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張勳複辟失敗,黎元洪下台,馮國璋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政府總理。
馮、段二人貌合神離,雙方誰也不買誰的賬,段祺瑞把持著政府,掌握實權,據此就想把馮國璋當做他操控的機器。可是馮國璋不聽他的,處處拆段祺瑞的台。
段祺瑞對南方用兵,想統一天下,派皖係軍人傅良佐入主湘中,而馮國璋則指示直係軍隊不戰而退,使皖係軍隊失利。
馮國璋與段祺瑞之間的關係日趨惡化,梁士怡請徐世昌出麵調解,徐世昌說:“往昔府院明爭,我能解;今乃暗鬥,我沒辦法,做不到。”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南北雙方再戰,北洋軍直係的後起之秀吳佩孚一路取勝,一直打到衡陽。但不久,吳佩孚就通電主和,公開攻擊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實亡國之政策”。
為了倒馮,段祺瑞表示要與馮國璋同時下野,這樣給馮國璋一個麵子。正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徐世昌卻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
有人說這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有人說徐世昌的總統是撿來的。但不管怎麼說,他終歸是總統。
徐世昌做官時間長,對上層的鉤心鬥角了解最深。所以他做官盡量避免卷入政治鬥爭的旋渦,對官員們能保則保,能幫則幫,是個“大好人”。
後來,徐世昌見上層鬥爭太激烈,難以應付,就請調東北三省總督,遠離了北洋政府激烈鬥爭的漩渦。
做人也一樣,盡管很多時候我們想要保持自己的個性,不想被環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勢已經擺在那裏了,如果你還不懂得應變,失敗就會在不遠處等著你了。與其這樣被動變化,倒不如在看清事情發展的方向的時候,主動改變自己,讓自己因時而動,因事而動,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用靈活手段達到目的
李宗吾說過這樣一件事:“我父親怕工人起晚了,耽擱工作,而每晨呼之起,又覺得討厭,他就把堂屋門做得很堅實,見窗上現白色,再開啟房門一看,天果然亮了,即把堂屋門砰的一聲打開,工人即驚醒。”
方圓處世學告訴我們,人們在處理事情時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運用靈活的手段,善於變通、迂回應變,能夠排除自己舉措觸及各種人際關係後所產生的負效,因此也往往能夠更快、更直接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明朝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正直不阿,深得百姓愛戴,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不通世事。海瑞曾在淳安縣做知縣,當時,朝中大奸臣嚴嵩大權在握,橫行天下。嚴嵩的幹兒子鄢懋卿是嚴嵩最忠實的走狗和最凶惡的爪牙。鄢懋卿經常借巡察之機大肆鋪張,明目張膽地敲詐勒索當地官員,單在揚州一地前後就搜刮到幾百萬兩銀子。不過,盡管驕奢淫逸,但他還是會經常做一些勤儉樸素的表麵文章,為自己裝裝門麵。
一次,在經過包括淳安縣在內的嚴州府地界時,鄢懋卿照例表麵上明文告示各縣,宣稱自己生性簡樸,令各地官員都要儉樸節約,不要過分奢華。海瑞當然知道鄢懋卿卑鄙無恥、貪得無厭,也知道他那些用來欺世盜名的花言巧語隻不過是表麵功夫。不過,他決不會像其他官吏一樣對他畢恭畢敬,大肆迎接。可是,畢竟鄢懋卿是嚴嵩的幹兒子,硬碰硬自然不行。於是,海瑞派人到各地探聽鄢懋卿到各地搜刮的錢財,以及各地為了迎接他所花費的財物。然後將各項費用詳細列出,報告給鄢懋卿,並說:“大人每到一地,各地官員無不借機大肆鋪張以逢迎大人,這顯然不符合大人向來簡樸節儉、不喜逢迎的作風。現在大人就要駕臨我縣,我們深感為難,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說的節儉辦事,恐獲簡慢之罪;如像各地官員一樣大肆招待,又隻怕違背了大人體恤百姓的本意。請大人示下,我們該如何是好?”
鄢懋卿見了海瑞的報告,知道他這是有意和自己過不去,心裏恨得咬牙切齒,但他知道海瑞清正廉明,弄不好自己難以下台,隻好在海瑞的報告上憤憤批複說:“當然照正式通知辦事。”後來,鄢懋卿怕自討沒趣,幹脆繞道而行,沒有進入嚴州地界。
又有一次,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公子路過淳安。由於負責招待的驛吏招待得不好,胡公子大發雷霆,把驛吏倒吊了起來。海瑞接到報告,說:“過去胡總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過的地方不要供應太鋪張。現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於是他將胡公子扣押,從他的行囊之中搜出了數千兩銀子,都沒收入官庫。接著,海瑞再派人報告胡總督,說有人冒充他的兒子,請示應該如何發落。結果弄得胡宗憲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海瑞是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生性耿直,他給人們的印象是迂腐、頭腦簡單。不過,他對付鄢懋卿和胡公子的辦法,倒也算是領悟了方圓之術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弘揚正義的作用。
取巧不投機,圓融走捷徑
懂得圓融的人是思路異常靈活的一群人,他們能夠以敏銳的思維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獲得最佳結果。所以,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懂得圓融的人通常會比因循守舊的人更能找到做事的捷徑,以較少的代價獲得更大的成功。
彼得來這家快餐店工作的時間不長,卻很快拿到了最高的薪金。對於這種“不公平”的分配,其他人提出了異議。麵對周圍人的牢騷與不解,老板讓他們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務工作的。
在冷飲櫃台前,顧客走過來要一杯麥乳混合飲料。彼得微笑著對顧客說:“先生,您願意在飲料中加入1個還是2個雞蛋呢?”顧客說:“哦,1個就夠了。”
這樣快餐店就多賣出1個雞蛋,在麥乳飲料中加1個雞蛋通常是要額外收錢的。而其他人一般會問:“您願意在飲料中加雞蛋嗎?”顧客一般會回答“不用,謝謝。”
看完彼得的服務過程,其他人恍然大悟。
彼得是一個懂得圓融的人,他的成功在於其做事講究方法和策略,讓顧客無論怎樣選擇,他都至少會賣出一個雞蛋。所以,他在銷售上的成績,自然要比別人好很多。
圓融的人,往往能夠突破思維定式,及時地轉換腦筋,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他們的圓融,並不是建立在沒有道德約束的前提之下的,他們尋找到的捷徑,勢必是正當的,而非投機取巧,損害他人的利益。
一個年輕的經理帶了些未完成的工作回家處理,為第二天的一個重要會議做準備。他5歲的兒子每隔幾分鍾就跑過去打斷一下他的思路。
幾次之後,他看見了一張有世界地圖的晚報,於是他把地圖拿過來撕成幾片,讓他的兒子把地圖重拚起來。他以為這樣能使那小家夥忙上一陣子,借此他能完成工作。沒想到3分鍾後,兒子又跑過來興奮地告訴他已經拚好了,這個經理十分吃驚,問兒子怎麼能拚得這麼快。小家夥說:“圖的背麵有一個人,我隻要把它翻過來,人拚好了,地圖就拚好了。”
按照經理的想法,拚一個地圖是要費很長時間的,可是兒子因為懂得變通,換了一個角度,也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裏完成任務了。他的做法就是做事的一種圓融。
圓融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善於用圓融變通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是一個人決勝的根本。
一個咖啡店老板利用人的視覺對顏色產生的誤差,減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潤。
他給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濃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顏色分別為咖啡色、紅色、青色和黃色。結果朋友們對完全相同的咖啡的評價不同,他們認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黃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濃,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紅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濃”,而且認為紅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濃”的占90%。於是老板依據此結果,將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為紅色,既大大減少了咖啡用量,又給顧客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結果顧客越來越多,生意隨之愈加紅火。
取巧不是投機倒把,而是用最少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這就是變通的妙處所在。
比別人更快、更吸引眼球、更投其所好……這些看起來不“老實”,不循常規的“小聰明”,其中卻隱藏著變通的大智慧。善於在問題麵前走捷徑的人,一定能比隻知拉車、不懂看路的人獲取更大的成功。
人生修行課
做人要有原則,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當取則取,當舍則舍。隻要來得正,黃金美玉不嫌重;來路不正,一瓢一飲也不輕。
真誠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項品質。但是,如果一個人固執呆板,處世不懂得變通,同樣會到處撞牆。開車需要拐彎,為人處世同樣需要轉動方向盤。
處理事情需要一定的靈活性,手法也要高明。運用靈活的手段,善於變通、迂回應變,能夠排除自己觸及各種人際關係後所產生的負效,因此也往往能夠更快、更直接地達到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