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機圓辦事,看形勢把握好做事火候(2 / 3)

福爾遜:“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後,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米。能認清嗎?”

福爾遜:“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看清他的嗎?”

福爾遜:“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照亮了他的臉。”

林肯:“你能肯定時間是在11時嗎?”

福爾遜:“充分肯定,因為我回屋看了鍾,那時是11時15分。”

林肯問到這裏,就轉過身來發表了一席驚人的談話:“我不得不告訴大家,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時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臉。請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時月亮已經下山,哪裏還有月光?退一步說,也許他對時間記得不夠精細,時間稍有提前。但那時,月光是從西往東照,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的臉麵對草堆,臉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聽了林肯合情合理的陳述,聽眾先是一陣沉默,緊接著掌聲、歡呼聲一齊迸發出來。福爾遜頓時傻了眼。

問清當時的情形,講明道理以引導之,是論辯的常法,也是辦事的方略。林肯步步為營,一點一點地營造有利於自己求證的局麵,最終得出了福爾遜在做偽證的事實。因此說運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有時可以使複雜問題簡單化,為人們之間的溝通提供方便。

辦事要掌握火候

辦事就像廚師燒菜,隻有掌握火候,菜才不會燒焦。

劉邦初定天下,封蕭何為宰相,一時之間,有不少人都登門向他道賀,唯有一個叫召平的人提醒蕭何:“你的災禍可能會從此發生。現在皇上離開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為宰相,掌管護衛兵,一方麵是為了討好你;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警戒你。如果你現在辭退增封,獻出自己的財產做軍費,皇上一定會很高興,也會減少心中的疑慮。”蕭何仔細一想,認為有理。於是,他照著召平的建議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軍中隨劉邦作戰,又把自家的資財捐輸前方做軍費,高祖果然高興。黥布叛變的時候,高祖帶兵親自去討伐。留在後方的蕭何則全力撫慰百姓,鞏固民心。有人見他這樣投入,勤勤懇懇,非常擔心,就勸他說:“相國小心一家人遭殺身之禍啊!自從你入關十多年來,收攬民心,人們打心眼裏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眾望所歸,所以常常派人打聽你的動向,唯恐你忘恩負義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從今天開始就要破壞形象,把聲望壓下來,才能讓陛下安心。”蕭何細一思量,認為他說得有理,便昧著良心,沒收百姓土地,擾民、亂民,使百姓怨聲載道,蕭何的威信當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蕭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貪圖小利,使劉邦看他胸無大誌而放心。

為了保全自己而違心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蕭何稱得上是掌握火候的辦事高手。

王翦被秦始皇封為大將,統帥兵馬60萬,繼李信、蒙恬之後,再次兵討楚國。秦始皇親自送他到灞上,王翦臨行前請求賜給他極多的良田屋宅,秦始皇說:“將軍已出兵,何必憂愁貧窮呢?”王翦說:“當大王的部將,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現在信任我的時候,臣要及時求賜園地以作為子孫的產業。”秦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到了關口後,又5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給良田。有人說:“將軍的請求,太過分了吧!”王翦說:“這話不對。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武裝士兵,全數交付我,我不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以穩固自家,反要讓秦王懷疑我嗎?”

王翦不愧為智勇雙全的大將,內外都八麵玲瓏,對辦事的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

辦事要權衡利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聰明人辦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時,也不忽視與之相伴的害處。他們往往能兼顧利害得失。在這點上,我們不妨吸取古人的經驗和教訓。

漢魏時,朝廷對羌中鮮卑人歸降的多安置在塞內各州郡。後來鮮卑人勢力日益膨脹,經常在關內尋釁鬧事,挑起民族矛盾。殺害地方官員,侵擾附近村落,漸漸成為禍害。晉代時,侍禦史郭欽給出了正確辦理這件事的方案,他請求朝廷乘平吳的餘威,把鮮卑人分散到內地或邊疆,加強交通要塞,真誠地對待少數民族。朝廷對這個處理方案沒有采納,後來終究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麵。

通常隻有乘開國的勢頭才可揚威邊疆,錯過機會去辦就很難有所作為。宋初不能立威於契,終使金、元外族之禍持續不斷;明太祖朱元璋向北驅逐金、元,威風行於沙漠戈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多次征服胡人,並重修萬裏長城以禦之,這樣辦事可謂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