東更道街、院前街之間。該泉群有泉21處,即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濯纓泉、玉環泉、芙蓉泉、舜井、騰蛟泉、雙忠泉、感應井泉、灰泉、知魚泉、雲樓泉、劉氏泉、朱砂泉、不匱泉、廣福泉、扇麵泉、孝感泉、太極泉。其中珍珠泉、散水泉、濯纓泉、溪亭泉、芙蓉泉、濋泉、騰蛟泉等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
珍珠泉泉群一帶環境優美,《老殘遊記》中描寫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景色主要就是指這裏。同時,這裏曆來還是山東最高官員的府邸或行政部門所在地。建國後,政府對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飾遺留的幾座明清建築外,又添了新的建築物,成為一美麗的自然景觀。現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駐地。
黑虎泉泉群
位於古城東南隅,分布麵積約1.5公頃,以環城公園的泉石園為中心。該泉群有泉14處,即黑虎泉、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繆家泉)、金虎泉、胤嗣泉、彙波泉、對波泉。
該泉群是城區四大泉群中流量最大的一個。據1959—1977年統計,泉水平均日湧量為10.1萬立方米,最大18.92萬立方米,最小為0..5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平均日湧量為7.12萬立方米,最大16.02萬立方米。泉水彙流進東濼河,再注入小清河。
五龍潭泉群
位於濼源橋以北,西護城河側,估衣市街以北300米處,分布麵積6公頃,有泉28處,即五龍潭、古溫泉、賢清泉、天鏡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馬泉、虯溪泉、玉泉、濂泉、東蜜脂泉、洗心泉、靜水泉、淨池泉、東流泉、北洗缽泉、濼溪泉、潭西泉、七十三泉、青泉、井泉、睛明泉、顯明池、裕宏泉、聰耳泉、赤泉、醴泉。
該泉群泉水湧量在城區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據1959—1977年統計,平均日湧量為3.29萬立方米,最大8.81萬立方米,最小0.14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平均日湧量為1.39萬立方米,最大3.14萬立方米。泉水經生產渠流入西濼河,最後注入小清河。
白泉泉群
位於濟南市東郊王舍人和華山兩鎮。該泉群有泉數十處,主要有白泉、柳岡泉、耿家泉、釗家泉、飲馬泉、豬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葉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團泉、當道泉、丫丫葫蘆泉、雙寶泉等。其中白泉、花泉為金代《名泉碑》所載,屬濟南七十二名泉。泉水彙流成河,北流入小清河。泉群周圍,荷塘遍布,稻蔬飄香,被譽為魚米之鄉。
該泉群總湧量為每天18.66萬立方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區打井,正水頭可超出地麵8—9米。在湖區河槽的東坡、南坡,幾乎常年有滲水明流。一般年份水位變幅為1—1.8米。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興建水廠及鑽掘工業生產自備井,地下水被大量開采,致使泉域排泄區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已間歇甚至全年幹涸。
湧泉泉群
位於曆城區柳埠、錦繡川、西營、仲宮、高而等鄉鎮,有泉120多處,主要泉池有湧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聖水泉、緞華泉、醴泉、聖池泉、南泉、簸籮泉、穆家泉、西老泉、懸泉、南甘露泉、琵琶泉、柳泉、車泉、陰陽泉、涼水泉、四清泉、百花泉、拔槊泉、智公泉、棗林泉、盛泉、黃鹿泉、虎洞泉、雪花泉、藕池泉、錫杖泉、水簾洞泉、神異泉、滴水泉、豐樂泉、槍杆泉、咋呼泉、大花泉、試茶泉、臥龍池、冰冰泉、水泉、涼灣泉、鹿跑泉、苦梨泉、三龍潭、熨鬥泉等。其中湧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瘀泉、大泉、聖水泉列濟南七十二名泉。
湧泉泉群泉水旺盛,一年四季不斷,並有“細水長流”“錦上添花”“懸崖瀑布”等景觀。
玉河泉泉群
位於曆城區彩石、港溝鎮一帶,有泉68處,主要有玉河泉、淌豆泉、玉漏泉、東流泉、老玉河泉、響呼嚕泉、東泉、黃路泉、豬拱泉、虎門泉、忠泉、響泉、黃歇泉、盧井泉、義和泉、黑虎泉等。其中玉河泉最有名,列濟南七十二名泉。
該泉群中玉河泉最有名,是巨野河源頭,共有8處泉眼組成。該泉原名榆科泉,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記載說:“泉水自百米岩層之下,甘甜醇厚,酷似聖水也”。
百脈泉泉群
位於章丘市明水鎮,是濟南地區東部最大的一個泉群,有名泉20處,即百脈泉、東麻灣、墨泉、梅花泉、西麻灣、淨明泉、漱玉泉、龍灣泉、金鏡泉、靈秀泉、荷花泉、眼明泉、大龍眼泉、小龍眼泉、飯湯泉、篩子底泉、魚樂泉、卸甲池、盤泉、白泉。其中百脈泉、東麻灣、西麻灣、梅花泉、墨泉、淨明泉列濟南七十二名泉。
該泉群中的百脈泉百脈泉久負盛名,為章丘八景之一。元代地理學家於欽在《齊乘》中說:“蓋曆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
袈裟泉泉群
位於長清區,有泉44處,主要有袈裟泉、卓錫泉、清泠泉、檀抱泉、曉露泉、滴水泉、甘露泉、雙鶴泉、白鶴泉、上方泉、朗公泉、牛鼻泉、龍居泉、雙泉、王家泉、長壽泉、臥龍泉、段家泉、白虎泉、潤玉泉、糠溝泉、惠泉、玉珠泉、青龍泉、勝天泉、馬山泉等泉。其中袈裟泉、檀抱泉、卓錫泉、清泠泉列濟南七十二名泉。
該泉群中袈裟泉最有名,它位於靈岩寺,又稱“印泉”、“獨孤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
洪範池泉群
位於平陰縣,有泉15處,即洪範池、書院泉、扈泉、日月泉、薑女池、天池泉、墨池泉、天乳泉、白雁泉、拔箭泉、蓮花池、丁泉、狼泉、長溝泉、白沙泉。其中洪範池、書院泉、日月泉、扈泉列濟南七十二名泉。
該泉群比較分散,多分布於溝穀或溝坡上,一般為下降泉,年湧水量400萬立方米左右,約占全縣泉水總湧量的四分之三。
泉名中的文化內涵
濟南的泉水是美麗的。它美在外貌,更美在本質;美在風采,也美在名字。那些琳琅滿目的泉名,閃爍著古人的智慧,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和曆史。縱觀這些泉名,大體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根據形態命名。由於泉水所處位置、形狀大小不同,其噴湧的姿態也各異。如趵突泉三窟並發,水勢奔突跳躍,故以“趵突”名之。此二字出自曾鞏的《齊州二堂記》:“而自崖以北至於曆城之西,蓋五十裏,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黑虎泉則是因泉水奔湧於削壁深穴之中,水色深暗,如黑虎深藏而得名。明代詩人晏璧在詩中形象地寫道:“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消嘯月無光”。至於金線泉因泉上飄動的水紋形如金線而得名,柳絮泉則因“泉水紛翻,如絮飛舞”而得名,都很形象、貼切。
二是根據聲音命名。如琵琶泉的池底冒出串串水泡,升到水麵破裂,噝噝作響,夜深人靜聽之,猶如琵琶揚韻,故以琵琶名之。而琴泉則因泉聲夜滴如有琴韻而得名。這一名字源自清道光《濟南府誌》“泉聲夜滴如理絲桐”之句,清代詩人曾在詩中吟道:“苦洪峪口白雲深,試聽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賢尋舊譜,高山流水有清音”(王初桐:《濟南竹枝詞?琴泉》)。
三是根據水質命名。濟南的泉水非常甘美清醇,但仔細辨別其味又有差別。如蜜脂泉是因泉甘如蜜而得名:“西池泉味比東強,何必天寒割蜜房。莫道脂甘能悅口,試將一飲勝天漿”(晏璧:《西蜜脂泉》);香泉則因其味“甘芳香甜”而得名:“虞帝祠前春草芳,石池漾漾碧泉香。源頭活水恩波遠,萬頃坡田擺柳黃”(晏璧:《香泉》);而熨鬥泉則是說泉水溫度高如熨鬥:“泉如熨鬥氣溫溫,龍洞分來第一源。欲識坎離交媾意,請參道德五千言”(晏璧:《熨鬥泉》)。還有玉乳泉、漿水泉、甘露泉等,都是根據水質命名的。
四是借泉名紀念英雄人物。如舜泉是為紀念古代英雄大舜而得名。傳說大舜曾耕於曆山,濟南留有不少他的遺跡。馬跑泉是為紀念宋代抗金英雄關勝而得名。當金兵南侵,兵臨濟南城下時,守將關勝堅決主張抗金,卻被投降金人的濟南太守劉豫設計殺害,馬跑泉就是他的戰馬刨出來的。雙忠泉是為紀念明代的兩位抗清英雄宋學朱韓承宣而得名的。當清兵進攻濟南時,身為山東巡按禦史的宋學朱和曆城知縣韓承宣聯合率兵堅決抵抗,最後壯烈犧牲。
五是借泉名弘揚美德懿行。如孝感泉弘揚孝行美德,源於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元代孝子劉琮,每天跑很遠路擔甜美的泉水給母親吃,其孝行感動了“天帝”,給他的院中搬來了清泉;瞽女池則讚頌忠貞不渝的愛情,源自史書所記:北宋時濟南人劉庭式,幼時跟一窮老漢的長女訂有婚約。後考中進士,當了大官,仍不念舊情,娶了這位貧病交加、雙目失明的瞽女為妻,一時傳為佳話。
六是泉名出自成語典故或書中的語句。如皇華泉出自《詩經?小雅》中的“皇皇者華”,意為皇帝派來的使者;濯纓泉出自《孟子?離婁上》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不匱泉出自《詩經?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意為孝子的孝沒有窮盡。
泉名的來源,還有很多,如根據日常生活命名的洗缽泉,根據姓氏命名的江家池,根據氣候特點命名的避暑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各式各樣的泉名像一張張生動的名片,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濟南泉水的美麗多姿和濟南曆史文化的豐富多彩。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泉水和柳樹是濟南人的驕傲,“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是濟南的真實寫照。自古以來,人們一談到濟南必首提泉柳。而沒有泉柳的風采,又何來濟南的妖嬈嬈
遠在一百多年前,劉鶚就在《老殘遊記》中寫道:“來到濟南府,進得城來,但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景色,覺得更為有趣。”當代學者榮斌先生也曾在文章中寫道:“國內泉水多的城市不止濟南一個,擁有名泉的城市也不止濟南一個,但是,泉水集中在城區,眾多泉水與市民日常生活親密相融的城市,國內卻隻有濟南一個。濟南之所以被稱為‘泉城’,固然是因為泉水眾多,更因為泉子密布在市井之中,泉水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話,可謂對濟南城市特色的很好定位。
濟南的泉,固然有成為風景名勝的大泉,但更多的是不事張揚的小泉。它們多數置身在尋常巷陌裏,甚至普通宅院中,與百姓親密接觸,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據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的同誌介紹,置身街巷與民宅中的泉水,較有名的有小王府池、南芙蓉泉、起鳳泉、不匱泉、白龍灣、珍池、岱宗池等,另外還有三四十處不知名或無名的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