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方為剛強,圓為柔弱(1 / 3)

人生不可無剛

“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這裏的剛就是指原則。魯迅曾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是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把握不住自己,在心中不知不覺喪失了剛,因此也就喪失了原則。比如,要保持一定的個性,要懂得適可而止,要講誠實,守信用,等等。一個人若無原則,就會成為“軟骨病者”。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做人原則都是不可丟失的。

明朝有位尚書名叫楊熹,是江蘇吳縣人,他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遊玩時,竟然順手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後,他非常自責,他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於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偷吃人家園子裏種的李子啊!”為了此事,楊熹幾天不吃飯以懲罰自己。

人生在世,必須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標準。在這種標準的要求下,有所為有所不為,即符合標準的,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堅守到底;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即使有再大的誘惑、再多人的鼓舞,也決不隨波逐流。

如果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則將一事無成。比如,一個人計劃花3年的業餘時間寫一本書,但他是個沒有原則的人。朋友叫喝閑酒,為了麵子,去了;同學叫搓麻將,盛情難卻,去了;同事邀請打牌,為了關係,又去了。如此三來兩往,弟兄們感情是維護住了,但計劃寫的書3年過去了才寫了個開頭,照這樣下去,恐怕再過20年他也無法完成他的計劃。

王師傅的身體一直不太好,醫生囑咐他一定要少喝酒,盡量不喝,他也給自己規定平時盡量不喝,如果實在推不掉就以三杯為原則,堅決不超過三杯。

可是,生活中應酬很多,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換盞,邊喝邊聊。幾杯酒下肚之後,在朋友的再三勸說之下,腦袋一熱,什麼三杯原則,五杯又能怎麼樣?於是,放開肚子喝了起來。結果喝得酩酊大醉,誤了其他的事不說,自己的老胃病又犯了,而且愈加嚴重了,後悔不迭。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超過了這個度,就是沒有原則。什麼事情沒有原則,隻會帶來不良後果,而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

但是,這又是一個講究合作的社會,每個人都不能獨自一個人生活。你要想獲得成功必定需要周圍人的支持、合作、幫助、理解,孤家寡人將一事無成。所以,你很多時候不得不去迎合別人,以獲取別人的喜歡和信任。但這並不是讓你處處為了迎合別人而去改變自己,抹殺自己的個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

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分工和能力的不同,必然要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既要有人運籌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人身體力行,動手去幹。但是,不管幹什麼,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立場,不能一點兒主見沒有。這裏的原則既包括辦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立場、原則,少了哪個都會給你帶來困難,並將影響你的生活。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而又什麼都不失去。你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這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目的,“有所不為”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有一個企業的老總是一位非常敬業的企業家。他事必躬親,公司裏的事,無論大小,他都要親自過問。他手下雖然有5個副總級的人,但他不放心,不放權,一個人忙得團團轉,結果身體累垮了,企業還是不斷出現問題。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與“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語雲:治國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何止是治國之道,它也是做人的一條重要原則。要想“有所為”就必須“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是為了更好地“有所為”。做到了這一點,一個人將終身受益無窮。

太剛則無彈性

方代表原則性和是非觀,是對人生方向的整體性引導。它遵循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做人的個性。

堅守方正沒有錯,但是如果過於剛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彈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古人常說:過剛易折。所以,我們在堅守方正的同時,也要保持做人的彈性,把握好“火候”,適可而止,否則受苦的隻能是自己。

唐德宗時,楊炎與盧杞一度同任宰相。盧杞是一個除了逢迎拍馬之外一無所長的陰險小人,而楊炎卻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子。

楊炎性格過於剛直,不屑與盧杞這種小人往來。為此,盧杞一直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算計楊炎。

有一年,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前去討伐。楊炎認為李希烈為人反複無常,堅決阻撓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楊炎說:“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剛直的楊炎並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裏,還是一再表示反對任用李希烈。這使本來就對他有點不滿的德宗更加生氣。

不巧的是,詔命下達之後,正好趕上連日陰雨,李希烈進軍遲緩,德宗又是個急性子,於是就找盧杞商量。盧杞便對德宗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為聽說楊炎反對他的緣故,陛下何必為了保全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暫時免去楊炎宰相的職位,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之後,再重新起用楊炎,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盧杞的這番話看似為朝廷考慮,而且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但德宗果然聽信了盧杞的話,免去了楊炎的宰相職務。

就這樣,一味剛直的楊炎丟掉了相位。

違背道義、逢迎權勢固然會毀壞名譽、喪失氣節,但一味剛正不阿,不懂得保護自己,掩藏自己,那麼,最終受苦的就隻有自己。所以,我們在想維護自己方正剛直的同時,也要學會一點圓滑,學會掩藏自己的鋒芒,讓別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話柄。

韓忠和張浚都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研發人員,今年年初,他們部門的主管離職,新主管本該從資曆出眾、業績過人的韓忠和張浚兩人中產生,沒想到,從總公司“空降”下來的副總,一意孤行,安排自己的手下秦輝坐上了這個位置。

這位新上任的研發部主管秦輝,此前對本部門一知半解,又缺少經驗,沒能和同事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工作上的種種失誤引得眾人怨聲載道,其中,以張浚的聲音最高。張浚一方麵為秦輝的領導不力生氣,另一方麵,也為自己和韓忠打抱不平,他一向就是直炮筒脾氣,一來二去,就和秦輝結下了怨憤。

時過不久,研發部門發生了一樁意外,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秦輝為了撇清關係,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張浚,將其辭退。

韓忠得知這個消息後,心裏也很不平。他知道自己也不容於秦輝,從此更加小心謹慎。

秦輝本對韓忠也忌憚頗深,辭退張浚後,恨不能把他也一並除去,免得礙手礙腳。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韓忠慎言慎行,讓他挑不出一點毛病來,隻能放過他。

韓忠懂得適時收起自己的鋒芒,才得以保身。可見圓融的重要。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圓融處世,那麼,才華橫溢就可能變成清高自傲,個性十足就可能化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當我們堅守自己的剛直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因為不懂得圓滑而得罪了別人,而此刻,那些對你心懷忌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個角落,等著找你麻煩。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不會舒服。所以,與其過於堅持自己,去得罪別人,不如適當地圓滑一點,表麵上跟誰都合得來,內心裏卻有自己的分寸。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群中隱藏自己,不至於要時刻提防別人的算計。

陰無陽不利,剛無柔不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由此可見,柔的力量是驚人的。將柔性運用於為人處世之中,往往能夠無往不利、出奇製勝。

東漢末年,奪取西川是劉備的既定方針和基本戰略目標。但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須先獲取西川地圖,以便詳細了解西川的複雜地形。正當劉備籌備之時,益州別駕張鬆來了。張鬆本來是奉劉璋之命攜帶金珠錦綺為進獻之物前往許都的,任務是聯結曹操,共同對付張魯。行前,張鬆還有一個打算,隨身暗藏畫好的西川地圖,到許都伺機而行。張鬆的行跡,諸葛亮早派人隨時打聽著。沒想到他到許昌之後,曹操表現出一副驕橫傲慢的樣子,對他的遊說反應十分冷淡,一氣之下,他挾地圖離開了許昌。可是他離開益州時在劉璋麵前誇過海口,這次倘若無功而返、空手而歸,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聽說荊州的劉備仁高義厚,美名遠播,我何不繞道走一趟荊州,看看劉備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後再作定奪。於是改道來到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