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為我所用
作為在社會群體中的個體,你一定要不停地構築朋友圈子,這樣才能讓你朋友越來越多,從而路越走越寬。要想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就得開展屬於你的“圈地運動”。
無米也能成炊,朋友圈子隻有靠自己一點點編織才能成型。號稱“台灣第一報人”的高信疆先生,在創辦《人間副刊》之際,沒有人願意為其投稿,隻能自己“造米下鍋”。但他堅持不懈,每天寫20封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管能否收到回音。堅持的結果竟是“米多鍋少”,於是他一再擴大版麵,成就了以副刊帶動整個報紙的輝煌。而他自己的圈子也同時成了規模。
你也可以推而廣之,每天發20封電子郵件,不怕陌生、不怕不熟。聯係多了,自然他們就成了你的“圈”中之人了。
圈子不能一成不變,像蓋好的樓房,要想第二期、第三期的開發。在打造關係網的過程中,已經認識的人很重要。你目前的聯絡網是編織你未來關係網的原料。他們都有自己的熟人,而他們所熟識的人又有自己的熟人。高信疆後來在非常忙的時候,依然規定自己每天至少給新老朋友打5個電話,所以他的圈子還在不斷地擴大。你的圈中人不可能隻認識你一個,不妨互通有無,帶著各自的朋友擴大聯盟。這樣交叉著,你的圈子就很容易擴張,你的獲得就永遠新鮮。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分”當然有其特定的標準和要求。但當這個標準或要求太具有功利性時,圈子有時就會變成阻礙人邁出腳步的套子。這時,圈子便不知不覺變成了圈套。別讓圈套套住你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幾個不同的圈子。怎樣做此“運動”呢?涉獵廣泛一些,展示自己不同的側麵,就很容易擁有不同的圈子。
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對熟悉的交際圈,或以地域為標誌,如鄰裏之間、單位範圍內等;或以人群為界限,如同性之間、同事之間、同齡之間、同學之間等。在這個熟悉的交際圈中你可以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堪稱交際高手。但一旦走出這個熟悉的交際圈,你還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有許多人一反常態,變得十分蹩腳、別扭,為此而深受困惑和苦惱。人的一生要辦形形色色的事,要想各種事情都辦得順利,需要你不斷擴大交際麵,越來越多地要求你迎著陌生,學會與圈外的諸色人等打交道。
那麼,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堅持什麼原則呢?
1.開放心態
交際圈外總不如圈中那麼熟悉、隨意,多會讓你感到陌生、僵硬、別扭。當交往把你推到交際圈外時,你應打破怯懦畏縮心理,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麵對一切,這樣你就能放鬆自己,展現出熱情揮灑的風貌,讓人認同、欣賞、接受。例如,小陳在原單位時交際得體,很有人緣,後來他被抽調到市文明委。進入新的交際圈,小陳卻變得笨拙起來,顯得特別別扭、窘迫。幸好有人給小陳及時傳經送寶:進行心理放鬆,讓臉上綻放笑意,主動向別人示好。意思就是開放心態,不封閉自我,主動熱情地麵對全新的交際局麵。小陳聽了這些話,茅塞頓開,之後的一切隨即都變得有章法了。
2.有效接觸
交際圈外與圈內具有很大的差異,不像圈內有更多的相同點和一致性。這就要求你善於尋找彼此的接觸點,比如工作上相通一致的地方、共同的愛好追求、性格上的一致、觀點上的相近等。觀察細致一點,如衣服品牌相同、知道了同一見聞、認識同一熟人等,都可作為交際的接觸點。有了接觸點,便形成有一定內涵的合適的交往關係。例如,一位夏老師帶領學生到某單位見習,起初她找不到與圈外人交往的感覺,說出的話文縐縐、酸溜溜的,一舉一動都顯得與企業的員工格格不入。後來她注意到這些人都很注意企業形象和產品廣告等問題,而她恰好在此方麵也是內行。於是她便以此為內容與他們談企業公關,談廣告設計,談宣傳報道。這樣她與員工有了共同話題,水到渠成地有了更深入、更廣泛的交往,與新的交際圈融為了一體。
3.隨行就市
新的交際圈有新的特點、新的要求,介入其中你必須調整固有的交往習慣和方式,適應它,這樣才會為新的交際圈所接納。而且對對方獨特的交際方式,即使不適應,也不能采取冷淡、抵觸的態度,要包容一切,取悅對方。油漆工小杜專做私房裝修活兒,一幹就是10年。雖然年紀輕輕,卻算是個老油漆工了。他的活兒如源頭活水,讓他應接不暇。人們奇怪他的活為什麼如此之多,小杜卻說:“其實手藝是一部分,交往是另一部分。與東家關係處融洽了,就會對你感到滿意。”人們問交往的訣竅,小杜說:“做變色龍。”小杜的話是調侃的口吻,但卻道出了事實。可以說與小杜打交道的東家形形色色,但小杜都能適應對方,絕不以一個油漆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去衡量人、對待人。比如對一位領導,他注重言行的嚴謹、簡約、禮貌。而同一位演員交往時,他表現得活潑、熱情、隨意,有時還說幾句俏皮話。對對方一些獨特的,在他一時看來不可理喻的言行,他總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這種“隨行就市”的交際方式,讓小杜處處得人緣,處處如魚得水。
4.保持本色
問題往往存在辯證的兩個方麵:一方麵你應調整自己,適應對方;另一方麵你又不能喪失自我,毫無個性。從根本上說,你無論麵對的是怎樣一個交際圈,是高品位的,還是低俗的,是充滿權力色彩的,還是平凡普通的,適應是你的技巧,本色卻要一以貫之。隻有保持本色,你才會顯示出特有的交際魅力。某市委宣傳部新聞科長老魏是一位專職攝影記者,長期以來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種行政幹部、記者、文人相雜糅的個性和氣質。他的工作決定著他同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與同行相比,他的口碑最好,更受歡迎和尊重。原因何在呢?除去他很會“合群”以外,就是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本色。你瞧他那裝束,隨意而一副記者模樣;還有那說話、辦事的方式,都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氣質,折射出特有的風采。其實適應並不是遷就、依附,保持本色,就是立定自我,這才能形成特有的魅力,在交際中取得主動地位。
5.探索規律
交際無論圈內圈外都有其自身規律,懂得並遵循這些規律,你的交際就顯得得體、適宜,反之難免無所適從,左右碰壁。有時這些規律複雜而微妙,這就要求你,在具體情況下探索和體會特殊交往規律。比如,與領導交往一般要注重保持距離原則。而有些領導是個性比較隨意的人,或者在某種情況下,某個時段內,領導心情好,容易接納人,你就要見機改變方式以便獲得好感。小喬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就拿與女性交往來說吧,很多男青年多半是見了女青年不是笨手笨腳,就是冒冒失失;不是讓女青年失望,就是讓她們厭煩。而小喬卻總結出與女青年交往的“套套”來:陪她們聊天,女人最愛聊天,尤其是她們感興趣的話題,一聊沒個完。營造與她們交往的浪漫氣氛,女青年們愛幻想,好憧憬,來些浪漫情調,她們自會陶醉、迷戀。另外要守住與女青年交往的禁區,注意交往的分寸,別讓她們懷疑你有非分之心。當然小喬也是因人而異、區別對待的。對爽直的,他顯得更坦誠;對那些不愛交往的,他點到為止;對對他持歡迎態度的,他樂此不疲。由於小喬牢牢地把握了與異性交往的規律並能因情求變,所以他不僅能在與同性交往中揮灑自如,而且能在與異性交往中騰挪自如。
6.不畏挫折
要維護和擴大“關係網”,不可心急。聯絡真正的“人尖兒”,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並不斷地總結經驗。如果是盲目地向前衝,隻會使人離你越來越遠。你的積極進取在別人眼裏可能是“不擇手段”、“沒頭沒腦”的。最糟的情形,還可能是使你想親近的人紛紛躲避。要建立真正的關係,並不能像“攻城略地”一般,可持續發展的“關係”,應該是長久而穩固的。正如一位企業辦人士所說的:“我從不相信在三分鍾內就能有稱兄道弟的朋友。如果要起用一個人來做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找一個信得過的人。”
對一個新的交際空間,自然會伴隨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這是對你的考驗,你是畏縮不前、一蹶不振,還是毫不動搖、繼續再來呢?既然挫折自然而然,你對待挫折也就該見怪不怪了。關鍵是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化作動力。一位老師,在教研上頗有成就。本來許多人都想結交他,但他與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獨來獨往,顯得特別孤立、窘迫。據說在他的小交際圈中,他卻能說會道,左右逢源。為什麼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呢?當然是他不善於與圈外人交往。其實,他也很想與圈外人交往,也曾努力過,但自從碰了幾次壁後,便封閉了自己,以致弄到現在這副模樣。另外一位張老師本來也是一個一到交際圈外就張皇失措的人。但他麵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從不氣餒,以培養在交際圈外的交際能力。時隔數年,在一家教育報舉辦的論文評比頒獎會上,張老師與與會的領導、師長以及編輯、專家、社會各界人士談笑風生,應付自如,讓人不禁感歎其既能做學問,又善交際。張老師能有今天的情形,該是在多少摔打中才鍛煉出來的!
建立良師俱樂部
一個人要想發展、成長,不隻是要接近一位朋友,而是應該組成個人的“良師俱樂部”。他們可以幫助你了解業界最新的動態,甚至可以分享有關職位的機密消息。有了每一層階梯的扶手,讓你不至於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一個良師就能讓你的一生改變,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意識地尋找良師。如果你能瞄準目標、精確出手,有計劃成立個人的“良師俱樂部”,吸收良師的知識、人脈、視野,必然可以在殘酷的競爭職場中脫穎而出。選擇公司內最成功、最有能力的人當良師,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會比同齡的人寬闊許多。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如果隻會埋頭苦幹,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那麼,你的發展也十分有限,不會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
32歲的富蘭德林谘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自從1996年步入職場後,就開始建立他的良師俱樂部。由於25歲就隻身到中國內地創業,劉芳榮更懂得友情的珍貴。他說:“我隨時都有10~20個的長者組成我的良師俱樂部,在不同的階段會有所增減。”
他的第一個良師,就是如今知名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剛進旺旺食品時,劉芳榮隻是蔡衍明的特別助理,他並沒有因為蔡衍明是老板而保持距離,反而主動接近他心目中的良師。從早餐開始,會客、談判、視察,甚至晚上的應酬,他都在旁邊不停地記錄、學習。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從生活細節到談話技巧,劉芳榮都一一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兩年內,他跟著蔡衍明見到幾百位內地政商名流。劉芳榮後來自己創業時,這些人都成為他的重要人脈和信息來源。劉芳榮的“良師俱樂部”除了上司,也包括公司以外的專業人士。一位內地外經貿部退休的司長,就是劉芳榮非常重要的良師。這個長者不僅教會劉芳榮解讀內地法律條文背後的含意,甚至還將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劉芳榮。不同的良師,讓劉芳榮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蔡衍明教會他的是生意場上談判的技巧,但是跟著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他學到的是不同的人際互動技巧,甚至包括服裝禮儀。甚至有一次,焦仁和實在無法忍受劉芳榮總是穿黑西裝配白襪子,便直言不諱地出言糾正他穿著的品位:“穿西裝時,應該配同色係的襪子!”劉芳榮學到了一種更精致、更優雅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