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S倍速創造力(SUPER CREATIVITY)(3)(1 / 3)

要是誰說我們之所以缺乏創造精神,原因在於我們常常陶醉在生活美酒之中,大家一定會感到荒唐可笑。然而不容否認,有的人在離家外出尋求樂趣時,的確會產生一種內疚心理。比如一位專家或許這樣苛求自己:“肩負拯救世界的重任,我哪敢掉以輕心,貪圖安逸。”

沒有筵席的生活就像沒有客棧的旅途。適當的娛樂和遊玩不僅無礙於工作,而且能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提到工蟻,人們認為它以“工作”為主。實際上“做工”隻占工蟻全部生活時間的20%,其餘80%的時間它們都在遊玩。若把一隻螞蟻放在小盒裏,不讓它到外亂跑,剝奪其玩耍的權利。然後把這隻螞蟻和另一隻一直在外麵玩耍的螞蟻一起放在遠離蟻穴的地方,結果是,一直在外麵的螞蟻能迅速歸穴,而盒裏的螞蟻則原地打轉,遲遲找不到家。外麵的螞蟻在玩耍時記住了自己所屬蟻群的味道,即使被放在遠處,隻要追尋味道就可歸隊。而盒裏的螞蟻失去與集體的聯係,要想歸隊就困難多了。“玩”像處於兩輪工作之間的彈簧,起著積蓄精力的作用。如果沒有彈簧,工作與工作之間沒有緩衝,工作起來就沒有效率和朝氣。“玩能生智”,就是這個道理。哲學家路·維根斯坦常常在工作結束後立即到電影院去,在路上買塊麵包或餡餅,然後一邊咀嚼一邊看電影,坐在最前一排,讓銀幕占據整個視野。他說:“這真像一場淋浴!”

可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既包含嚴肅審慎的思索,也包含輕鬆愉快的娛樂,二者不可偏廢。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放鬆、娛樂和享受是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必不可少的因素。

要獲得創造力,必須克服重重障礙。但企圖克服一切障礙,既不明智也不可能。有的“障礙”往往是日常生活所不可缺的。沒有習慣,我們就每天都得重新開始學習,學習吃飯、喝水、穿衣,學習說話、拚寫、識物。沒有害怕出錯的心理,我們就會魯莽行事。沒有自我滿足,我們就會喪失信心。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精力是有限的,欲望是無限的,而創造力像金子一般珍貴。因此,我們的生活最為匱乏的正是創造,而不是習慣。

三、創造力的運用

用創造力解決問題

富有創造性的解題方法,可以使問題更為簡捷地得到解決,或者使按常規思考難以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而創造性的解題答案,在尚未想到之前,似乎深不可測;一旦點破,卻十分平常。

眾所周知的哥倫布豎雞蛋的傳說就是一個例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身價陡增,受到西班牙宮廷的讚賞。有人卻認為哥倫布不過是將船一直往西開,碰巧遇到了海洋中的一塊陸地,完全是靠運氣。因而在慶功宴上不免露出不屑之色,對他冷嘲熱諷。哥倫布麵臨這種情況,心平氣和地承認自己的確有好運氣,但又肯定了自己的創造性貢獻。他舉例說,發現新大陸就像把一個熟雞蛋豎立住而不讓它倒下,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宴席上許多人作了試驗,果然沒有一人能夠立住雞蛋。最後哥倫布磕破蛋殼,將雞蛋立住了,他說:“現在誰都會了。”

立雞蛋的事例,說明創造性解法的產生,是要克服某種習慣的看法和突破某種限製。這類限製並不是問題的條件。問題並未提出這類限製,但解題者自己卻給解題加上了這種多餘的限製條件。一旦拋棄了這類多餘的限製條件,創造性的答案就變得簡單明了。我們通常將這類不必要的、多餘的限製條件,以及其他一些妨礙創造性解題的因素,稱為創造的障礙。前麵測試題中的“杯子不能傾倒”以及立雞蛋“不能磕破蛋殼”等,都是創造的障礙。

於是我們看到,所謂創造,是與障礙聯係在一起的,克服了障礙,就產生了創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創造就是克服障礙。其實人們早就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創造、革新、發明之類的詞彙了。

可以說,創造是克服障礙、解決問題。其中克服障礙是為了解決問題,障礙一旦被克服,問題也迎刃而解。所以,也有人說,創造就是解決問題,甚至認為,如果我們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創造力就不必要了。

我們知道,解決問題有兩類方式,大體應用於兩類問題。一類是前人或他人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已總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人們大多沿襲這些方法來解決這類老問題。這種方式並不需要創造性,隻須學習、掌握和運用已有知識,我們稱之為再造方式。另一種方式是活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新問題,或者以新的方法解決麵臨的老問題,這才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由於解決問題主要依靠思維活動,相應地,我們稱這兩種方式所賴以進行的思維活動為再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顯然,再造性思維方式是通過學習、記憶、模仿、記憶遷移等方式來解決他人和自己已解決過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大量的活動,就是以再造性思維方式進行的。

與再造性思維方式相比較,創造性思維方式要求在經驗基礎上,利用新信息,活用已有知識,尋找新關係、新方案,並積極主動地用獨特、新穎的手法來解決問題。因此,兩者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創造性解題具有非常規性,其次是具有個性色彩和主動探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