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2 / 3)

氣勢恢宏的開漢樓背西向東,為五樓一底成八角形建築,直聳雲天,下麵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杆,底座四角各有一小石塔,美觀大氣。紀信將軍石像一身正氣,威風凜凜,按劍屹立樓前石座上,接受人們注目景仰,有不少的遊人在像前留影紀念。

開漢樓正門也有兩副楹聯為王積厚撰,是書法家王紹康所書,一副是“安漢輝丹冊,前炳千秋忠義,後垂萬世聲名;重樓聳碧宵,上連四海風雲,下接八方賓客。”另一副為“將軍榮陽任患,實開漢業.樓閣美名譽千秋;紀信鴻門護駕,大滅楚威,忠義英跡傳萬世。”

公元前204年,劉邦在榮陽被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危在旦夕,是紀信將軍請求假扮漢王劉邦乘黃握車詐降,而劉邦夜出西門乘機得以逃脫。紀信被俘後,霸王方知中計,於是給紀信擺明兩條路,一條即是投降;另一條就是大鼎裏燒著滾沸的油,自己跳進去。紀信將軍臨危不懼,威武不屈,舍身盡忠,縱身一躍進人油鼎,其膽略驚天地,其忠義傳古今。

兩年後,劉邦成功建立了大漢政權,為表彰紀信將軍以忠殉國,舍身安漢之功,在紀信桑梓地設置安漢縣,受後人景仰,曆代讚頌。

楊濟任果州太守,於城南修建了開漢樓,曆經朝代更替,歲月滄桑,舊樓早已不存。現在我們看到的開漢樓為2004年南充人民移址在這裏所重建。

登臨開漢樓,雄屹太宵,襟帶嘉陵。遠眺,山清水秀,沃野平疇;近瞰,南充市區樓房錯落,街進條條,河流,橋梁如擺在一個大模盤裏,大半個果城盡收眼底;西山如黛,像一條蒼龍橫亙天際;樓的四周翠薇疊列,碧柏森森,茂林修竹,鬱鬱翁翁。穿過林陰石板道即見偌大一磁石崖拔地而起,天生地成,獨立高聳約有十丈,今人匠心獨具,在頂上設計建有忠佑亭,岩半腰修有雲棧,上下通連,左右縱橫,人走在上麵有一種顫顫驚驚的險奇之感;岩下鑿有深曲,巧妙利用水流循環建了人造瀑布,水從岩頂瀉下如白練,飛珠濺玉,聲響有如千軍萬馬奔來,水流上下循回成一渠活水。泉稱為忠泉,渠名為義渠。還有“實開漢業”、“德洽果州”等石刻耀人眼目,記載著厚重的人文曆史。這些名字和石刻盡在褒獎紀信將軍的忠義。

忠義之理,人心俱同。開漢樓是忠義之邦的標誌,是南充曆史文化的一處亮點。

原載2009年《嘉陵江》

秋遊“千年綢都第一坊

邀兩位好友遊“千年綢都第一坊”。

從高坪乘二路公交車過河,轉四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下,一路遊人熙攘,人頭攢動,猶如在趕往集市的路上,三三兩兩,五六成群。相熟的人喜笑顏開,互相點頭打著招呼,人流中個個洋溢著歡樂的神采。我們直接步入“天蠶部落”,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望無涯的桑樹海洋。每到一家,蠶主人盛情邀請我們參觀他們的蠶房。屋裏搭滿了架,層層架上依次擺放著蠶簸,秋蠶正進人“催老”期,簸簸“堆雪”。老蠶很少吃也很少動,基本上都進人了休眠狀態。有好奇的一提問,蠶主人都會耐心地向你講解。說起蠶,就像在介紹自家的兒女,蠶的種類,蠶的習性,養蠶的注意事項,總是滔滔不絕,他們臉上蕩漾著幸福祥和的笑。

參觀絲繡房,繡女們正在繡架上飛針走絲,隻要你在她們背後稍站一會兒,針下就會生長出紅花綠葉來,真是巧奪天工。你如果心癢癢,也可以去過把絲繡癮,她們會把著手教你。

壩子裏四個青年婦女在扯絲棉,隻見她們一人拉動絲棉一角,用力均勻,俯仰一致,動作配合得有如在舞蹈。她們現扯現賣,讓你親眼看到絲棉被製作全過程。做好的絲棉被銀光閃亮,手感鬆軟細滑,聞起來還有淡淡蠶繭味。

這時,我們一個朋友摟的衣服裏掉出一支鋼筆,走了好遠都還不知道,後麵一個老年大媽老遠就在喊:“同誌,你鋼筆掉了!同誌,你的鋼筆掉了!”連喊數聲我們才聽見,朋友轉身去撿起,連聲說:“謝謝。”以此小事,足見這裏民風的淳樸。

一路走來,行道、院壩處處清潔衛生,還建有星級廁所。幢幢蠶家小樓潔白美觀,點綴在一望無際的綠桑叢林中自成一景。桑樹下鋪設的石板小徑陌葉縱橫。我們穿出桑園,又是另一番天地。站在江邊長長的棧進I,江天遼闊,令人眼界大開。棧道是用厚木方鋪架沿江而建,新奇美觀,走起有彈性舒適安逸。隔一段距離建有水榭涼亭,古樸典雅。棧道兩邊設置的木牌上向你介紹了自商周以來桑蠶文化的演變發展、名人秩事,還穿插了一些有關蠶桑方麵的神話故事和世代傳說,讓你一邊賞景一邊享受到不少桑蠶方而的知識美餐,足見安排設計的人真是匠心獨具。

走進文化長廊,兩邊掛滿南充地方各書畫名家的書畫作品,一種濃鬱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嘉陵文體局的唐明旭老師當場書法獻藝,遊人可以任意求書,他美觀靈動的書法吸引了眾多遊人。我和兩位朋友都是書法愛好者,我們在長廊裏從頭到尾看了這邊又看那邊,楷隸行草,人物山水讓我們目不暇接,讚不絕口,如癡如醉,駐足難移。前麵蠶渡碼頭正在進行文藝表演,器樂喧囂,歌聲飄來。但優美的音樂並沒有打動我們陷人文化藝術的癡迷欣賞之中。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覺得還沒有看夠,就有人說是I點鍾了,蠶渡碼頭上的文藝表演早已散場。我們還是要經由碼頭去觀賞碼頭上的秋光水色。站在碼頭上,放眼嘉陵江,水麵寬闊,煙波浩渺。朋友掉頭向我出一上聯:水闊秋天高;我說:人立心氣爽。三人撫掌哈哈大笑。

我們還看了攝影圖片展,處處美景,處處畫圖,真羨慕綢都人生活在畫圖中。

一個朋友說:“走!我們既然來了還是要去品嚐一下蠶家樂,喝點桑堪酒。”這時,大家才覺得肚子確實有點餓了。我們接連找了四、五家蠶家樂都說客已滿坐,實在沒法再接待了。也還有幾位遊客不甘心,跟著繼續在找。朋友看了一下表說:“快到兩點了,別找了,我們還是快點趕車回城裏去吃吧。”我說:“哎!沒口福,遺憾得很。”朋友說:“我們是飽了眼福,卻丟了口福。”另一個朋友打趣道:“古人不是說秀色可餐嗎?所以兩點鍾了我們還不覺得餓就是這道理。”我心裏知道,古人所說的“秀色可餐”,這個秀色是指美女,而我這位朋友理解錯了,把秀色可餐移來用在了對風景的欣賞上。我沒有說出來掃他的興。

的確,我們今天遊“千年綢都第一坊”算是沒有白來,它給我們的感覺完全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人好景美。

嘉陵人用他們特有的智慧和頑強拚搏的“創優”精神,打造出“千年綢都第一坊”、“鳳婭山生態風景園區”等精品旅遊景區,融觀光旅遊,吃、住、樂、賞為一體的旅遊文化,正在吸引四麵八方成千上萬的遊客。

原載2009年《嘉陵江》

情緣淩雲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雄踞川東北的淩雲山不算高,可它有女蝸誕生於此.伏羲在山上畫卦的傳說,有道祖太上老君在山上修道煉丹的故事,有八仙的遊蹤,有孔子四大聖人及七十二賢人的摩崖石窟造像。特別是山上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四象五行的準確排列更是天設地造,世之唯一。回音場的玄妙,延綿幾匹山梁的兩尊天然睡佛,山上一石一木,一景一點無不露透著靈氣,彰顯出神奇。所以有天下之奇歸五嶽,五嶽奇歸淩雲山之說,所以四麵八方朝山旅遊的人紛至遝來,遊人如織。

今生有幸,與淩雲山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我的祖先湖廣填四川選擇落腳在白山腳下,我外公外婆的祖籍也在淩雲山腳下,我父母成家後又生我在圖山腳下。小時候和村子裏的小夥伴們檢柴、割草、放牛都在淩雲山上,山上花香、草青、木秀、石奇、鳥婉咐,上山的每一條羊腸小道我都熟悉,每一個岩洞我們都進去探過奇,每一方巨石,我們在上麵或臥或坐或下棋或遊戲;山頂廟宇的破敗冷落,因我們一群兒童在裏麵追逐嬉戲有了一時的生氣,山澗叢林,有我們這些放牛娃的高亢山歌,驚起陣陣飛鳥。

漸漸長大後,命運的安排,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顛連了一大圈後.還是回到了淩雲山腳下,是淩雲山下的人民接納了我,是淩雲山下的人民供養了我,是淩雲山下的人民使我有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氣。

淩雲山輝煌的時候,曾經道釋儒三教彙集,占山鼎立,盛極多年。山的命運和我們人的命運相連,與國家命運相關。人遭難,山遭難;國家遭劫,山亦遭劫。淩雲山經曆了興盛年代,戰爭年代,暴力年代,冷落年代,瘋狂年代,菩薩一個個被搗毀,廟宇拆得七零八落,樹木一棵棵被砍伐,留下了要炸掉靈龜石,炸藥放不響的傳奇;美麗天然鳳冠被砸爛半邊的遺憾……

淩雲山的靈氣不滅,劫難終將過去。國家形勢發展越快,淩雲山的修複也就越快;國家形勢發展越好,淩雲山的開發也就越好。近些年來,高坪區政府增大了資金投人,委派了得力人選負責指揮開發,加大了宣傳力度,高規格設計,精心打造,淩雲山的恢複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建起來了,一條條水泥路修上了山頂,一個個石刻栩栩如生,一處處景點令人流連忘返,現又獲準通過了國家旅遊風景區的認證,更是可喜可賀。

啊!淩雲山,我為你高興,為你歡呼!我要用我的心聲為你而歌,為你而唱;我要用我笨拙的筆為你而詩,為你而文,我要把我最美好的祝福獻給你。

原載2008年《嘉陵江》

美哉·北湖

杭州有個西湖,南充有個北湖。北湖雖然沒有西湖大,沒有西湖聞名,但是北湖卻是南充人心目中的西湖。

北湖位於南充市城中心,漢時叫是魚池,明代叫北湖,到了清末,因池裏生有蓮藕,荷葉田田,蓮花競放,故又叫蓮池或蓮花池。相傳那時,如果遇上好天氣,能在池水中看得見嘉陵江東岸鶴鳴山白塔的倒影,為南充一奇特景觀,稱之謂“蓮池倒影”。後來由於水質變化加之高樓林立,可惜就再也看不到如此神奇景象了。到了今天,這一奇觀竟成了傳說。

我是南充人,幾十年所見,原來的蓮池經過1958年淘挖清理後,周圍保坎用條石或鵝卵石碼砌,黑乎乎的池水中三座小山,山上雜樹叢生。池為一漁場所管理,1975年,我在林業局那段時間,閑暇時還和王傑(後任過嘉陵區區長)劃漁場的小船過湖上山去新過幹柴枝。周圍寬寬的湖堤上可供人散步,還有附近的人來洗衣服,唯有不準釣魚而已。

1985年,將原先市苗圃的土地納了進來,擴大了麵積,打造成了公園。砌圍牆、建大門,開始賣門票,門票兩元一張。除了節假日進去的人稍多一點外,平時冷落蕭條,遊人稀疏,一塊極佳寶地有如美人養在深閨中。

2002年南充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們采納民意,順應民心,經過深人調研,反複權衡,增大投人,重新整治,精心設計,巧妙布局;解除人為禁錮,大膽破牆開放,免費讓人自由出人。於是北湖頓時有了人氣,從此八方彙聚,遊人如織,一下就熱鬧起來。

破牆後的北湖公園把設在裏麵的遊樂設施、茶坊酒肆、商業攤點、餐飲服務公開承包給個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收租金遠遠超過了以前賣門票所得,甚至比原來想象的效益還要好。

如今的北湖公園,綠水圍繞青山,青山掩映綠水。樓台亭榭,飛簷畫棟;曲廊彩橋跨水臥波;表柱高聳,奇石玲瓏;草綠如茵,花影搖曳。湖岸垂柳輕拂,人影幢幢;湖中遊船穿梭,錦魚疊躍。蔥籠的竹樹下,人們看書、品茶,下棋、聊天,各得所樂;美麗的亭廊內,弄管、撫弦、合音、練聲.仙樂嫋嫋。還有大型的名人雕塑,巧奪天工,栩栩如生,供人們表達對先賢的無限追慕和深切緬懷之情。嘉湖書院是文人雅士的家園;遊樂園則是兒童的天地。進人北湖,景象萬千,舒適宜人,仿佛步人了天宮瑤池,移步換景,看不夠,賞不盡。

北湖是川東北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果城的綠肺,是南充人民的一塊休閑寶地,也是南充對外開放的一扇窗口。

回想北湖往昔,喜看北湖今天,北湖的破牆開放,難道不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嗎?

原載2009年(南充文學》

神奇靈性的鶴鳴山

屹立著宋代白塔的鶴鳴山位於嘉陵江東岸。它的一頭是寶壽寺,一頭是白塔公園的長廊。遠眺,像一條隱隱盤踞在江邊的蒼龍。

傳說謝自然在棲樂山飛仙洞成仙飛升時,有成千上萬的白鶴飛集在這個山上朝賀,鶴鳴山也因此而得名。你看,現在還有兩群白鶴晝夜不停地展翅飛來,它們爭搶著迎接古塔的靈氣。

難怪外地人都稱讚南充曆史古老,文化厚重,地靈人傑。說進人南充境內就看得見國寶,這國寶指的就是這座具有1000多年曆史的宋代白塔。此塔塔身高13層,像柄利劍直指藍天。晚上在燈光作用下,變成了一座金光閃閃的黃金寶塔。小時候聽大人們說,南充原本有兩座塔,一座白塔,一座黑塔,修塔的是神仙兩師徒,師傅修白塔,徒弟修黑塔,約定在雞叫前一起完工。徒弟修得快,修好後去戲弄師傅,他學雞叫,師傅聽見雞叫聲以為天快亮了,而此時塔尖還沒封頂,慌忙中他用一口大鐵鍋放在上麵,又順手在鍋裏栽了一棵胡椒樹。後來修在朱鳳山上的黑塔倒了,而白塔曆經千年仍然屹立在鶴鳴山上。曆代多有名人詠白塔,清人程元彬《遊白塔》寫道:勢如文筆鎮狂瀾,層疊莊嚴清靜觀。形聳寺旁霞彩耀,影垂潭底水晶寒。登臨環顧千峰秀,俯首遙娣萬壑寬。每旦山僧題釋渴,鍾聲散人五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