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方是原則,圓是機變(1 / 3)

當取則取,當舍則舍

在大千世界中,有許多我們願意,而且應該做的事。同時,在有些時候、某些情況下,許多事情是我們所必須做的。哪怕是一生隻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斷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都必須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這些事大到國難當頭為國捐軀,小到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

與此相反,在這個世界中,有許多我們不必,而且不該做的事。同時,在有些時候、有些情況下,有些事情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幹。比如,出賣國家或朋友。

自然,在大千世界中,也有許多我們可求也該求的東西,也有許多我們不可求也不該求的東西。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這裏做出選擇。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來越重。這天,朱自清正在家裏躺著,吳晗來到他家,遞給他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的宣言書。朱自清看了,不說話,隻是顫顫地提起筆,在宣言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兩個月,朱自清便因病逝世了。

朱自清的胃病,對食品是必須嚴格選擇的,在當時麵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簽字,別人也能理解,但他還是簽了,雖然他的死並不一定僅僅因為這些。我們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國麵粉的侮辱性,卻忍受了病痛的劇烈折磨,這種選擇顯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亞聖孟子曾說過,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幹我所不幹的事。求我所必求,為我所必為;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東西,既包括我們不該要的東西,也包括我們不必要的東西。不該要的東西不要,比如,來路不明的不義之財;不必要的東西也不要,比如,脫離實際的浮名虛榮。不該要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要了,人就變成了外物的奴隸,本來受人驅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轉而控製了我們自己。更有甚者,貪小利而忘大義,派生出不滿的欲壑,長成吞象的蛇心,最終會一個跟頭栽進萬劫不複的深淵。

相同的道理,不幹我所不幹的事。幹不可以幹的事,往往會損害別人,會被千夫所指,會受製裁。即使不受製裁,稍有良知,也會日不安夜不寧,問心有愧;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擔驚受怕,飲食難甘,夜不成寐。幹不願幹的事,就必須勉強自己,甚至要強迫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也無法盡心竭力,雖是舉手之勞,也會覺得苦不堪言。事情幹不好不說,嚴重的還會因此扭曲了自己、改變了自己,最終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靈的自由。

話又說回來,不要自己不要的東西,不幹自己不幹的事,說著容易,真正做起來其實很難。比如,現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禮來,要還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地傷神費心。這裏,不但有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時還有人情麵子、人際關係的考慮。說到底,我們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難以超凡入聖。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則。

做人的原則應該是多方麵的。比如,說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

做人不能沒有原則。沒有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麼,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事事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等準則的約束,不可能遊離於社會之外。

做人要有原則,但這些原則也是與時俱進的。社會在不斷發展,觀念在不斷更新,需求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準則會有所不同,這個時期這樣做可能是對的,而同樣的做法放在另一個時期就是錯的,甚至是違法的。那麼,做人的原則也要隨著變化著的社會而不斷調整。

做人要有原則,但還應當考慮到原則與發展的關係。有時候,做人的條條框框太多,並且養成了固有的行為習慣,則可能會束縛人的思維,讓人失去開拓創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難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環境。因此,人們在遵守做人的原則的同時,還要隨時做出適當調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則時刻能夠適合現時代的要求,不要讓原則束縛和禁錮自己的思想。

這裏的關鍵,隻怕還在於我們自身。一句話,當取則取,當舍則舍。隻要來得正,黃金美玉不嫌重;來路不正,一瓢一飲也不輕。

做人要真誠,做事要精明

地基愈厚,愈能負重;河床愈厚,愈能納深;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嶽,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義情誼。因此,做人要厚道,要真誠。做人沒有一點真誠,就成了一個老滑頭,無論做什麼事都讓人感到虛假。

小李單位有個同事,模樣忠厚老實,長得特別有“欺騙性”,不管誰看到他,都覺得這個小夥子很實在,一臉善相。所以,他剛進政府做文職工作的時候,跟同事相處得很好,聊得也投機。

大家一高興,幾個同事湊了點錢,就給他舉行了一次歡迎宴。在酒宴上,年輕人豪爽地連幹數杯,在感謝眾人美意的同時,許下承諾:“第一個月的薪水發下來之後,我一定請諸位去省城最好的飯店大吃一頓。”眾人也都豎起大拇指,說他前途一定光明。

兩個月很快過去,薪水都發了兩次,同事們數次對他進行暗示,這位年輕人充耳不聞,當初答應的還請一事,早就拋到腦後了。在他看來,原來的承諾不過是隨口應酬的客套話而已,不足掛齒。但是在別人眼中,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初來乍到就一點不真誠,竟敢玩虛的、說話不算數!同事們黑了臉,認定這小子是個大滑頭,就開始整他,總是把最累最煩心的工作給他做。

做人不真誠,總是華而不實,朋友就會疏遠你。時間久了你會被貼上“騙子”的標簽。事實就是這樣,真誠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項品質。但是,如果一個人固執呆板,處世不懂得變通,同樣會到處撞牆。如果不懂靈活變通,也會像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會處處碰壁。開車需要拐彎,為人處世同樣需要轉動方向盤。

有位推銷員跟某老板約好了,坐了5個小時的車去向他推銷公司的產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書把他攔住了,說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沒辦法見麵。這名推銷員眼珠一轉,抬起一腳就把門踹開了,老板果然就坐在裏麵,見他踹門,站起來吼道:“你怎麼這樣?”推銷員也生氣地瞪著眼,說:“我坐了5個小時的車來跟你談生意,幫你掙錢,你卻這麼拒絕我,難道平時你就用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客戶嗎?”老板哈哈大笑,立刻變得友好起來,說:“不錯,跟我對脾氣。”兩個人坐下促膝長談,很快就談妥了合同。

全世界沒有一本銷售教材會讓人伸腳把客戶的門踹開,他不但這麼做了,還成功地搞定了一宗大生意。因為他知道,銷售的雖然是商品,但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在來之前,仔細查看了這位老板的資料,發現他是一個江湖氣很足的人,講義氣,不按規矩出牌。所以,當秘書拒絕他入內時,他馬上就明白,這可能是老板有意試探他。於是他調整策略,破門而入,果然大對老板胃口。

如果一個人不懂變通,那就是一個呆子。我們都知道刻舟求劍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不懂變通的活例子。船已經走了,那個所刻下的印記自然也變化了,靠這樣的一味的定勢思想又怎麼能夠找到自己的寶劍?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不懂變通就會變得迂腐不堪,如同沒有生命的雕像和傀儡,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會不得要領,做出讓人哭笑不得的傻事來!

雖然處世需要變通,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丟掉自己的原則,否則就成了隨風而動的牆頭草。或許剛開始給人一種聰明伶俐的好印象,但決不會長久。太滑頭了讓人討厭,太死板了也沒人喜歡。針對不同的人與事,善用變通之法。比如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富有幽默感、擅長調動氣氛的人,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嚴肅得像一個領導,字字講究、枯燥無味,大家都會對你敬而遠之。

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嶽,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義情誼。厚道就是要心地單純,化複雜人生為簡單處世;厚道就是要心胸寬廣,化恩怨幹戈為真情玉帛。厚道就是要心存善良,寧可人負我,絕不我負人;厚道就是要心向美好,為人少栽刺,處世多栽花。厚道乃做人之本,精明乃成事之道。

計劃趕不上變化

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生活也是一樣。所以,讓這些計劃變得更加靈活些吧,然後一些美妙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你會覺得輕鬆了許多。

1919年,希爾頓來到了當時因發現石油而興盛的得克薩斯州,那裏雲集著大批來發石油財的冒險家。仿佛得州似乎遍地都是黃金。這時,希爾頓迫不及待地想以買進賣出銀行而致富,他連續跑了兩個城鎮,問了十幾家銀行,回答都是不賣。他碰了一鼻子灰,卻並未因此氣餒,他又來到第三個城鎮——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