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機圓辦事,看形勢把握好做事火候(1 / 3)

辦事要從大局出發

顧全大局,舍卒保車在辦事上是一種深遠的謀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許多仁人誌士甘願在名譽上受到玷汙,而成就更大的事業。諺語說:“立名難而壞名易。”好名聲的建立是很難的,而破壞名聲隻在一時一事之中。所以名節上的損失絕非易事,勇於犧牲名節,必定是為了更大的目的。這就是在顧全大局,對於這個大局來說,名節就是卒,為了保全大局這個車,舍卒是不可避免的。

為人處世如此,辦事亦如此。要做到顧全大局,就必須臨危不亂,關鍵時刻不能患得患失於小利小益,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能夠舍卒保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在相對小的利益麵前裝糊塗、不動心,是每一位渴望大成功的人所必備的素質。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逼取於民以至無度。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對他的僚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到了不少財富,但這種取是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家不固,終是“嫁衣”。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鬥,大開自己的倉儲接待饑民,用大鬥借出穀米,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穀米,“予民於惠”。於是齊國人民不肯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於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鬥出小鬥進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到。果然,齊國的國君寶座最後為田氏家族所得。

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正是對這種得失觀的一語道破。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很多時候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以養士出名。由於他待士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意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馮諼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窮困,尤其是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嘖嘖有怨言。於是,馮諼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了,從今往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毀。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一個個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之位不保,隻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

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在別人困難時幫助別人一下,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辦事要因勢利導

孫子說:“兵形像水。”孫子認為,最理想的作戰方式應該像水一樣,水中隱藏著巨大的力量,卻沒有固定的形狀,視容器的不同而改變形狀。所以孫子以水喻兵,主張作戰時要學習水的精神,因勢利導。他說:“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打仗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態勢。須視敵人的態勢自在地變幻戰略,方能掌握勝利之機。”

將孫子這一理論導入辦事中,就是要把握大的原理、原則,不可僵硬死板、墨守成規。

在林肯當律師時,有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兒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為謀財害命,已被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師的身份,到法院查閱了全部案卷。他了解到,全案的關鍵在於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福爾遜,因為他發誓說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擊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對此,林肯要求複審。

在這場精彩的複審中,有以下一段對話。

林肯問證人:“你發誓說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