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心境入世行
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即眾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裏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隻有一顆愚人的心;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嚴厲苛刻,唯獨我淳厚寬宏;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不以聰明才智高人一等,以平凡庸陋、毫無出奇的姿態示人,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對於個人利益不斤斤計較。
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但是老子更進一步地說,隨緣而遇還要“頑似鄙”,堅持個性,又不受任何限製。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和尚因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個月,又耐不住青燈古佛的孤寂再度離去。如此三番,寺中禪師對他說:“你幹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裏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於是這個還俗的和尚就討了一個媳婦,支起一個茶亭。許多人都如同這個心緒矛盾之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不決,幹脆就在兩者的中間做個半路之人吧。
怎樣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有一個小徒弟,天資聰穎,但卻總是怨天尤人。這天,徒弟又開始抱怨,智者對他說:“去取一些鹽來。”徒弟不知師父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廚房取了一罐鹽。師父讓徒弟把鹽倒進一碗水裏,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願地喝了一口,苦澀難耐,師父問:“味道如何?”徒弟皺了皺眉頭,說:“又苦又澀。”師父笑了笑,讓徒弟又拿了一罐鹽和自己一起前往湖邊。師父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裏,然後對徒弟說:“掬一捧湖水喝吧。”徒弟喝了口湖水,師父問:“味道如何?”徒弟說:“清爽無比。”師傅又問:“嚐到苦澀之味了嗎?”徒弟搖搖頭。師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如同這罐鹽,放入一碗水中,你嚐到的是苦澀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嚐到的卻是滿口甘爽。讓自己的心變成一湖水,自然嚐不到人生的苦澀。”
做人做事,都應如此,莫讓心境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
身做人世事,心在塵緣外。唐朝李泌便為世人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處世佳話,他睿智的處世態度充分顯現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學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嶽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卻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自從肅宗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雖然沒有擔任要職,卻“權逾宰相”,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複京師後,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叛亂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代宗剛一即位,又強行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當時的權相元載將其視做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後來,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袞的排斥,再次離京。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於其恰當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後,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又如儒家中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的鬥爭之中。心係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利,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的處世要訣。
腳踏實地,拒絕浮躁
方正,是根本,是原則,是約束力,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情況如何特殊,都需要人們去遵守。在今天這個充滿著浮躁和功利的社會,很多人每天都在想辦法尋求成功的捷徑,盡可能地鑽空子、占便宜,而不願意踏踏實實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卻不知這樣會白白地丟掉了成功的機會,也喪失了更多的進一步自我發展的可能。
李嘉誠說,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用他時就會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麵再牢固也還是會倒塌的。
小鷹對老鷹說:“媽媽,總有一天,我要做一件舉世稱讚的事。”
“什麼事?”
“飛遍全球,發現前人未發現的東西。”
“這太好了!不過你必須學習和掌握各種飛行技術,以免疲勞時無法繼續飛行。”
於是,小鷹苦練飛行技術,專心致誌,其餘的事一概不聞不問。
幾天後,老鷹對小鷹說:“咱們一起覓食吧。”小鷹不耐煩地說:“媽媽,您去吧,我沒有工夫幹這種沒有價值的事!”老鷹吃驚地說:“這是什麼話?”“是您讓我集中精力進行訓練,為什麼又用這些毫無意義的小事分我的心呢?”老鷹循循善誘地說:“孩子,你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但對於長途飛行來說卻是一件大事。你不會尋找食物,飛起的第一天就要挨餓,第二天就無力升空,第三天就會餓死。”
小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任何大事都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去打基礎。如果沒有穩固的地基,又怎能蓋起堅實的大廈呢?
腳踏實地是我們每一個人必備的素質,也是實現夢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關鍵因素,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等都是腳踏實地工作的最大敵人。許多人今天剛步入職場,就夢想明天當上總經理;剛創業,就期待自己能像比爾·蓋茨一樣成為世界巨富。要他們從基層做起,他們會覺得很丟麵子,甚至認為這簡直是大材小用。盡管他們有遠大的理想,但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缺乏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最終難以成功。
因此,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打消投機取巧的念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礎的工作中,不斷設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積累雄厚的實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個太陽”,“大事”都是由許多微不足道的“小事”組成的。
我們都是平凡之人,隻要我們抱著一顆平常心,踏實肯幹,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們獲得成功的機會,肯定不比那些稟賦優異的人少到哪裏去。
有一位老教授這樣說過:
“在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許多在校時資質平平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沒有特殊的天分,有的隻是安分守己的誠實性格。這些孩子走上社會參加工作,不愛出風頭,默默地奉獻。他們平凡無奇,畢業分手後,老師、同學都不太記得他們的名字和長相。但畢業幾年、十幾年後,他們卻帶著成功回來看老師,而那些原本看起來會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卻一事無成。這是怎麼回事?”
“我常與同事一起琢磨,認為成功與在校成績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但與踏實的性格密切相關。平凡的人比較務實,比較能自律,所以有許多機會落在這種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補拙的特質,成功之門必定會向他敞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