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旅途風雨(1 / 2)

在火車上的第二日,窗外便淅淅瀝瀝下起了雨。

原本就青翠的樹葉,越發顯得鮮亮,奪人眼目。

然而,因為列車行駛的噪音很大,她雖然確確實實坐在窗邊,也還是不能聽見下雨的聲音。

她想象著,千萬顆可大可小的雨滴擊打在車窗上,那會發出怎樣一種清越的交響。

當另一列火車呼嘯而過,奔向新月城的方向時,她的腦海中就浮現出前些日子所閱讀的一首英文小詩。

是智利詩人聶魯達所寫的,名字叫作《The

Book of

Questions,

III

》,其中的最後一句是“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world

sadder/than

a train

standing

in the

rain?”

初次讀到該句時,她隻覺得悲傷立在雨中的火車,這一意象是唯美的。

而此時此刻,她才懂得了其中所蘊藏的真意。

火車是人類物質文明的縮影,雨水則是自然世界的象征。

當物質文明將自然界弄得滿目瘡痍,遍體鱗傷時,二者最終必將一同毀減,直至滅亡。

隻是為什麼自然界要去承受物質文明所造成的後果,它所收獲的結局與被謀殺致死又有著什麼本質的區別。

火車有什麼資格立在雨中……

“不好意思打擾一下,請問你是去無色城的嗎?”一個渾厚的男子聲音突然傳至她的右耳。

釋新月快速整理好散漫的心緒,側首看向問她的男子,那男子頭發極短,穿灰色薄襯衫,戴一副黑色邊框眼鏡,五官端正。

他的右邊立著一位穿紫色連衣裙的女孩子,留著學生時代的短發,清爽可愛。這二人似乎是情侶。

“是的。你們也去麼?”釋新月不可置信地問。

“我們聽說在無色山裏有一個存在了三千多年的許願池。凡是不辭辛苦到達那兒的情侶,隻要在許願池前許下山盟海誓,並且雙雙喝下一杯池中之水,便可以生生世世相遇相愛,永遠不離不棄。”

紫衣女孩如是脫口而出。

而那男子則綻放出會心的笑容。

“原來如此。你們真是有心。”

“你一個人,應該不是去許願池的吧?”那女孩問道。

“不是。我是回家的。無色山中有我的親人。”

“那我們三人就結伴而行吧,路上也互相有個照應。你是無色城的人,應該非常熟悉去那裏的路。正好能當我們的引路人。”男子欣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