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製度是方,情感是圓(3 / 3)

隻有在“會照顧部屬的上司”底下工作才會覺得有幹勁。

所謂能照顧部屬,範圍很廣。一般從業人員認為能照顧自己的上司,是這樣的:

能親切教導我們工作的上司,不僅教導我們如何處理事務,更能幫助我們早日完成工作。

能教導我們有關公司情形的上司,這種上司也會教導我們如何待人處世。

能賜予我們好好工作的機會之上司。

能親切指點我們有關工作的做法與工作態度的上司,這種上司能考慮到部屬的種種,即使不能做到也會直言不諱。

能麵對麵地商談,並直接幫助部屬的上司。

能經常招乎部屬的上司,隨時注意部屬的健康,能悉心關照。

能注意部屬進步情況的上司。

在日常生活方麵能適時給予意見的上司。

以上這些上司就是所謂能照顧部屬的上司,換句話說,也就是有同情心的上司,任何人都會懷念;對於曾照顧自己的上司總會永生難忘,擁有一位深具同情心的上司,無論工作多麼艱難複雜,都會有幹勁的。

現代的年輕人很矛盾,一方麵似乎充滿了獨立性,另一方麵又有強烈的依賴心。前者一旦被幹涉就想反抗,後者若不依賴外在的環境,就會覺得內心惶惑不安,因此一旦妨礙其依賴心就易引起不滿,若能滿足其依賴心,就是所謂有了同情心。

同情心不僅滿足其依賴心,能滿足其獨立要求,這也是同情心。你應培養部屬的獨立性,一方麵嚴格教導他們遵守規矩,一方麵要放任他們,並不忘嚴格監視其完成責任,如此就可養成他們的獨立性。

你要訓練部屬如何忍耐不滿,如何處理不滿。人之所以有自卑感或不適應的情形,就是因為自己無法處理不滿與煩惱所致。隻有在充滿自信、能夠忍耐不滿、解決不滿時才能養成其獨立性,也才會有優越感。

年輕人就是如此,讓他漸漸了解獨立作業,才能滿足獨立的欲望。

美國斯凱朗電視公司的總裁阿瑟·利維為了研製閉路電視,曾錄用了一位有幹勁的年輕人比爾。比爾一上任便一頭鑽進了實驗室,整整幹了一個星期。在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比爾一連40多小時沒有離開實驗室,連吃的東西都是請人送去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比爾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當他醒來時,好像已老了10多歲。

此情此景,利維深受感動,他拉著比爾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要是你再不改變一下工作方式,我要停止新產品的研製工作。”“為什麼?”比爾一聽要停止研究工作心裏就有些緊張了。“因為像你這樣不分晝夜地工作,不等產品問世人就垮了。我寧願不做這種生意,也不能賠上你這條命。”利維的話確實感人肺腑。

比爾有些激動了:“不會的,凡從事這種研究的人都是這樣工作,很難改變。”

利維有些傷感地說:“是的,搞研究的人少有長壽者,但我希望你能節製一點。我知道你是竭盡全力地幹這項工作,即使研究不成功,我也不會怪你。”

比爾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不再是為工資、為了個人吃飯而工作,而是把研製新產品當做他和利維的共同事業,懷著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到半年時間,閉路電視就研究成功了。這一成果使利維的公司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利維的成功說明要多關心愛護下屬才能讓下屬拚命地為你工作。有的領導總是納悶兒:我既加“大棒”又扔“胡蘿卜”,而下屬工作熱情總是高不起來。可他不知道規章秩序並不能提高人的積極性,而扔“胡蘿卜”的無效則是這世上還有不為錢而活著的人。人除了物質的需要之外,還需要精神的滿足。

許多領導的失敗就在於隻想下屬努力地工作而不考慮他們的感情。要知人心都是肉長的,隻有你對別人關心愛護,別人才會報之以李。總之,這一關心是體現在時時處處的小事之上,要熱忱,要真心,讓部下參與決策。

對於一項有重大意義的任務,下屬大都渴望能夠參與,這確實是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能力平平、不計功名的下屬對這項任務看起來倒無所謂,但如果是有能力有好勝心的下屬希望參加而參加不了,心中定會是十分的失望,有時出於報複,還會加以破壞。有人說:“一個新的計劃,參與的人越多,支持的就愈多;反之,愈多人被摒棄在外,就會有愈多人反對。所以在決策之時領導要盡可能多地征求下屬的意見,讓他們參與。”

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所以,下屬都希望得到領導的重用,希望上級能夠聽取自己的意見。如果領導忽略此處,必定會使聰明的下屬感到失望,心想自己滿腹經綸卻無所作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手臂一擺就走路,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海再闊,天再高,你不讓魚躍、不讓鳥飛,人家斷不會再死留在這裏。

許多下屬,特別是年輕的下屬在工作中不僅是為了追求工資,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所學用到實際當中,並充分發展自己的才能。在一個人才濟濟的環境中可以說有的是機會。明明該選自己去做某些事,可領導就是不讓你去做,不做事就難以展現自己的才華,就難以發展自己,更重要的是由於不被任用,意見不被聽取,自尊心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是許多年輕下屬頻頻離開的重要原因。

讓下屬參與決策,就會使更多的人參與此事,因而減少辦事的阻力。同時,由於參與者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他就會為這項事的進展盡一份力量。沒有什麼能比做主人積極性更高。

少命令,多商量

說到命令,人們可能會想到在戰爭故事中“軍令如山倒”,領導下了命令,下級不得不從。於是認為以命令方式去指揮下屬就辦事最快,效率最高,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盡是這樣。

日本鬆下公司前總裁鬆下幸之助說:“不論是企業或團體的領導者,要想使屬下高高興興,自動自發地做事,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間,建立雙向的,也就是精神與精神、心與心的契合、溝通。”他看到了領導與下屬的溝通的重要性,因而在實際中身體力行,終於取得了成功。要達成領導與下屬心與心的契合、溝通,關鍵的就是與下屬一起交流商量。

一些領導人頤指氣使,有事就大嗓門地命令下屬去幹。他們認為隻有雷厲風行才能產生最佳效果,命令別人去幹事的時候也不看人家的意見如何,反正一句話:“做了再說!”一般來說這樣的領導比較有能力,在下達命令之前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如果久而久之,下屬對領導產生了信任,就會什麼都不問,照領導說的去做,這樣反倒失去了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成為一台隻會辦事的機器。而有些下屬呢,麵對領導鋪天蓋地的命令,連問一句為什麼的機會都沒有,自己想不通當然就不願去做了。不願做的事要被迫去做是很難做好的。

要吩咐下屬去辦一件事,命令的方式是不可少的,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沒有時間給你詳細的解釋。但更多的時候,最好還是以商量的方式。

如果采用商量的方式,下屬就會把心中的想法講出來,而領導認為說得有道理,就不妨說:“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關於這一點,你看這樣行不行?”諸如此類,一方麵吸收對方的想法和建議,一方麵推進工作。這讓下屬覺得既然自己的意見被采用,自然就會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事去認真做的;同時由於熱心,自然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另外,領導要下屬去幹一件事時,也可以給下屬指一個美好的前景,他們便會欣然去做。所以在實際工作的安排中,領導應做到:

切忌憑自己的權力壓製他人。

要仔細聆聽下屬的意見。

若同意對方的意見,就可以加以說明:“我也是這樣想的。”這樣會使下屬為自己的決策而感到驕傲。

如果不同意,必須向部下說明理由,不然就是上級把命令下下去了,下屬還是會我行我素。

人生修行課

公私分明是一名領導者用權的標準。唯有如此,才能正己立身,才能管好下屬,否則,就會完全掉進私欲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造成毀滅性打擊。

真正的公私分明不僅要求切忌在大事上因私害公,也要求注重細節。因為大局和細節一樣,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立場原則。領導者在細節上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有句話是:予人方便,予己方便。那麼借用一下就是,給他人以幫助,到時人家自然就會幫助你,即助人等於助己。

不論是企業或團體的領導者,要使屬下高高興興,自動自發地做事,最重要的,是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間,建立雙向的,也就是精神與精神、心與心的契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