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製度是方,情感是圓(2 / 3)

《諸葛亮吊孝》是一出名戲,戲中寫道:吳國都督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江東為他吊孝。東吳一班大臣想乘機報複,殺死諸葛亮。但魯肅不同意,保護了諸葛亮。有些人斥責魯肅糊塗。但諸葛亮卻稱讚他是“難得糊塗”的魯大夫!為什麼?就因為魯肅站得高看得遠,深知蜀吳聯盟的重要意義遠勝過一場報複仇殺。魯肅在小事上糊塗,正是他在大事上思路清楚的表現。

還要注意一點,大事與小事是相對的,它們的關係是隨時間條件而變化的,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這就要求領導者要經常分析研究形勢,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牢牢把握大事與小事之間的度,才能真正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

掌握好緊迫與鬆弛的界限

公元前204年,劉邦為了滅趙、燕等諸侯國,派韓信率軍於10月越過太行山向東進攻趙國。趙國聞訊集結兵力,占領有利地形準備迎戰。韓信派1萬人作先頭部隊設伏,而後,犯兵家大忌,背水設陣。趙軍見狀,大笑韓信無能,衝入漢軍陣中。但漢軍殊死戰鬥,英勇異常,前後夾擊,活捉趙王。在慶功會上,有人對韓信這種違背常規的用兵方法感到不解,韓信笑道:“根本原因是你們沒有領會兵法精神。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帶的是一群缺乏慰撫,訓練不足的部隊,不把他們放在沒有退路的境地,他們哪會服從命令奮勇作戰呢!”

韓信用兵的確高人一籌,他的成功不僅在於能夠審時度勢,將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恰當地運用,更重要的是他準確地把握了實施權力的尺度,把握了部下所能承受的心理界限,在生死抉擇的重大壓力下,產生了最大的權力效益。大敵當前,背水布陣,就隻給部下兩條出路:奮勇決戰,生;畏縮不前,死。但是,將士若要求生還有一條路,就是逃跑投降。軍士們之所以沒有這麼做,就因為韓信所施加的壓力沒有超出他們的心理承受範圍,反而成功地製造了一種緊張氣氛,鼓舞了將士們的鬥誌。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工作上,壓力與工作效率之間合成為一種曲線關係,當覺醒增強時,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但達到一個最佳水平後,效率在某種程度上不再提高,而且隨著覺醒的繼續加強,工作效率反而會下降。這是因為過度的壓力使人產生恐懼、憤怒、焦慮情緒和攻擊性行為。

在日本小學生的課本扉頁上寫著: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眾多,資源貧乏,隻有技術立國,否則無法生存。這種從小開始的危機教育,使日本人從小就處於一種壓力氣氛中,隻有拚命工作,掌握先進技術,才能立於世界之林。

領導者在工作中製造緊迫感應該注意尺度,必須以部屬的心理承受力為界限,要有一個“度”。如果超出這個度,突破下屬的心理承受界限,結果就可能適得其反。太鬆不行,鬆鬆垮垮,拖拖拉拉,工作效率必然低下,這是“度”的下限,反之過嚴,就會突破“度”的上限。

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而死,張飛聞訊後令軍中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為兄長報仇。帳下兩員將領洪疆、張達因期限太急,乞求寬限幾日,竟被張飛打得滿口吐血,二人感到限期內完成根本無望,絕望之中殺了張飛,投了東吳。

在企業管理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當承包定額比較合理,承包者經過努力能夠達到時,承包結果往往高出定額,反映出效率的上升;若承包定額太高,承包者又不得不承包,而且即使十分努力也較難完成時,承包結果往往大大低於合理的權值,原因就在於過度的壓力使他們產生了反抗心理,工作效率下降。

由此可見,領導者要掌握好緊迫與鬆弛之間的界限,既要造成一定的壓力又要使下屬不過於緊張,使緊迫感與下屬自身因素以及當時的客觀條件相適宜,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記住點滴才能成大事

真正的公私分明不僅要求切忌在大事上因私害公,也要求注重細節。因為大局和細節一樣,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立場原則。領導者在細節上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年輕人對領導者的日常事物都非常敏感。在這被不滿與懷疑充斥的社會裏,做一個領導者,隻要有一點點不能公開向大家交代的地方,就無法獲得新員工和下屬的心。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以上的觀點。利用交際費使交涉有利的做法在過去向來很通行,但這也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新員工對上級領導所擁有的交際費,常常會產生懷疑。主管不管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公司的客戶,隻要在飯店或酒吧等地出入,新員工懷疑的眼光便會集中在他們身上。一旦發覺領導有不廉潔的事,嘴裏雖然不說話,卻會牢記在心中。他們固然也會認為這種人很能幹,但還是覺得不能太信任他們。以後即使領導跟他說一堆大道理,他也隻會在心裏反駁或冷笑。而且現在對這種做法懷有反感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所以這種人雖然很擅長與外麵的人交涉,但是卻不能做個好主管。因此,濫用交際費,或者在交易的對象身上花許多錢以達到自己目的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誠意和努力將成為交易的通行證。如果想要獲得這些新員工的信任,就必須避免太過大方地使用交際費來進行公事上的應酬。

還有一個例子:在經濟不景氣的日子裏,某一行業的一些小企業破產了,但他們的一些同行卻安然度過了經濟低落的日子。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呢?是因為這些企業一向都嚴守公私分明的規則,而且上自董事長,下至普通職員,每一個人都力行這種原則。這些企業的員工領導如此優良,怎麼會破產呢?

也就是說,如果普通下屬都認為:“在我們公司裏,每一位都公私分明”,或者“我們經理沒有不可告人的賬目”,那麼,這個公司在不景氣時,勞資雙方便能結成一體。即使員工被削減薪水或獎金,也會因為相信公司的處境,而不會懷疑有什麼“隱私”,反而會更加努力去幫助公司渡過難關。

但另外一種情況卻是有的領導者會讓人家懷疑:他是不是有收取回扣,他是否謊報交際費?雖然沒有證據,但是行動可疑,一旦被人蒙上這一層陰影,大家對他的好感便會大打折扣。此外,用公費去交際、喝酒,也是造成表裏不一的原因。還有,用公家的電話閑聊私事,或者寫私人信件時貼上公家的郵票等,這些小事都能慢慢地使人對你的好印象變壞。

在往後的公司業務處理中,占便宜的想法是絕對無法行得通的。必須以合理的方式來利己,絕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公司裏的同事、領導的眼睛都注視著你,聰明的人是絕不會揩公司的油、占公司便宜的。因此,你一定要讓領導、同事和新員工都知道你是絕不貪私的人。

在現代的社會,用來獲得別人信賴的,究竟是什麼呢?是手腕嗎?經曆嗎?請人家喝一杯嗎?這對價值觀多元化的新員工而言,是很難弄清楚的。但是如果你能保持清廉,便可以贏得別人的信任。

我國自古便強調廉潔的重要。做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戒貪,即使隻是一個小小的主管,也是領導者。以往的社會,對才能和手腕非常重視,但在日後,清廉自守是更重要的條件。它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力量,成為新員工對你心服的原動力。所以,“水清無魚”又何妨?在這個時代,能與眾不同地散發出廉潔的芬芳,才是最重要的,也隻有這樣才能贏得新員工的信任。

所以你用的手腕和力量都必須清廉、強固,才會成功。如果不幹不淨的話,一切都等於零。而你的經曆中如果稍有貪私的地方,便會使人覺得一無是處。因此,公私分明,應當從小事做起。

真心地關懷愛護下屬

領導者與下屬在工作中是一種上級與下級、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平等的。因為除了工作關係之外,人都是普通的人。人與人之間希望能互助和諧,因為人在世上不可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有人總是向往別人能給予自己幫助,但自己卻付出甚少;有人抱著一顆利他人之心,時時處處幫助別人,最後在危急時刻,溫暖的慰藉,無私的援手如雪花般紛至遝來,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個人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若聽到別人安慰體貼的話語,心中是說不出的高興,一天的疲倦就是這樣輕易地吹散了。

下屬整天埋頭於工作之中,與他談工作的情況,那簡直是多餘的。如果一旦提起家中的瑣事,他便會立刻想起自己在這方麵關心太少了,自己倒還無所謂,倒是苦了家中之人。若領導不時地向下屬問問身體狀況以及家中的情況,下屬便會高興地作答。這時,他定會想,領導真是個熱心人。家中的那些事我自己都忘了,還虧得領導細心而記在心中,我真該努力工作才對。這樣,下屬不知不覺中整個心就偏向了領導一方。所以說,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能夠得到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如果領導能夠真誠地關心部下並加以利用,定會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