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圓巧辦事,禮物是成功的通行證(1 / 3)

送禮是一門藝術

贈送禮品,是人們表達感情和加強溝通的一種形式,既可以保持人們之間的關係又可增進感情,也是人際交往之中表達友情、敬重和感激的形式。它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饋贈者的誠心,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禮品的選擇、饋贈的時間和方式。

選擇饋贈品時,饋贈的一方要考慮很多因素,不能盲目挑選禮物,要考慮受禮一方的性別、婚姻情況、教養、嗜好,應挑選實用的或是具有鮮明特色,或是有突出的標誌,或是能夠使其經常看見或經常使用的禮品,可以提醒主人你的存在。若所送的禮品過於貴重會增加受禮者的心理負擔。禮品要在受禮者所喜愛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一般而言,禮品可分為兩種:一是可長期保存的禮品,如工藝品、書畫、照片、相冊等;二是保存時間較短的禮品,如食物、電影票和一次性消費品等。前者禮重意深,後者經濟實用。饋贈可根據情況選擇,要訣是:實用、恰當大於價格。

對於經常交往的朋友,不必每次都送禮。比如,拜訪時可以隨身攜帶小禮品,落座後就應把禮品拿出來,雙手捧交對方。收別人禮物應雙手捧接,並立即表示感謝。如果不適合接受的禮品,要及時退還,可當麵或者是在24小時內付諸行動,表示感激同時說明不受之由。

還應重視禮品的包裝,對禮品的精心包裝會愈加顯示出饋贈者的情誼和誠心。禮品也可以請人送上門或郵寄,收到送來或郵來的禮品,受禮者應親筆回複一封信或一張名片,表示感謝。

禮品是溝通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無論好友,還是商務夥伴,相互饋贈禮品都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因此,了解禮品饋贈禮儀的知識,能讓你在處理生活與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時如虎添翼。

饋贈禮品有多種多樣,選擇恰當的時機,可以使饋贈禮品顯得親切自然。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時機。

1.節假良辰

遇到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聖誕節、情人節等,還有法定節日,如元旦、六一兒童節、教師節等都可以送些適當的禮物表示祝賀。

如喬遷新居、過生日、生小孩、慶祝壽誕、結婚等,遇到親友家中這些喜慶日子,一般應考慮備禮相贈,以示慶賀。社會上工作單位也有一些喜慶日子,如開業典禮、周年紀念、校慶、重大科技成果投產,等等,有關人士備禮相送表示祝賀與紀念,可以增進感情。

2.探視病人

親友、同學、同事或上級有病,可以到醫院或病人家中探望,順便帶去一些病人喜歡的水果、食品和營養品等,以表關心。

3.親友遠行

自己的親友要移居其他城市,共事多年的同事要調離到其他崗位或單位,甚至到異國他鄉,為表示惜別之情,一般送些禮物,以表情誼地久天長。

4.拜訪、做客

這種時候可以備些禮物送給主人,特別是女主人或小孩。

5.“感謝幫助”、“禮尚往來”、“略表寸心”

接受他人的饋贈,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應當有回禮。當你的生活或工作遇到困難而得到別人的幫助時,為了表示感激之情,經常送些禮品酬謝。可以在客人臨走時回贈,也可以在接受禮物之後隔一段時間登門回拜,順便帶給對方一些禮物表示感謝。還可以尋找機會回贈,如在親友喜慶的日子送上適宜的禮物,以表示你的謝意。

回禮的方式多種多樣,禮品可以和饋贈禮品的價值相仿,但也可多可少,視親密程度而定。一般工作上來往或初次往來還沒有深交,回禮都應當和饋贈禮品價值相仿或更重一些。

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的回禮則可以隨便些,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要緊,主要在表達情意。

求人辦事該如何送禮

求人辦事,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被人擋回,便覺得窩心。所以,求人送禮要掌握技藝。

送禮既然是一門藝術,自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根據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禮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起碼我們應該注意下述原則:

原則一:根據不同的受禮者選擇不同價值的禮品;禮物輕重得當。

一般來說,禮物太輕,又意義不大,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瞧不起他,尤其是對關係不算親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禮太輕而想求別人辦的事難度較大,成功的可能幾乎為零。但是,禮物太貴重,又會使接受禮物的人有受賄之嫌,特別是對上級、同事更應注意。除了某些愛占便宜又膽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謝絕,或即使收下,也會付錢,要不就日後必定設法還禮,這樣豈不是強迫人家消費嗎?如果對方拒收,你錢已花出,留著無用,便會生出許多煩惱,就像平常人們常說的“花錢找罪受”,何苦呢。因此,禮物的輕重選擇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爭取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原則二:根據受禮者的興趣,精心挑選禮品。

求人送禮要講究策略,有時送對方本人喜歡的東西,還不如送其家人喜歡的東西,更能加強對方對你的好感。尤其重要的是,像這種針對家人的送禮方式,有時會使你和對方之間的交情發生質的變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而建立親近度較高的私人感情。求人送禮,不能盲目魯莽,以禮壓人,一定要了解對方的興趣,有的放矢,巧妙安排。如果對方易於接受禮物,辦事也就十拿九穩了。送禮前應了解受禮人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

有個人去醫院看望病人,帶去一袋蘋果以示慰問,哪知引出了麻煩,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蘋果”跟“病故”音相同,送去蘋果豈不是咒人家病故,由於送禮人不了解情況,弄得不歡而散。鑒於此,送禮時,一定要考慮周全,以免節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鍾,因為“鍾”與“終”諧音,讓人覺得不吉利;對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腳的書畫就很沒趣;給伊斯蘭教徒送去有豬的形象做裝飾圖案的禮品,可能會讓人轟出來。

原則三:選擇最佳贈送禮品的時機,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求人送禮不能臨時抱佛腳,最好是逢年過節,或在對方過生日時,或在對方生病時,送去禮物,這樣就名正言順,讓對方無法拒絕,自己的目的也容易達到。

送禮的時間間隔也很有講究,過頻過繁或間隔時間過長都不合適。送禮者可能手頭寬裕,或求助心切,便時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門去,有人以為這樣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細想起來,其實不然。因為你以這樣的頻率送禮目的性太強。另外,禮尚往來,人家還必須還情於你。一般,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收著也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原則四:贈送的禮品要品質優,適用性強,經久耐用。

盡量讓禮品更具有私人性、專一性;禮品的包裝要精致美觀,吸引人;禮品不同於自用,好的內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禮原則是盡可能地選漂亮包裝。

原則五:根據禮品用途選擇不同的贈送場合。有的禮品送到接受者家裏,有的則應送到辦公室。

如今商品社會中,“利”和“禮”是連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禮”相關,先“禮”後“利”,有“禮”才有“利”,這已成了求人辦事的一般規則。

送禮時要會說

送禮時要講究語言的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伴著得體的語言表達,才能使受禮方樂於接受禮物。那種做賊似地悄悄將禮品置於桌下或房間的某個角落,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在呈上禮物時,送禮者一般應站著,雙手把禮品遞到主人手中,並說上一句得體的話。

送禮時的寒暄一般應與送禮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禮物時,說一句“祝您生日快樂”,送結婚禮物時說一句“祝兩位百年好合”等,拜年送禮時可說一句“新年發”。

得體的寒暄既可表達送禮者的心意,又能讓受禮者受之心安。

西方人在送禮時,喜歡向受禮者介紹禮品的獨特意義及價值,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重視。與西方不同的是,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在送禮時,也常常有自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