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物隨筆
作為一般的作者,可能文章寫到此處,就應該結束了。但是,王充閭先生終究是一位當代的散文名家,他在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又以舒緩平和的心境寫道:“一樣的歐白葦綠,一樣的岸闊潮平,遼河口風物猶然,濤聲依舊;而人世間已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麵對種種恢弘壯麗、婀娜多姿的現實景觀,歌之詠之,無疑是必要的。不過,我想,如果有機緣目睹其當年舊貌,特別是能在創造奇跡的‘進行時’,親炙建設者的感人情懷與萬苦千辛,則會在讚美之餘,永存心靈的震撼,獲得一種靈魂的滋養與撫慰,進而悟出一番形而上的哲理:“所謂創造,也就是無中生有;而人的創造力是永無窮盡的。這種遺貌而取神的心理,正應了《莊子》中的那句話:‘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我所知道的王充閭先生
昨日下午,在區文聯供職副秘書長的兆傑友給我發來一短信:“營口市擬成立王充閭研究會,經張天放主席推薦,您為該研究會會員。要求本月十三日前務須寫出一篇有關王的作品評論”上交。接到這一信息後,我既感到很突然,又感到很欣喜,突然的是我作為一個年屆六十初學乍練的文學愛好者,能夠受到區文聯領導的如此看重和厚愛,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而之所以又感到很欣喜,是因為如能獲得如此殊榮並以此為平台,近距離地感受王充閭先生的為人之品、為官之道和為文之妙,實乃三生有幸。
我之所以稱王充閭為先生,是因為我對他為人品德的高潔和人格魅力的讚許;為官清廉的操守和敬業精神的認同;以及為文學識淵博和治學嚴謹精神的崇拜,並由此從內心生發出對他的由衷敬重和欽佩之意。他雖然官居高位,但他卻從來不擺架子;他雖然德高望重,但他卻從來不居高自傲;他雖然學富五車,但他卻謙恭不卑。他雖然不是我的直接領導,但我曾經親耳聆聽過他的教誨。因此,他也成為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和最敬佩的先生和導師。
記得我認識王充閭先生,是在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的期間。那時,他在營口市委任副書記,主抓意識形態和分管武裝工作。而那時我作為營口軍分區政治部的幹事,因工作關係,在經常給市委領導送閱批文件的過程中認識了王充閭先生,並由此對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我看來,他講話或作報告,很少有官話套話,他講的話都是出自他對所要表達問題和事物的深沉思考,聽到的是樸實無華的生動語言,感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深刻道理。聽他的講話似涓涓細流,又似小橋流水,既娓娓道來又切中要害,令人百聽不厭,受益良多。那時候,我們機關幹部,每天早晨都要到分區大院去出早操。每次在街邊的人行路上,我都能看見他手拿微型收音機,邊收聽早間新聞邊散步的身影,表現出一個成熟的領導者所應當具有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由此,我判斷出王充閭先生是一個對黨的事業和他所承擔的領導工作極端負責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個作風十分嚴謹,而又有規律的人。可以想見,當時他身居要職,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的滿滿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抽出時間去從事文學創作,那得需要有多麼堅強的毅力和多麼強烈的創作激情!由此,我對他從心底生發出一份真誠的崇拜和深深地敬意。
王充閭先生為官清正,樂於助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善於發現人才和使用推薦人才的人。原在營口日報工作過的姚誌剛同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方麵的人才。他和我原是一個部隊的軍中戰友。在以後的文學創作接觸中,他曾經同我談起,他之所以能調到報社的文藝部門去工作,是經過王充閭先生的發現和舉薦才得以實現的。每每談起這些,誌剛的臉上總是流露出難以掩飾的感激之情。原遼寧日報駐營口記者站的站長宣慶瑜同誌,原來和我同在營口軍分區政治部工作,他負責新聞宣傳工作並頗有成績。一九八五年部隊精簡整編時確定他轉業地方工作。那時王充閭先生已調任省委宣傳部任部長。在以後的工作接觸中,慶瑜告訴我,他之所以能從部隊轉業後分配進遼寧日報社,並在遼報駐營口記者站工作,也是因為得到王充閭先生的幫助才實現夙願的。
對於王充閭先生所創作的高雅、恬淡、雍容、華美的詩詞歌賦、散文華章和為文之妙,那是在我轉業地方工作以後,讀過他的作品之後才感悟到的。我是於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在所謂的九年製高中畢業後應征入伍的。雖然在讀書期間就喜愛文學,以至於入伍後仍保留著對文學的一份執著和追求,但終因才疏學淺、思想懶惰、加之無名人指點,雖幾經努力,但終未能取得成功。我有讀報的習慣,且不論政經史哲,還是詩詞歌賦,名家散文,我都願意研讀。在軍分區工作期間,我就知道王充閭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先後創作出版了《柳蔭絮語》、《春寬夢窄》等散文集,隻是沒能有幸研讀。
一九九九年十月轉業地方工作後,在工作閑暇之餘,翻閱報紙之時,便總能在《營口日報》、《遼寧日報》,以及《人民日報》的副刊版麵上,看到王充閭先生所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每每讀來,令我讚歎不已,每次研讀之後都多有收獲,並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金石之聲。我以為那是在他熟讀經典、並經咀嚼消化爛熟於心之後,由心底有感而發出的哲理思考,或迸出的金玉之言,亦或傾吐出來的晶瑩之絲。其間或詠物喻情,或借景生情,或情景交融,或敘事析理,或由詩入畫,或由畫入詩,或借古喻今,讀後無不令人雋永玩味,受益匪淺。因當時自己委實感到才疏學淺,不敢妄自為文,讀後也就任其散落,沒有精心收藏,現在想來委實感到遺憾。
從那以後,我也陸續地知道王充閭先生,年幼時曾就讀私塾,國學基礎紮實; 青年時曾當過教師、編輯、記者,筆耕不輟,經年累積,功底日見深厚;中年至壯年時曾官至市、省級領導幹部,其銳利的思想光芒,在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展現,表現出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經略古今及曆史文化學者的大家風範。
在營口軍分區工作期間,我還聽說過王充閭先生尋訪民間詩詞名家,並幾次登門不恥下問的事。一次,王充閭先生在同軍分區政治部的曹世臣同誌的閑談中,我聽到他談起蓋縣有一老者對古典詩詞很有研究,曾幾次登門拜訪,虛心求教,獲益良多,常引為幸事。我見他談起此事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當時,我不知他們所談的這位老者姓甚名誰。但在以後同文友的交談中得知,蓋縣確有一文化名人叫呂公眉,古典詩詞功底深厚紮實,也常有作品見諸報端,不知當時王充閭先生所說的老者是否為該人。但從這一件小事上足可以看出,王充閭先生在治學上是怎樣的廣納善言,兼收並蓄,而又不恥下問,虛心好學。從這件小事上便可略見一斑。
了解到先生家學的深厚,知識的淵博,頭腦的睿智,才思的敏捷,文章的華美,治學的嚴謹,以及先生已躋身於中國文學大家行列的地位及聲譽,聽到“南有餘秋雨,北有王充閭”的業內評價,便感到這並不是妄加評論或溢美之詞。由此,我對他在文學藝術創作高峰的攀登上,所表現出來的知難而進,披荊斬棘的不懈奮鬥精神,以及他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傑出成就,感到由衷地敬佩和讚歎。
日前,應營口王充閭研究中心之邀,擬寫一篇研究王充閭先生的文章,遂把自己平時收藏到的名家散文資料又查找了一遍,從中翻看到王充閭先生所寫的《喧騰的遼河口》這篇紀實抒情散文,不僅喜出望外,為完成即時任務,不敢對其妄稱研究,隻能冒昧淺評之。
王充閭先生的這篇散文,大約是刊登在二零零九年某月某日的人民日報副刊上,因剪裁的原因已查不出文章發表的具體日期,但卻是中國作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人民日報文藝部聯合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特選作品。文章的立意謀篇是想通過描寫遼河口的時代變遷,來展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遼寧“五點一線”以及祖國各地所發生的巨大而深刻變化的曆史縮影,並進而謳歌盤錦人民“無中生有”的偉大創造精神。
在文章的開頭他這樣寫道:“由渾河、太子河彙流而成的大遼河,是見過世麵的。她所流經的區域,富饒、絢麗,多彩多姿。她的身旁飛濺著鋼花,奔流著鐵水,閃現著采油機、掘進器,金穀紅粱的雋影;而那一連串的大都會、古戰場,則是流變中永駐心版的風景。流變是她的本性,一從別卻深山,掉頭西去,就未曾停歇過掀波舞浪,跳躍喧騰,隻是臨近了終點站遼東灣,方始恬靜下來,平鋪開雙臂,舒展著腰姿,以扇形姿勢寧靜地投身大海。宛如七彩人生,不論是‘少年心事當拿雲’,還是‘壯歲旌旗擁萬夫’,臨近晚景凋年,總是放緩腳步,以平和的心性、開闊的襟懷,回歸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這種以擬人、詠物、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將自然與心性融為一體的散文筆法,是非大家所不能夠為之的。那娓娓道來,心性平和的語言風格,讀後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又恰如舒緩的琵琶小夜曲,令人心曠神怡,品味無窮。而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中所表達出來的三層含義,不僅為該文爭得了頭彩,而且為下文的徐徐展開作了豐厚的鋪墊和蘊含牽引。
之後,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以熾熱的情懷和浪漫的筆法,首先從“在盤錦市的福德彙大酒店,看到一組清代末年的老照片,其中遼河口的舊影,令我愴懷良久:晚霞散射著一片淩亂的光輝,幾艘木帆船穿行在浩渺煙波之上,四圍像太古一樣荒涼與寂寥”寫起,描寫了遼河口曆史上“曾有過汽笛轟鳴的喧囂,有過百舸爭流的熱場……之後,筆鋒一轉,文章又以“遼河三角洲便進入了沉寂期,這和同是衝積平原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形,形成鮮明的對照;即使與隔岸遙遙相對的營口沿海經濟區相比,近二十年來,也暫時落後了一截……”來淡寫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繼而又引出了“遼寧實施‘五點一線’沿海發展戰略之初,盤錦竟未能被納入其中。作為故鄉人,我也感到有些難堪”的話語,為下文深度描寫開掘盤錦人不甘落後,奮起直追的奮鬥精神找到了物質支點。
緊接著,作者又在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中,以“本事都是逼出來的”等精辟的散文語言入筆,運用比興、擺事實講道理,層遞典型事例、任思維自由想象,縱橫馳騁的藝術表現手法,描寫了一向以“賭勝爭強、不肯甘居人後的盤錦人,遽然警醒,奮起直追,迅速轉換壓力為動力,開發建設遼濱經濟區的決心”和招商引資所取得的累累碩果。來展現強化人們對盤錦人豪邁氣魄和創業精神的認知。作者還在第六自然段中,以羅列盤錦的村名、人名等形式,對盤錦人素以膽子大、有闖勁、耽於企盼、擅長想象而著稱的創造精神,從另一個側麵做了精細入微的生動描寫。至此,作者完成了對盤錦人所具有的“無中生有”創造精神的深度開掘,揭示出其思想根源來於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對這一思想內含的真切表達和細微闡述,讀來讓人感到真實可信、親切自然而又心悅誠服。至此,作者在這裏最終實現了對《喧騰的遼河口》這一紀實抒情散文,所要表達的精神主旨作了詳盡的感情抒發和敘事渲演。
作為一般的作者,可能文章寫到此處,就應該結束了。但是,王充閭先生終究是一位當代的散文名家,他在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又以舒緩平和的心境寫道:“一樣的歐白葦綠,一樣的岸闊潮平,遼河口風物猶然,濤聲依舊;而人世間已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麵對種種恢弘壯麗、婀娜多姿的現實景觀,歌之詠之,無疑是必要的。不過,我想,如果有機緣目睹其當年舊貌,特別是能在創造奇跡的‘進行時’,親炙建設者的感人情懷與萬苦千辛,則會在讚美之餘,永存心靈的震撼,獲得一種靈魂的滋養與撫慰,進而悟出一番形而上的哲理:“所謂創造,也就是無中生有;而人的創造力是永無窮盡的。這種遺貌而取神的心理,正應了《莊子》中的那句話:‘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該文寫到此處才得到了最後的扣題與升華。這種意味深長的文章結尾,既表現出作者作為一個親曆盤錦發展曆程的見證者,對現實盤錦人“無中生有”偉大創造精神的文學關照和由衷讚美,又從現實盤錦人愛的迸發的角度,闡釋了使盤錦發生地覆天翻變化的內在因素。至此,作者從認識論的高度,將自己與他所描寫讚美的客體對象很自然地融為一體,從而使這篇散文從布局到謀篇,以及在認識論的內在邏輯上,都做到了出奇製勝,精道出彩,並最終實現了主體與客體在認知外部世界上的和諧統一,從而使該文具有了時代特色鮮明,思想認識深邃,知識高度超凡,精神力量振聾發聵的藝術境界。進而,也使這一看似平常的紀實抒情散文成為了名家精品力作。
(趙明晨)
杜鵑啼血殷殷情
很早,我就想寫一篇關於紀念我的中學老師趙天榮的文章,但苦於才疏學淺,生怕寫不好而玷汙了老師的聲名,因而遲遲沒能動筆。悠悠歲月似水流年,而今我離開校園、離開老師已有三十八個年頭了。這期間,老師早已駕鶴西去,而今,我再也見不到他那和藹可親的麵容,再也聽不到他那抑揚頓挫的朗朗講課聲音了。現在每當我掩卷讀書或伏案寫作,亦或是見到他以前曾經教授過的學生,每每談起他在學校中的往事,他的音容笑貌便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
歲月更迭,光陰永逝。在這期間的1984年秋季的一天,我得知趙天榮老師已患腎病,並住進了市中心醫院。那時,我剛從駐外地的部隊調到分區工作不久,愛人中師畢業後也分配在市內的一所中學任教。得知這一消息,我和愛人趕忙利用中午時間趕過去看望。見到老師時他身體已經浮腫,但精神依然矍鑠。當他看到自己的兩個學生能前來看望他,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
他在詳細地詢問過我倆的家庭、工作、生活等情況後,激動地說:“我原來就認為你們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現在看來,我的判斷是對的”。看到老師身患重病還依然關心著我們,我的心中未免有些酸楚,妻的臉上也顯得有些不夠自然。老師也可能是看出了我倆對他病情的擔憂,但他卻顯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依然爽朗地笑著,他反而勸慰我倆說:“你們不用擔心,我的病很快就會好起來的”。此時,他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又同我和愛人嘮起了他所知道的,他所教過學生畢業以後的情況,那情景就像是熟悉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個嘮起來如數家珍,那珍愛、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要知道,我們七二屆的中學畢業生,畢業就等於永遠告別了老師,告別了校園。因為那時候正值“文革”的中後期,大學還沒有恢複高考,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中學畢業後的出路隻能是返鄉參加生產隊勞動,要想繼續學習深造,那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也是根本辦不到的。而我的確是還存有想繼續讀書深造的願望,於是參軍入伍,到解放軍這所大學校裏去鍛煉成長,就成了我當時唯一能夠實現的願望,而我也有幸得以如願以償,在中學即將畢業的前夕步入軍營。
而我的愛人也有幸於一九七七年的十二月,在國家恢複高考製度後,首批考入市第二師範學校就讀,並在一九七九年的十二月份畢業後,被計劃分配到市內的一所中學任教。而其他學業不錯同學也相繼考入了其它大專院校得以繼續深造。而大部分同學則因為已結婚生子,或因長時間務農荒廢了學業,而最終失去了高考機會,隻能一輩子在鄉務農。隻見老師在談起這些時,他時而為他的學生學業有成而感到驕傲,時而為他的學生因沒能繼續求學而扼腕惋惜和為之歎息。看到老師時而激動高興、時而惋惜感歎的樣子,我和愛人實在是不忍心打斷他的話頭,而一再隨聲附和地點頭稱“是”。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因我和愛人下午還有工作,便想分手向老師道別,而老師則央我們倆再多呆了一會,之後我們師生又在一起敘了一些別後之情。後來他見時間不早便不再挽留我們,一直送我們倆直到醫院的大門口,臨了還一再地叮囑我們:“年輕人在外麵工作不容易,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要辜負老師對你們的期望”,而我和愛人則一再向老師表示,“請老師放心,我們會這樣做的,請您安心養病,身體也很快就會好起來的”。直到我和愛人已走出很遠,我倆回頭依然看見老師還站在醫院的大門口,久久不願離去,並一再地向我們揮手道別。
可雖知那一次竟成為我和愛人同老師的最後一次訣別。待以後我們倆知道了老師已經辭世的消息時,那已經是半年以後的事了。現在回想起來,老師當時一再地挽留我們倆再多呆一會,想必他已經對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數了,而我們倆卻全然沒有察覺,而沒能在老師辭世之前,再陪伴他多說說心裏話,以至於此行成為了我和愛人心中的終身遺憾。
我的老師是一位講究師德,且文品很高的人。他師範大學畢業後曾在蘆屯五中工作過,聽他所教過的學生朱順講,趙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語文老師,在蘆屯中學任教時,就得到同事和學生的很高評價,我區政協的張吉棟主席,作家協會的周德良等都曾經是他所教授過的學生。後來,他可能是因為蘆屯中學離家太遠上下班不太方便的緣由,而調回到家鄉的歸州中學任教。那時他既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語文老師。聽他講語文課時那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他講課的風格特點是重點突出、言簡意賅、且樸實無華。他在分析所講課文的中心思想時,常常用幾個字來進行歸納提煉,既好懂易記,又給人留下特別清晰的印記。尤其是他在講解句子的結構組成時,他總是用兩條豎線將句子的主、謂、賓語分別隔開,並在主語的下麵劃上兩條波浪線以突出重點,加深印象。他在講授文言文時,先講解字的古今含義,然後再結合所講的句子含義,並聯係上下文進行串講,這種講法對於我們這些語文基礎較差的農村孩子來說,那是非常解渴管用的。趙老師教授語文課時還非常注重教學實踐,並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那時,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學工、學農、學軍。每次參觀學習回來,他都要給我們布置一篇作文題,並大略地教授我們一些寫作方法,待我們做完作文上交給老師批改後,他總是要挑出一兩篇寫的比較好的作文進行課堂閱讀點評,使我們從中大受裨益。對於學生在作文中寫得比較好的段落和句子,他每次都要在其下麵用紅筆連劃上幾個紅圈圈,並寫上“很好”“較好”字樣的評語,同時還要在作文的後麵寫上良好或優秀的總結評語,對於這些我至今仍記憶深刻不能磨滅。
那時,我們實行的是初高中連讀的九年一貫製教育模式,且上級下發的教材也編寫的不夠規範係統,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趙老師是一個對事業、對工作、對學生極端認真負責的人,在語文課的教學實踐中,他除了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解所學的書本知識外,還給我們更多地講解一些書本以外的知識,以提高我們的知識素養。例如:詩歌寫作中的一些詩韻常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以及十三轍等等,還有在文章寫作中的頂針回文,轉折複句,排比句式等修辭句法的運用等等,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限,但我覺得在以後的自學和涵授學習中,我再也沒有聽到過象趙老師當年給我們講語文時,講的是那樣的生動,有趣而好懂易記,並使你受用一生的語文課了。
我的老師也是一位有教無類,人品高尚的人。我們上中學期間,由於受“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鬧革命的影響,複課後再複讀的學生年齡、文化參差不齊。那時,我們所在的首屆班次的學生,基本上是由四個屆別的中小學畢業生所組成。在“複課鬧革命”的特定曆史條件下,還有個別學生受“無政府主義”和“讀書無用論”等錯誤思潮的影響,有的在課堂上不夠遵守紀律,還有個別學生以出難題等形式,故意讓老師難堪等,從而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但趙老師不信這個邪,每當他在上課時遇到這種情況,他總是板著臉說,“你不聽不要緊,但你不能影響其他同學聽課,你實在不願意待在課堂,那你也可以出去,不要一塊臭肉攪壞了一鍋湯”,而後他便繼續給同學們認真授課,每當這時那些不夠遵守課堂紀律的同學,懾於老師的學識和人格魅力便隻好默不做聲了。我的老師從不因個人的好惡而放棄和糊弄每一個學生。對待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也從不另眼相看,而是有教無類,一視同仁。並在學生座位的安排上,堅持好生和差生搭配,同時在班級裏開展好差生結對子活動,實行“一幫一、一對紅”,堅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在講課的深淺度上,他也是兩麵兼顧,既讓學習基礎好的同學吃的飽,又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消化得了,並注重發揮這些學生在其它方麵的長處,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學生瑞由於基礎差,文化課處於中下等水平,但他體育好,講究點哥們義氣,趙老師便安排他做體育委員,有的同學歌唱的好,就安排她做文娛委員,從而使同學們學習中各展所長,各得其所,教學相長。
我的老師還是一位敢於放手,鼓勵學生獨立成長的人。我們一個班級有五十名學生,由於同學們剛剛複課,在社會上浪蕩慣了,有的學生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加之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大,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給班級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趙老師作為班主任在管理學生上,他從不一手包辦,而是放手讓學生們自己管理自己。那時我是班裏的團支部書記,每天不僅要搞好自己的學習,還要和其他班幹部抓好學生的紀律和日常管理工作。班裏比較調皮的學生有時不服從學生幹部管理,有時他還在工作中故意給你出點難題,讓你哭笑不得。對於這些趙老師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經常教給我們管理學生的方法,並鼓勵我們學生幹部勇於管理,大膽工作。那時,我們每天都要組織天天讀,每周都要進行工作小結,也許從那時開始,老師已經為我們即將踏入社會工作,在進行早期培養鍛煉了。直到我參軍入伍後,通過部隊實際工作的鍛煉,才親身體驗到這種早期培訓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了。
那時,學校還搞文藝彙演,在排練節目中,他注重發揮有文藝特長學生的作用,在他的大膽放手下,我們班的男生營和女生香在學校組織的文藝彙演中,組織學生們成功排練演出了《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的獨幕京劇,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在參加學校組織的開荒種地的學農勞動中,他親自作詞,並由懂樂譜的同學營譜曲,師生共同創作了一首勞動歌:“論鐵鎬,劈出層層梯田;揮汗水,滋潤禾穀吐香,肩膀壓痛何所懼,雙手磨破不怕疼,我們紅衛兵多麼豪邁,昂首挺進在社會主義大道上”,那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歌詞和優美流暢的旋律,令我至今仍難以忘懷,……在那個文化產品十分匱乏的年代,對我們這些雖衣衫破舊,但正值青春年華的農村孩子來說,能唱著老師和同學自己創作譜寫的歌曲,自豪地走在那通往勞動現場的道路上,那胸中的激情是多麼的豪邁,那臉上的榮耀是何等的光彩。
我的老師還是一位為人師表,視教師職業為生命的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教師工作是一個不被人們所尊重熱愛的職業,是典型的在“文革”中受到批判的“臭老九”。那時趙老師的家住學校附近的村子裏,師母在本村的一所小學當老師,他上有七十多歲的老父老母需要扶養,漆下有三個未成年的子女,他兩人每月的收入也不多,生活也很清苦。生活中,他對自己的要求也總是平平淡淡,得過且過。他衣著樸素,我記得他冬天時總是穿一件藏青色對襟的家製舊棉襖,春秋時總好穿一件藏青色帶四個兜的幹部服,夏天隨便穿一件布製的單衣。但他卻視教師職業為自己的生命,視學生為自己的最愛。
體現在教師工作上,那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門心思撲在工作崗位上。他每日上、下班,從不遲到、早退。每天的早自習,他總是早早地就來到了教室,並時常在教室的過道來回巡視,以近距離觀察了解督促學生們搞好早自習。他有時還常在我的課桌旁駐足,看我在複習什麼課程,以致於我每天早自習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複習語文課,而不好意思翻看其它科目的書籍。也可能是他教授語文課的緣故,我們班的大部分學生都對語文課格外感興趣,且語文課的總體水平要高於同屆的其他班級。
那時,學校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環境也很艱苦,老師夏季中午休息時,隻能在辦公桌旁的椅子上打個盹或在辦公桌子上對付著睡一覺。聽其他的同學說,老師的腎病就是因為他在桌子上睡覺著涼後而得上的。但即使是這樣,他患病後仍然堅持上班,後來由於病情發展嚴重,他才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勸阻下住進了醫院,但由於他患病後缺乏科學係統的有效治療,並耽誤了腎病治療的最佳時機,以致於他在未過天命之年的教學黃金時代,便病逝在他心愛的教育工作崗位上。
那時他已是學校的教導處主任,他在每天繁重的教學組織工作之餘,還堅持每天給學生們講授語文課,在他在校任教期間,也是我的母校教學成果最豐,中考升學率最高的時期,這不能不說與我的老師的辛勤努力所分不開的。如果他不是中年早逝的話,他早已經走向學校的領導崗位,並且會為我的家鄉父老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之才,並最終實現自己教書育人的人生價值、為人師表的職業抱負和桃李滿天下的崇高理想。
春秋時期的孔子,可謂是教師的鼻祖,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他以“傳道授業、釋疑解惑”為樂事,他終生勞苦,終於培養出賢人七十,弟子三千,以致被後世尊崇為“萬世師表”。 我的老師也是一個視教師職業為生命的人,他也把“傳道授業、釋疑解惑”當做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固守之,同時也為他的學生留下了永誌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時至今日我仍然為他因病中年早逝而感到遺憾和惋惜。
他那種“傳道授業、釋疑解惑、為人師表”的崇高職業精神,已成為我人生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所謂:“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蠟燭成灰淚始幹”,就是我的老師這種視教師職業為生命的真實生活寫照。“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