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一員頗具智勇的戰將,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卻難以掩蓋他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長達4年的楚漢相爭期間,如果韓信既不從項羽也不屬劉邦,自樹一幟,即可同劉、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且當時的環境也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機遇。但由於他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最終不僅失去了自立為王的機會,最後還把命搭了進去。
韓信率兵伐齊,斬了齊王田廣,占領了齊國,不僅擴大了疆域,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這時,他已統帥數十萬大軍,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當時楚漢相爭的形勢是,韓信叛劉歸項則劉滅,向劉背項則項亡。如果韓信自樹一幟就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劉邦與項羽相爭得最激烈時期,諸侯各據一方,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風雲變幻的楚漢相爭中,英雄輩出,居然有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當時天下的形勢看得極為透徹。他深知“天下權在信”,於是拜見韓信,從當時的形勢,韓信所處的環境與他的實力,以及他將來得天下的利益等諸方麵苦口婆心地規勸他造反自立。可是韓信考慮許久還是猶豫不決,“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權衡一下,再做決定。”蒯通認為韓信已被自己說服,便告辭了。
蒯通本以為韓信是個胸懷大誌的人,將來一定能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可他等了數日,卻不見韓信有要自立為王的跡象,便又找韓信,說:“希望將軍快做決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信當即回答說:“先生請不要再費心了。我考慮再三,自從歸漢後,劉邦肯把將軍大印交給我,讓我統領數萬大軍,現在又封我為齊王,如果我忘恩負義,必遭報應。況且我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立下戰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對待他。我想漢王不會虧待我的。”
蒯通聽後,明知再勸也沒用,轉身告退。他擔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長歎,佯裝瘋癲,逃離漢營。
當時,韓信正處於楚漢相爭的亂世,為他自樹一幟提供了極好的契機,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數十萬,又雄踞齊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為王;還有蒯通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謀士,他煞費苦心地規勸、開導,甚至開導到不能再開導的程度。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而韓信仍然優柔寡斷。正如韓信自己所說:“我若負德,必至不祥。”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命運果然“不祥”,但絕不是因“負德”,而是由於他優柔的性格所致,豈不是咎由自取?
後來韓信又一次錯失良機。劉邦追殺項羽舊部鍾離眛,韓信出於同鄉之誼收留了他。這招致了劉邦的不滿,而此時韓信若能當機立斷,肯與鍾離眛聯手共同抗漢,那不僅保護了鍾離眛的性命,他自己日後也能幸免於難。可惜的是,韓信在這次機遇麵前仍猶豫不決,於是不僅失去了朋友,又眼睜睜地失去了成功的機會。韓信不聽蒯通的規勸,不理鍾離眛的指點,隻因他優柔寡斷的性格,致使兩次機遇都失去了。
也許,對於優柔性格的韓信來說,最理想的行為方式,就是讓別人先反,自己在一旁優柔地觀看,敗則與己無關,勝則乘勢而起,韓信確實這樣做了。然而,劉邦和呂後卻不優柔,他們快刀斬亂麻,處決了韓信。
韓信在優柔中被殺,其實他到死都沒有真反,而隻是在猶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場的,直到臨死一刻,韓信才仰天長歎:“悔不聽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計誅殺,嗚呼哀哉!”
的確,如果一個人在一種意見和另一種意見、這個計劃和那個計劃之間跳來跳去,像風標一樣搖擺不定,每一陣微風都能影響它。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性格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隻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風雨的日子裏需要鎮靜
瑞士英雄威廉·退爾的故事發生在14世紀初,那時瑞士人正在為爭取獨立而同奧地利統治者作鬥爭。
瑞士人過去並不像今天這樣自由和幸福。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蓋斯勒的暴君統治著他們,這讓他們飽嚐痛苦。
一天,這個暴君在公共廣場豎起了一個高高的杆子,把自己的帽子放在上麵。然後他下令每一個進城的人都必須向它鞠躬。但是,有一個名叫威廉·退爾的人卻沒有這樣做。他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站在那裏嘲笑上麵晃來晃去的帽子。
蓋斯勒聽說了這件事後,大為惱火。他害怕其他人也會這樣不聽話,那麼,很快整個瑞士就會起來反對他。於是他決心懲罰這個膽大妄為的人。
威廉·退爾的家在山中,他是個出名的獵手。整個瑞士沒有人的弓箭功夫能勝過他。蓋斯勒知道這一點,於是他想出一個殘忍的方法,讓這個獵手嚐嚐自己的技藝帶來的痛苦。他下令讓退爾的小兒子站在廣場上,頭上放一個蘋果,然後再讓退爾用箭把蘋果射下來。
“你是要我殺了我的孩子?”他問道。
“不要再說了,”蓋斯勒說道,“你必須一箭射下那個蘋果。如果你失敗了,我的士兵就會在你麵前殺死你的兒子。”於是,退爾一言不發,把箭搭上弓。他瞄準目標,把箭射了出去。
小男孩穩穩地站著,一動也沒動。他並不害怕,因為他相信父親的工夫。
“嗖”的一聲箭劃過空中,正中蘋果的中心,蘋果應聲落地。人們看到後,紛紛歡呼起來。
當退爾轉過身走開時,一支藏在他外套下的箭掉在了地上。
“你這家夥!”蓋斯勒喊道,“你的第二支箭是什麼意思?”
“暴君!”退爾自豪地回答,“假如我傷到了我的孩子,這第二支箭就是給你的。”
然後,故事的結尾又是老生常談:此後沒過多久,退爾果然用箭射殺了暴君,他因此成為民族英雄。
故事中的退爾即使麵對危難,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害怕和恐慌,而是利用自己的鎮靜戰勝了困難,成就了自己。所以,在麵對危難的時候,一定要鎮靜,因為你越慌亂就越想不出來解決的辦法。
鎮靜,是勇敢性格的一種表現。能於非常情況下做到鎮靜自若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超常勇氣的人。魯迅先生說:“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對一切的不幸!我們應該具有這樣的心胸和勇氣!”鎮靜,讓我們不輕易被危險嚇倒;鎮靜,是一份閑庭信步的自若;鎮靜,是內心裏非凡力量的體現;鎮靜,能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魄力。
美國男孩約翰·湯姆森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卻成為現代美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歲的約翰·湯姆森是一位美國高中生,他住在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農場裏。1992年1月11日,他獨自在父親的農場裏幹活。當他在操作機器時,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絆在機器裏,兩隻手臂被機器切斷。湯姆森忍著劇痛跑了400米來到一座房子裏。他用牙齒打開門閂。來到了電話機旁邊,但是無法撥電話號碼。於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鉛筆,一下一下地撥動,終於接通了他表兄的電話,他表兄馬上通知了附近有關部門。
明尼蘇達州的一所醫院為湯姆森進行了斷肢再植手術。他住了一個半月的醫院,便回到北達科他州自己的家裏。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並已經回到學校上課了。他的全家和朋友為他感到自豪,人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氣和忍耐力。
必須提到的一點是,湯姆森的故事裏還有這樣一個細節:他把斷臂放在浴盆裏,為了不讓血白白流走。當救護人員趕到時,他被抬上擔架。臨行前,他鎮靜地告訴醫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帶上。”
這樣的鎮靜,竟有一種蕩氣回腸的震撼。當人生的風雨來臨,不曾恐懼,也不曾慌亂,而是冷靜地想辦法,讓問題得到最快最好的解決。
我們應該向這個孩子學習,即使麵對風雨,也要永遠銘記普希金曾經充滿熱情的詠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風雨的日子裏需要鎮靜……”
人生修行課
一個人若無原則,就會成為“軟骨病者”。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做人原則都是不可丟失的。
堅守方正沒有錯,但是如果過於剛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彈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有些素質、人品及機會都很好的人,因為優柔寡斷的性格,最後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