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圓巧辦事,禮物是成功的通行證(2 / 3)

一般而言,送禮時運用謙和得體的語言,會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無形中增加相互間的友誼。但過分的謙虛最好避免,如“薄禮”、“微薄”、“不成敬意”或“很對不起”等,這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輕視。

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以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可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品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輕義的地步,甚至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炫耀。這樣,好端端的情意禮品,反被你的一番話給糟蹋了,那豈不冤枉?

受禮者在接受禮品時通常應站著相接,表示尊重對方的禮品和送禮的誠意,並說一些客氣或感謝的話,如“您太客氣了”、“讓您破費,真不好意思”,或是簡單地說聲“謝謝”。收到禮品時什麼也不說,隨手放到不起眼的地方的行為是很失禮的,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有些人到對方家中拜訪直到要離開時,才想起該送的禮品,在門口拿出禮品時,主人卻因為謙遜、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時在門口推推扯扯,頗為狼狽。

避免這種情況的辦法是:進到大門,寒暄幾句就奉上禮品,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為對方客套而不收禮的尷尬情形。如果錯過了在門口送禮的時機,不妨等坐定後,在主人倒茶的時候送。此時,不僅不會打斷原來談話的興頭,反而還可增加一個話題。

拒絕收禮通常是不妥的,除非所送禮物違反了禮貌的規定。出現這種情況時,受禮者應當委婉而又堅決地拒絕收禮,如果送禮者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應當向他暗示一下禮物不妥的原因。

這時,饋贈者不要太勉強,也不要動怒,更不要隨口說一些不恰當的話,惡化雙方的關係。正確的做法是,送禮者稍作解釋或表示歉意後,把禮品帶走。然後,分析一下受禮者拒收的原因,之後,再采取相應的行動,不失為一種良策。正視拒收、處理得當,照樣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送禮需要與身份相符

同樣是送禮,會不會送直接影響著送禮的效果。一個會送禮的人,必須知道什麼樣的禮物合乎對方的胃口,否則你這邊花錢花得心痛,對方那邊卻依然無動於衷。

在社會交往中,饋贈禮品要恰如其分,注意選擇與受禮者身份相宜的禮品。在任何時代,人們的身份和等級觀念都很強,對方的身份不同,送禮的方式和禮物的貴賤都不一樣。對什麼人都一視同仁,則可能會被對方視為無大無小,無尊無賤。

當然,有許多禮物適合所有人,如一些日常用品等。但是,作為送禮者,想要送一份讓對方滿意的禮品,必須要了解他的身份。

身份不同,意味著年齡、輩分、民族、國籍等方麵的不同,那麼,所送禮物大多會有所區別。給輩分高的人要送去健康,送去尊敬等;給晚輩送禮則很隨意;給外國友人可贈送有傳統特色的工藝品等。

而不同的關係角色、不同的溝通程度,也容易在送禮者心中形成身份有高低的印象。自然,禮品互贈的形態和類型也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對於文化層次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選擇精美高雅的禮品,如名人字畫、工藝美術精品及各種高檔次文化用品等。

對於文化層次較低、偏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人,宜選擇一些新穎別致、精美時髦的日用消費品作為禮物,其中應以吃、穿、玩為主。

對於生活比較困難,除了生存以外很少有其他享受要求的人,就不必去買那些他生活中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他最缺什麼就送他什麼,最好送經濟實惠的東西,有時送錢,效果也很好。

身份還是一種地位的象征,一般而言,送禮者經常以社會地位高低為標準,送給地位高的人高價物品,送給一般地位的人普通物品,這已成為一種風氣。事實上,禮物的輕重與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因此送禮時,便難免要將受禮者的身份衡量一番。

但也不盡然。比如在中國古代,一般人都認為對官越大的人送的禮越多越好。送給皇帝的禮,當然要比送給大臣的質高量大,事實上未必如此,關鍵要恰到好處。

宋文帝時,司徒劉義康當權,各地送來禮物,都把最好的送給司徒義康,次品送給皇帝。

有一次,皇帝吃柑子,說味道不好。司徒義康說:“臣家裏有好柑子。”馬上派人回去取,竟然比皇帝的好吃,而且個頭也大。皇帝氣得一夜無眠。

康代宗也發現:路嗣恭送給他的玻璃盤隻有九寸大,而送給元載的卻大到兩尺,同樣很惱火。

還有一次,秦檜老婆進宮陪太後聊天。太後說:“今年的子魚太小。”秦檜老婆說:“我家裏有大的,明天送100尾過來。”

回家後,狡猾的秦檜責備她胡說八道,同清客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青魚當子魚送去,太後哪裏知道秦檜搗鬼,笑著說:“我說這婆子是個鄉下人,果然。”

因為青魚同子魚相似,太後以為秦檜老婆連青魚、子魚都分不清,其實是她自己受騙上當。

但這畢竟是曆史,送禮者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趨炎附勢,甚至連皇家都不放在眼裏。而受禮者借別人送的禮物誇富、炫耀、攀比,這樣就違背了饋贈禮品的基本原則和意義。

根據身份送禮是有原則的,那就是,如果隻送給身份低的人,而忽略身份高的,那麼,這將會給人帶來麻煩。

如果隻送一件禮物,那麼,就送給職位最高的,並在贈送時表示對各位的感謝。

如果不止一人接受禮物,那麼,禮物必須和級別對等。

所以,求人辦事時應設法打破送禮的程式,在送禮給對方時不妨大方一點,送給對方所需要或期望的禮物,就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

送禮還是得講究尺度

禮物不在多,送禮不怕少,隻要精致美觀,通情達意,送出去就是好禮。

送禮送多少才算適合?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杆秤。送禮的多少與輕重,應視與對方的關係、送禮的目的以及受禮者的身份而定。

與你關係密切的人,你當然可以送他重禮,也可以送一般的禮物,關鍵看在怎樣的場合。泛泛之交,互贈禮品時免不了幾分試探,一般總是抱著不讓對方吃虧的心理,你贈我一盒點心,我還你一袋水果;你送我一本書,我回贈一支鋼筆。

價格相當,互利互惠,隨著交往由陌生到熟悉,由膚淺到深入,由疏遠到親密的發展,禮品的輕重往來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外在的互利互惠,進而深入到內在心靈的交流。特別是密友知己之間,互贈禮品更是烘雲托月,輕重相宜,送多送少已不重要了。

有人送禮是為了求人辦事,那麼,禮物的輕重就與辦事的大小有關。求人辦大事,禮物太微薄,事情就難辦成。禮物太豐厚,受禮者迫於壓力有可能拒收,事情就更難辦成。

當然,並不是說輕微的薄禮必顯情意,貴重的厚禮一定是為了功利,關鍵看禮品是否真正成為心靈的媒介,情意的象征。“禮輕情意重”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禮輕、禮重都是相對的,再貴重的禮品,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意相比都是輕微的。

“送多少”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從禮物的數量多少、體積大小以及價格的高低來說,送禮還是講究尺度的。

一般而言,送的禮品要以小、少、輕為宜。少,就是不求數量多,要求少而精;小,指體積不宜太大,小巧玲瓏,易送易存是最高境界;輕,則指價格適中,不求昂貴。總的原則是充分地重視禮品的精神價值和紀念意義。

先說“少”。

歐美人送禮,往往一束野花、一本書、一小簍水果均成敬意。送禮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禮貌、尊重、感謝的表示,而不是給對方的物質援助或經濟補貼。

而我們通常出於麵子的需要,覺得很少的東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多些,送得貨真價實。送水果就稱它10斤,超市裏的商品,恨不得全搬了去。

錢雖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卻未必好。特別是第一次見麵,你一家夥提了那麼多禮物,人家還認為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誰還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處境就尷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於是你推我讓,最後,難下台的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