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情係沃土(1 / 3)

六、情係沃土

春風吹皺一弘池水。營口開發區得改革風氣之先。改革是潮流,是大勢所趨,是規律所至。既然如此,它不能不對向來以嚴肅、嚴謹、嚴格著稱的檢察工作發出挑戰。

一石激起千層浪,改革是衝擊波,是動力源,它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公訴監督工作模式,並對公訴監督工作的形式、內容產生影響。

風聲,起於青萍之末。改革可以是一種機製,可以是一種思路,也可以是一種思維。它最初以創新思維的形式出現,則體現的是一種智慧,一種超前意識,一種豁達開明,一種法律所蘊含的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共享和諧。和諧是一種品位,一種動態中的穩定美,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是一種追求。

這裏 是一片擁軍的熱土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擁軍紀實

走進營口積極技術開發區,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幢巨大的門形標語牌:上聯是“擁軍優屬動真情”,下聯是“擁政愛民辦實事”,橫批是“軍民共創雙擁模範城”。工整對仗的聯語高聳藍天,它標誌著這裏是一片擁軍的熱土。金秋時節,我走近了她,試圖用我的筆去揭示其中包容的內涵,去追述那昨天發生的故事。

一、做好雙擁工作,有利於提高開發區的知名度、文明度、開放度

——來自決策層的戰略思考

如果說用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來審視開發區的雙擁工作,它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程,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是後來居上。一九九六年三月,區委、區政府新班子調整後,新任領導在致力於開發、開放,抓好經濟工作的同時,對雙擁工作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區領導明確指出,開展雙擁工作是新形勢下密切軍政軍民關係的有效形式,是貫徹江總書記“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實際行動,抓好雙擁工作有利於增強開發區的知名度、文明度、開放度,有利於增強全區人民共同搞好開發區經濟建設的凝聚力、吸引力,有利於促進地方的生產力和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開發區形成了抓好雙擁工作的大思路,大格局。全區上下迅速掀起雙擁工作的熱潮。區委、區政府領導走進軍營,親身體驗軍事生活,開拓知識視野;區委宣傳部,區國防教育辦將國防教育納入日程,堅持常抓不懈;黨校定期開設國防教育課,向各級領導宣傳國防知識;營口開發區報、區電台、區電視台開辟專欄、專題,製作專題片,宣傳國防教育知識和國防建設中湧現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國防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中小學暑期普遍進行學前周軍訓;新兵入伍每年都組織召開歡送大會;對人民群眾進行普遍教育,全區開辟了六個國防教育基地,區民政局,區武裝部、駐區部隊合署辦公,共同描繪全區的雙擁藍圖。從此,全區的雙擁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二、不能忘了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對他們就是要“高看一眼,厚待一層”

——開發區人的擁軍觀

開發區早在一九九三年就出台了鼓勵適齡青年參軍的優惠政策規定:凡是從鮁魚圈區入伍的農村籍義務兵,在部隊立三等功或入黨的服滿現役退伍後,可將農村戶口變為城鎮戶口,並按城鎮兵的安置政策安排工作,這一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村籍義務兵踴躍參軍,報效祖國的積極性,每到年底立功喜報、優秀士兵獎狀似雪片般從部隊飛回家鄉。幾年來,有一百八十多名退伍軍人得到了滿意的安排。

每年新兵入伍三個月內,開發區政府,武裝部、民政局的領導都到部隊走訪慰問,鼓勵戰士安心服役,家裏有啥困難,及時溝通,政府盡力解決,這怎能不讓外地兵羨慕。海星辦事處草房村的現役軍人孫國友,從父親來信中得知,其家與鄰居發生糾紛,思想、情緒波動很大,他給副區長孫政新寫信,希望糾紛得到公正的處理,孫政新副區長立即責承民政及公安部門調查調解,並將處理意見寄往部隊。孫國友的後顧之憂解決了。他說:“真沒想到家鄉的父母官拿我們當兵的這麼為重,這麼快就幫我家解決了難題,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幹呢!”

做好現役軍人家屬優待和為隨軍家屬做好就業工作。今年區政府出台政策,提高家屬優待金標準:城鎮義務兵從一千五百元提高到二千元。政府規定,在崗的軍嫂不準下崗,已下崗的要妥善安置。如果願意自謀職業的,可享受開發區政府“關於退役士兵、軍轉幹部自主擇業的若幹規定”中的優惠政策。軍嫂王作華下崗了,四十五歲的她覺得自己精力充沛,身體健康,閑著無疑浪費生命。她平時特別願意烹飪,便開了家軍嫂飯店,享受優惠政策。紅紅火火的生意,掃除了她下崗後的自卑心理。

座落於開發區的營口港務局擁軍工作更勝一籌。他們製定了配套的退伍兵、軍轉幹部安置政策,職工入伍後,工資照發,級別照調,專戶存儲,專人負責,退伍回港務局可在局內實行獎勵,最高獎勵是一套兩居室樓房。對上夜班的軍嫂,局裏全部給調成上白班,住一樓不安全的,一律調整為二樓以上居住。

三、物質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能忘了那些“最可憐的人”

——落實優撫政策要體現國家級水平

生活在和平樹下的人們,隨著曆史車輪的滾動,他們容易淡忘共和國那段血寫的曆史,對鮮紅的黨旗、國旗的深刻內涵理解膚淺,麵對金錢的魔力和酒綠燈紅的誘惑而忘記那些曾經在戰火中拚搏的勇士、和有幸活過來的幸存者。而開發區政府不僅對“最可愛的人”奉獻了一片愛心,而對那些“最可憐的人”更是傾注了一腔深情。

高標準兌現優撫政策,是開發區擁軍優屬的一大特點。他們對在鄉老複員軍人的定補標準從每人每月的八十元提高到一百元,醫療保障金由每人每年人均二百元提高到二百六十元;對二等乙以上在鄉革命傷殘軍人也享受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三屬”撫恤金標準嚴格按國家規定標準兌現。在職優撫對象,至今沒有一個下崗的。

在解決在鄉老年複員軍人的治病難方麵,開發區政府對無大病、大災的優撫對象,每人每年平均享受二百以上的醫療費,對患嚴重疾病或常年需要治療的優撫對象,由區民政局、辦事處、村及區醫院共同解決。今年七月,紅海辦事處老複員軍人孫啟新患癌症,區民政局送去一千元醫療費,辦事處與村籌集四千元,為孫啟新治病。帶病還鄉退伍軍人申明儉,老複員軍人初振剛等住院治療期間,區醫院將其醫療費用全部減免。海東辦事處柳樹底村三等甲級傷殘軍人張慶安患肺結核病,村裏每年為其承擔四千多元的醫療費。望海辦事處芹菜窪村老複員軍人楊寶珍患腦血栓,七年前就奄奄一息,在各級救助下,至今還延續著生命。他的家人感動地說:“國家沒忘這些老複員軍人啊,他們年輕時的血汗沒有白流。”

每年雨季來臨之前,開發區民政局在局長劉振遠的帶領下,對優撫對象的住房進行摸底調查,該維修的維修,該翻建的翻建,駐區官兵也積極報名參與。去年七月,駐港軍代處個人集資四千元,為複員軍人徐克春翻建住房三間。近兩年,開發區政府為優撫對象翻新和維修房屋二十一戶六十餘間,各級出資近十五萬元。

通過政策、資金、包扶、臨時救濟等方式,使一些老複員軍人脫貧致富,效果比較明顯,優撫對象也十分滿意。紅海辦事處東紅海村村民孫連國是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複員軍人,戰場上多次立功,過去他經常找區政府領導要救濟,後來區民政局協調有關部門幫助他在臨街開了個食雜店,享受稅費減免,不到一年即脫貧致富。望海辦事處的複員軍人裴世柱想買三輪車沒本錢,民政局花五百元買了台人力三輪車送給他,使他走上了勤勞致富之路。

四、視軍隊如親人,視駐地如故鄉,魚水情深,心連心

——開發區一道獨特的風景

擁軍優屬,視軍隊如親人;擁政愛民,視駐地如故鄉;軍民魚水情誼深,共築長城心連心。這構成了開發區軍民團結,雙擁共建的主旋律。它促進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改善了駐地軍營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開發區的改革、開放和各項建設事業。

鮁魚圈區武裝部是一九八六年組建移交地方的新單位,組建伊始,一無辦公住房,二無家屬宿舍,三是幹部家屬需要安排。當時,區委、區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無償撥十四間住房歸武裝部管理使用,劃撥一百多畝土地用於武裝部做訓練場,並投資二十多萬元支持武裝部建起了一幢家屬住宅樓,同時對新調入的八名幹部家屬安排了滿意的工作,使武裝部全體幹部安居樂業。

鮁魚圈邊防檢查站建站伊始,營口港務局為其解決營建用地四十餘畝,今年區政府和港務局又把預留地的黃金地段十餘畝土地無償撥給邊檢站,用於做住宅樓基地。在寸土寸金的開發區能夠做到這一點,是需要有一定胸懷的。營口港務局人說的好:“沒有邊防戰士的保駕護航,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效益規模。”

軍糧供應是關係駐軍建設的一件大事,開發區政府選擇地理條件最好的新港糧店,設立軍供專櫃。他們寧可少掙錢,也要從外調進優質免淘大米,優質麵粉,使駐軍官兵吃上放心糧。

今年建軍節,考慮到部隊的文化生活單調,在開發區政府的號召下,區政府為武裝部、小雨集團為邊防大隊、商業大廈為邊檢站、望海辦事處為邊防大隊分別送上了大屏幕的彩色電視機,營口港務局為駐港軍代處安裝了空調。開發區人的深情厚誼,令廣大官兵備受鼓舞。軍民共同綠化墩台山旅遊景點,綠化昆侖山大街,植樹2萬株,駐軍共同參加義務勞動1000餘人次,密切了軍民關係,加深了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華能營口電廠開工後,區人武裝部組織民兵工程隊,承擔爆破任務,受到電廠表彰;邊檢官兵幾年來為港務局義務監護外輪,為港口增創六百餘萬元的經濟效益;駐港軍代處每年為港務局聯係業務,增加港口吞吐量100萬噸以上,為開發區的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

開發區政府還培養和樹立了一百名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十名擁政愛民先進官兵,使雙擁工作遍地開花,碩果累累,一九九七年開發區跨入市級雙擁模範城的先進行列。

(趙明晨)

原載營口開發區報1998年11月3日第259期一版頭題)

別軍從武亦輝煌

——記營口港務局武裝部長王家恕

王家恕是戎馬二十六載,四次榮立三等功的正團職幹部。一九九六年8八月,正值年富力強的他轉業到了營口港務局武裝部。憑著他有第一就爭的性格和軍人特有的膽識,在上任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就先後為企業贏得了省“雙擁工作模範單位”,市“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區“民兵工作先進單位”等殊榮,他本人也跨入了先進專武幹部行列。

“要麼不幹,幹就幹好。”這是王部長的一句口頭禪。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是我軍建軍七十周年紀念日,為紀念我軍成長壯大這一光輝曆史,營口市和軍分區定於“八一”建軍節舉行全市民兵慶“八一”軍事訓練彙報表演,同時市國防教育辦也舉行了一場賽歌會,這兩項任務都落到了營口港務局武裝部王部長身上。對此,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在征得局領導支持,協調有關部門落實人員、時間、經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在部隊當過軍事主官的組織指揮能力,分工一名助理具體主抓隊列表演方隊的演練,他親自組織賽歌會的組隊和排練工作。企業人員實行三班四運轉,一下子要抽調二百六十多人進行排練,同時又不能影響生產,其難度是很大的。對此他充分運用自己在部隊學過的軍事運籌學知識,根據各公司的生產任務和民兵數量合理分配參賽人員,並采取統一曲目,先自練,後分練,再合練,聘請專業人員組織指揮等形式,將組隊參加賽歌會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由於工作過細,參賽民兵熱情高,港務局民兵代表隊取得了賽歌會第一名的好成績。參加慶“八一”軍事訓練彙報表演的港務局民兵方隊,也以他們蔚藍色的港服,整齊劃一的隊列步伐,飽滿高昂的鬥誌和嚴明的紀律性,展示了營口港民兵的精神風貌,受到了觀摩領導的高度評價。

“有作為,才能有地位”。這是王部長從實踐中得出的切身體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何發揮民兵在企業生產中的骨幹和突擊作用,做到既出生產力,又出戰鬥力。王部長找到了組織民兵圍繞企業生產練兵這一最佳結合點,收到了兩力結合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九九七年六月,營口新港駛來了一艘“鴻才”號五萬五千噸級玉米散裝船,船主要求一星期內裝完返航。時間緊任務重,武裝部主動請戰並下達了一號動員令,充分發揮民兵骨幹作用,與港埠二公司幹部職工一起進行機械化流水作業。由於晝夜三班倒,勞動強度大,因而哪一個人掉隊都會影響卸裝速度,民兵們發揚了吃大苦,耐大勞的革命精神,連續奮戰三晝夜二十一小時三十分完成了任務。由於裝卸速度快,質量高,船主非常滿意,也受到了局領導的高度讚揚。組織民兵圍繞企業生產引進練兵,既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又增強了民兵的組織紀律性,培養鍛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民兵隊伍。此舉受到了局領導的讚賞和歡迎,武裝部的地位和作用也由此得到提高和發揮。

搞改革,才能有突破。這是王部長上任後的得意之筆。麵對企業武裝工作的現實,著眼於未來戰爭的特點,如何提高兵員快速動員的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出準確的應急分隊、支援保障分隊的各種數據,適應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需要,王部長結合自己在部隊學到的計算機知識,開始了對武裝工作進行計算機管理的嚐試和探索。

王部長雖然在部隊學了一點計算機知識,但著手建立數據庫還是第一次,他查閱了二十多萬字的資料,跑了包括港務局在內的十多家計算機中心,經過一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月建立起了“港務局武裝工作數據庫”。通過計算機鍵盤啟動“數據庫”後,屏幕上就會閃出“港務局武裝工作數據庫”十二個大字,進入子係統——武裝機構,屏幕上即可顯現民兵組織的分布圖。當調出“民兵整組”這個子係統時,民兵的編兵數量、人員名單、年齡、政治麵貌、單位等一清二楚,預備役登記、應急分隊作戰預案等也都十分健全。對“數據庫”每半年進行一次調整、充實,以確保數據的準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