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方圓合一,攻必克戰必勝(2 / 3)

一個人如果有了腳踏實地的習慣,具有不斷學習的主動性,並積極為一技之長下工夫,那麼,成功就會變得容易起來。一個肯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人,總有一顆熱忱的心,他們甘於做小事,肯幹肯學,多方向人求教,他們出頭較晚,卻在不同職位上增長了見識,學到了許多知識。

腳踏實地的人,能夠控製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設定高不可攀、不切實際的目標,也不會懷著僥幸心理去瞎碰,而是認認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地用好每一分鍾,甘於從基礎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夢想。

我們每個人都要記住:隻有埋頭苦幹的人,才能顯出真正的聰明,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無為而為,最妙的方圓合一

做人處世,效法方圓之道,盡量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不辭勞苦,不計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長養萬物的精神,隻有施出,而沒有絲毫占為己有的傾向,更沒有要求回報。人們如能效法方圓合一的做人處世之道,才是最高的道德風範。而計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與方圓的精神相違背。所謂“處無為之事”說的就是“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做應當做的事。做過了,如雁過長空,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心,正如泰戈爾詩中所寫,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經飛過。

三國時曹魏陣營有兩個著名謀士,一個是楊修,另一個是荀攸。楊修自恃才高,處處點出曹操的心機,經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雖嬉笑,心甚惡之”,終於借一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而荀攸則完全是另一種結果。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他在朝20餘年,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旋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

荀攸正是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等方麵。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

荀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使得在與曹操相處20年中,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未得罪過曹操。也從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讚譽他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無為而作、明哲保身的結果。

荀攸深諳老子“無為”之道,無為而為,反而能夠有所作為。這正如許多世間之法則,均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例如,以柔克剛,“木”雖鈍,但削成“矛”狀,或許比真正的矛還要鋒利。連聖人們也都認同這樣的道理。

有時,不必偏執於方正,過於追求“有為”和“大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人,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布衣隱士,似乎本身都無所作為,但卻成就了大作為,就是因為他們熟諳了方圓之法,洞悉老莊“無用之才有大用”的處世之道。以圓融虛無的胸懷包容一切功用,一切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不要為無關痛癢的小事抓狂

兩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裏克利曾經給人類說過一句名言:“請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於一些小事了!”這句話,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鑒。

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小事:擠公共汽車時,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腳;買菜時,有人無意間弄髒了你的裙子;走在路上,可能不巧從道旁樓上落下一個紙團,正打在你頭上……受了委屈,忍一忍就過去了,可是,如果我們揪住這些小事不放,口出汙言穢語,大發雷霆之怒,就一定會憑空給自己惹出很多不必要的事端。

20世紀80年代末,在遼寧某地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年輕女子在看電影時,被後麵的男觀眾無意間碰了一下腳,盡管男觀眾當麵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饒。她硬說對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來丈夫將那個人用刀砍傷解氣。結果,因觸犯刑律,夫妻倆雙雙鋃鐺入獄。

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常常會成為損害人際關係的一大誘因。這種悲劇不僅在平常人中屢見不鮮,就是在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人中也時有發生。俗話說“禍從口出”,人們常常會犯把話說滿的錯誤。話說得太滿,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一是聽者不服,故意找碴兒使絆兒;二是自己沒有回旋的餘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無論哪種,都不是好結果。在這方麵還要學學紀曉嵐。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在任左都禦史時,員外郎海升的妻子吳雅氏死於非命,海升的內弟貴寧,狀告海升將他姐姐毆打致死,海升卻說吳雅氏是自縊而亡。案子越鬧越大,乾隆皇帝就派左都禦史紀曉嵐來審理此案。

紀曉嵐接過這樁案子,也感到很頭痛。因為牽扯到阿桂和和珅。他倆都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並且兩人有矛盾,長期明爭暗鬥。海升是阿桂的親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紀曉嵐敢推翻嗎?

而貴寧之所以告不贏不肯罷休實際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是想借機除掉位居他上頭的軍機首席大臣阿桂。

打開棺材,紀曉嵐等人一同驗看。看來看去,紀曉嵐看死屍並無縊死的痕跡,心中明白,口中不說,他要先聽聽大家的意見。

眾大臣看過後,都說脖子上有傷痕,顯然是縊死的。紀曉嵐有了主意,於是說道:“我是短視眼,有無傷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無,既然諸公看得清楚,那就這麼定吧。”於是,紀曉嵐與差來驗屍的官員,一同簽名具奏:“共同檢驗傷痕,實係縊死。”這下更把貴寧激怒了。他這次連步軍統領衙門、刑部、都察院一塊兒告,說因為海升是阿桂的親戚,這些官員有意回護,徇私舞弊,斷案不公。

乾隆看貴寧不服,也對案情產生了懷疑,又派人複驗。這回問題出來了:吳雅氏屍身並無縊痕。乾隆心想這事與阿桂關係很大,便派阿桂、和珅會同刑部堂官及原驗、複驗堂官,一同檢驗。這回終於真相大白:吳雅氏被毆而死。

於是審訊海升,海升見再也隱瞞不住,隻好供出實情:他將吳雅氏毆踢致死,然後製造自縊的偽像。

乾隆一怒之下發出詔諭:“此案原驗、複驗之堂官,竟因海升係阿桂姻親,膽敢有意回護,此番而不嚴加懲戒,又將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職留任,罰俸五年;葉成額、李閡、慶興等人革職,發配伊犁效力贖罪,皇上在諭旨中一一判明。唯獨對紀曉嵐,諭旨中這樣寫道:“朕派出之紀昀,本係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況且他於刑名等件素非諸悉,且目係短視,於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即以刑部堂官隨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議嚴加論處。”隻給了他革職留任的處分,不久又官複原職。

紀曉嵐在這個案件中之所以得到乾隆的原諒,主要是他在驗屍中以“我是短視眼”、“看不太清”為由,給自己留了退路。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以為認真的態度就無法放過任何一件小事,可是認真不代表要較真,不代表我們凡事都要問個究竟,凡事都說個明了。無法做明確決定時,注意使用“模糊語言”,這樣才能為自己贏得主動。對於某些難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問題,不妨含糊其辭,以給自己留有餘地。總之,對於一些不太能做決定的事情就不要隨意做決定。低下頭含糊過去,有時候退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