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是一座靈塔,它的神奇據說當年在南充城周邊十幾裏的地方都看得見它的塔尖,還能在蓮花池中看得見它的倒影,因此《蓮池倒影》被列為了南充古八景之一。
現在的鶴鳴山上建有白塔公園,遷葬有三國時蜀漢大將王平墓。公園內廊廓亭榭,花木蔥鬱,古樹成蔭,是集餐飲、娛樂、休閑、健身為一體的休閑公園。
目前,市、區政府正在投資擴大公園麵積,重修寶壽寺廟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鶴鳴山會更加美好,白塔公園更加亮麗,將成為南充人繼北湖公園之後的又一休閑娛樂勝地。
原載2009年《南充日報》川北觀潮副刊
秋遊淩雲山
久聞淩雲山的神奇,難得有了閑暇,便邀約好友驅車從南充市區出發,沿國道318線,上老(老君鎮)萬(萬家鄉)公路,半個鍾頭就來到山腳下。小車疾馳,很快便隱沒在蒼翠碧綠中。林間傳來山頂道觀的道樂,隱隱約約,悠悠揚揚,似仙音嫋嫋,頓時使人有一種步人仙境之感。
車到半山,見柏林中蜿蜒著一條光潔的石梯,便下車漫步。柏樹密密匝匝,樹冠相擁,遮天蔽日。在林叢中說說笑笑,踏著時而陡峭時而平緩的梯步拾級而上,樹遮路轉,迎麵一石壁,陡峭如刀切斧削,順著石壁下的岩洞繞過去,一道古舊的石寨門築在懸崖絕壁間,氣勢雄偉,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上了寨門,便是一馬平川的一道山梁,剛從菇鬱密林中走出來,突見藍天廣闊,白雲朵朵,又是一番景象。
山頂便是道觀。停車場邊有一清塘,塘邊是修建中的三清殿,大氣磅礴。走向山頂正殿,路旁天降巨石,石上鑿洞,洞中蓮台上坐著送子觀音,披金掛紅,香煙繚繞。人們說淩雲山是“道佛一山”,果真不假。道觀正殿外,左有四合院,可供百十人住宿.右有巨大石龜,遠看似在爬行,近觀又伏地不動。進人天井,石完中供奉著太上老君神像。正殿內,進門即見韋馱,正麵供奉著祖師,兩邊分列逆家諸元帥……置身神殿,自覺有一種高遠深幽的神氣籠罩於身,肅穆之氣襲人。
正欣賞神像的各俱姿態,讚歎泥塑師的精湛技藝,巧遇淩雲山村支書莫海清,便給我們當起了向導。他一路介紹說:這地方還有許多傳說,遺留下的古跡景點也不少。當年“八大王”張獻忠兵敗,部下一支就來此山駐紮,這匹山梁就叫跑馬梁,義軍在此操練兵馬;山梁一端屹立一巨石乃望夫石,傳說是與丈夫衝散了的軍中家屬,天天到這裏來守望,希望能與丈夫團聚;與此距一箭之地外便是舍身崖,據說當年清軍前來圍剿,這些女人不願被俘受辱,一個個從崖上跳下,悲壯激昂。對麵鬆樹梁,林中有座將軍墳,傳說是義軍中有位將軍死在這裏,老百姓用石條給他壘砌了一座墳瑩,現今尚存,但姓名無考。
順著跑馬梁懸崖邊,一條小路通向一片蔥籠的鬆林,前些年老君鎮政府開發淩雲山,在這裏建了幾幢房,周圍植有花草,樹下搭有石桌石凳,我們便坐下小憩。鬆樹遮天,鬆針鋪地,聽蟲鳴鳥唱,聞撲鼻花香,享受習習涼風,沐浴大自然的清新,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稍事休息,我們提出要親眼看看上了旅遊畫冊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天然睡佛等幾處著名景觀。莫支書帶著我們走羊腸小道,爬懸崖絕壁,攀藤附葛,尋找不同位置,以不同視角,便看見了;左邊一圓形山巒連接主峰,層層盤繞而上,宛如一條青龍盤旋於此;右邊,遠望一白色巨石從翠綠中顯露出來.恰似老虎頭,虎須、虎牙、虎鼻、虎口均清晰可辨;山前的朱雀展翅欲飛,山後的玄武伏地不動,更是天生地就,栩栩如生。難怪原全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1995年來淩雲山參加道觀開光大典時說:此山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天下還沒有哪座山有如此天生自然的靈氣。
登上望夫石舉目遠眺,隻見一尊天然睡佛蜿蜒幾匹山梁,安然仰臥天邊,佛頭、佛身、佛腿、佛腳真是活靈活現。眾人讚不絕口,無不驚天地的千種造化、歎大自然的萬般神奇。
峭崖上,一尊巨大石鑿臥佛日臻完美;山四周,幾百尊石雕神像佛像也已大部完工。更有附近白山上,遠近聞名、香火旺盛的白山寺……
在去白山的公路沿途,可見村民的小花園小果園,樓房半隱半現在綠樹叢中。兩座水庫像鑲嵌在山中的兩麵寶鏡.青山倒映.微風吹拂,綠水蕩漾。堤幼隨,幾隻白鵝翻動著紅掌,把波光閃爍的水麵剪裁得五彩玖蘸!。
啊!看見了,好大一幅山水畫卷鋪展在淩雲山。畫中有山有水,有森林有寺廟,有景點有奇觀,有動有靜,有色有香。淩雲山人真是有福了―他們生活在畫圖中!這時,一首自己剛才於遊覽途中醞釀著的《淩雲山頌歌》便在心中縈繞―
誰說你沒有峨嵋秀,誰說你沒有青城幽?奇石洞天,懸崖峭壁,景點遍布,鬆柏茂密,天然睡佛更神奇。啊,淩雲山!你屹立在川東北大地。你看川東北兒女,奔小康正在奮發努力!
你雖沒有泰山高,你雖沒有黃山奇。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天生物象顯靈氣。啊,淩雲山!你屹立在川東北大地。你看川東北兒女,寫華章正在創造奇跡!
原載2006年《曲流》春季號
春遊清泉寺
2005年春節,與妻去遊清泉寺。我提出說,反正是轉起耍,我們就不坐車去,直下河邊,步行上江東濱江大道,一邊賞景一邊鍛煉了身體,妻點頭同意。
上中壩河邊一群群野鴨有的在水麵漫遊,有的三、五隻在淺灘歇息,煞是自由自在。河壩水塘邊有幾個釣魚的人悠閑自得,不時甩動著魚竿。正在修建的小龍電站,工人們正在忙碌著,看來他們是春節沒有休假,正在加班加點,工地上謝絕參觀,我們隻站在遠處看了一會兒就上了南新公路。走到二橋頭,看時間已是十二點三十五分。我們漫步在清泉寺大橋上,枯水季節的嘉陵江,水麵顯得很是狹窄,水流平緩。橋下的大河壩裏,由於開采沙石,挖成了一個個的水塘,幾起養鴨專業戶安營紮寨在河壩裏,一家大約養的有千隻左右的鴨子圍在圈地裏,他們邊養鴨還在河壩開墾出一片片的地,種了小麥蔬菜。我們走過大橋看時間已是下午一點十五分。妻說,這個大橋我們走了四十分鍾。我說;如果走得稍快一點,可能隻要得到三十分鍾。
我們從橋頭廣告牌處上山,朝著清泉寺廟子走去。過一段羊腸小路,從鱗次櫛比的農戶中穿過去,就到了清泉寺的大門口。雖然已是初七,沒有前幾天擁擠的人流,但還是不斷有來來往往的遊人,特別是從公路兩邊擺著長長的一個挨一個賣香蠟紙燭的攤位,就足能看出前些天來的熱鬧火爆。
我們買了兩元錢的門票,進門,迎麵就是一個大肚笑羅漢,他總是在笑,永遠在笑。使我想起不知是何人為其撰的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很多人都在那裏閉著眼睛朝前伸出一隻手掌走攏去摸羅漢的肚臍。據說摸準了羅漢肚臍就有福氣就會走好運。我試著去摸,摸到了羅漢的大腳趾,隻上麵一點點就是肚臍了,妻卻摸到了肚臍半邊。我們沒有直上山頂正殿,先從右邊看了閻羅殿,殿前兩邊站立的雞足神、吳二爺伸長舌頭,手拿鐵鏈好不凶惡。第一殿是鬼門關,上麵坐著一殿閻羅,下麵是些小鬼把過鬼門關的惡人,挖腸破肚,鋸腳抽筋。接連幾殿的情形大致都差不多,有的是把惡人壞人用來下油鍋;有的是用磨子來推,雄高衝;有的用來豬拖狗嚼。還有一殿是一個小鬼手拿鐵叉,叉在貪官的背上,貪官趴在地上痛苦不堪。殿殿陰森恐怖,殿殿毛骨驚然,想來這些塑像無非是用來警示世人要多行善莫作惡,惡人總免不了有這些個下場。然而現時社會,那些壞人、惡人並沒有因此而醒悟停止作惡、做壞事,他們整人還是照樣整,害人還是照樣害。比如偷兒照樣偷,騙子照樣騙;稱惡作霸的照樣稱惡作霸;搶劫的照樣搶劫;殺人放火的照樣殺人放火;謀財害命的照樣謀財害命;貪官照樣在貪……我心裏一直在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地方要是人人都做到行善,個個爭做好人,作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不容易,人生苦短,大家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親切交往,誠實守信,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社會那該有多好啊!
接著我們看了地藏殿,山神廟,土地廟,往上看了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香煙嫋嫋,神像栩栩如生,有人在祈禱,有人在跪拜。妻也是一殿一殿,一個菩薩一個菩薩地禱告祈求,求菩薩保佑我們一家老老少少平平安安,發財消災,還挨次捐了功德錢。我隻是跟隨著一路漫步細看,走一個地方欣賞一個地方的楹聯書寫,對仗,塑像工藝精美,看不夠,賞不完,每每流連不忍移步。
我們在山頂和尚賣的飲食攤上一個吃了一碗涼麵。從山上俯瞰了嘉陵江遠景,涼風習習,真是一個休閑賞景的好地方,難怪有人說“好山好景盡遭廟子占了”。沿岩邊而建的長廊裏有不少的人在搓麻將、打紙牌, 一也有品茶聊天的,春意濃濃。
從半山腰有一條下到西竺寺的小路。西竺寺是住的尼姑(也喊住和尚),幾座廟宇是近幾年才修好竣工的,壯觀大氣,建築精巧,彩繪鮮豔。朝西竺寺管委會對麵石壁上,鏤空雕刻了一幅眾仙朝聖圖,中央是如來佛坐像,我大概數了一下,周圍有一百個羅漢和大仙圍繞。其它各坐殿裏高大的觀音菩薩,如來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神氣十足。十八羅漢姿態各異。岩壁上鑿的龍王洞,達摩洞深遂神奇,走到這些地方,人就有一種自然信佛向善的感覺。
每一殿都設有功德箱,神像前放有棕蒲團,隻要你祈禱,叩頭作揖,捐投功德錢,就有僧人或居士為你敲響一聲磐。我想,可能是在告知菩薩神靈知道吧。
出得廟來,我回想起西竺寺管委會辦的宣傳櫥窗裏有一副對聯,原文我當時沒有作筆記,不大記得清楚了,大意是說為人作惡,你朝廟拜佛有何用?隻要行善,又何須去朝廟拜佛!說得太好了,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初品“農家樂
2002年的一個星期天,妻說要去“農家樂”耍,並要我也去。我心想,不就是到鄉下去玩一下這麼回事嗎,有什麼好耍的。妻說,她要與幾個好姐妹搓麻將,要我幫忙帶咪孫。原來妻退休後幫原同廠的兩人打夥帶一個一歲多的咪孫,為了不掃妻的興,我也就隻好相隨去了。
我們從高坪乘2路公交車到市裏,再轉13路到玉屏公園大門口下車,步行不到十米,就看見一幅幅橫幅懸掛在公路上空,“佳佳農家樂”、“本山農家樂”、“田園農家樂”等等十分醒目,像在歡迎遠來的客人。一座座新修的農家小樓,潔白美觀,錯落有致,大多在門前壩子搭了大棚,既可讓人躲雨,又可遮太陽,有的還在四周打了院牆,壩子周圍栽了花草,擺放了盆景,院壩打掃得幹幹淨淨。此時,早已來了很多人,路上還有絡繹不絕的人湧來,真可比得上趕廟會或是逢年過節的人流。起眼一看,老年人居多,婦女居多,我在想,這恐怕就是所謂的退休一族吧!
我們來到“佳佳農家樂”,早有主人前來迎接,熱情地把一杯杯熱茶遞到手裏。大壩子放著彩電,一位中年婦女在教跳舞,大約有一二十個婦女跟在後麵學動作,舉手投腳也還整齊。屋裏麵已經圍滿了好兒桌,有的搓麻將,有的在打撲克。
妻子一夥也要了兩桌麻將搓起來,我抱著咪孫四處走起看了看,其他“農家樂”情景大致差不多,都很火爆。有幾戶沒經營“農家樂”的人家經營著花圃,花圃大棚裏整齊擺放著鐵樹、小葉香樟、銀杉、蘭花、月季,還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草。彩蝶紛飛,花下雞鵝覓食。我逗著咪孫看狗狗、喚鵝鵝、捉蝴蝶、采摘路邊的野花花。好玩不覺時間快,十點剛過,妻就喊我們回去,原來是“農家樂”給客人“打麼台”了,每人一小碗熱若涼粉,香噴噴,辣豁豁的。
“麼台”吃罷,一晃就是中午,我們十個人用咧長方桌拚成一桌,主人端來一大盆熱氣騰騰的老南瓜幹飯,上了豆腐燒魚、清蒸雞、魔芋鴨子、炒肉絲、扣肉、燒白、炒豆幹、炒藕片等十多個菜,蒸、炒、燉、燒,樣樣具有。莫看是農家小炒,每道菜都可與城裏大餐廳比美。我起身用眼睛掃視了一遍,每桌客人都吃得高高興興,熱熱火火,滿臉紅霞飛。
下午有的繼續圍城大戰,有的三三兩兩在田間地角走走看看、指指點點、說說笑笑,空氣新鮮,景色宜人。四、五點鍾就陸陸續續有人回城了。
隨改革開放應運而生的“農家樂”在城市周邊,在風景名勝地區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活躍了農村經濟,也給城裏人提供了娛樂休閑的場所和空間,帶來觀光旅遊的方便,融洽了城鄉關係。
我們為“農家樂”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