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營養工作方法與技能實習(2 / 3)

(3)確定各種原因或營養因素的因果關係

——從需要解決的營養問題開始,首先列出營養問題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然後繼續分支列出各自的影響因素。

——用線段將各種因素連起來。

——用箭頭標出因果關係。

——對營養問題的原因分析的中止。

——原因分析何時停止主要取決於列出的營養因素是否在能夠進行營養幹預的範圍之內,或者是否能夠將其納入到已有的項目當中。

3.特點

(1)狀況分析

——不必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解釋說明問題發生的機製;

——可以不斷方便地更新;

——確定相應的幹預措施;

——很容易確定參與部門的職責,促進多部門合作幹預。

(2)評估

——有助於對相關的幹預措施進行評價;

——幫助確定影響幹預實施過程中的混雜因素,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4.舉例

對嬰幼兒營養狀況進行原因分析。

(三)介紹K-A-P問卷

見例1小學生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問卷。

(四)教育材料製作

1.健康教育材料分類

(1)供目標個體使用的材料:如小卡片、小冊子、小折頁、小活頁等;主要是發給教育對象自己學習使用。

(2)供目標群體學習的材料:如錄像帶、幻燈片、電影片、掛圖、展板。一般由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向目標人群演示和講解。

(3)向社會傳播的材料:如書籍、報紙、雜誌、電視片、宣傳畫等。是用於整個人群的,其目標受眾不明確,多用於廣泛的宣傳。

2.教育材料製作的步驟

(1)目標人群特征與需求調查分析。

(2)選擇教育途徑和資料。

(3)信息研究。

(4)信息形成與材料設計。

(5)預試驗與修改材料。

(6)培訓、印刷與發行。

(7)使用評價。

3.營養教育材料的評價

(1)效果評價指標

知識知曉率

知識均分

信念持有率

信念改變率

技能掌握率

行為具有率

行為改變率

知識(行為)合格率

(2)評價方案

①幹預前後自身比較:

幹預活動前的情況——基線調查資料;

幹預活動後——中期、末期調查資料。

比較前後調查的指標數據。

②對照研究:設對照組,比較幹預組和對照組在幹預前後變化的差異。

(3)評價方法

①定量:抽樣問卷調查(KAP);

②定性:小組討論(RAP);

③小樣本抽樣調查——半定量評價(LQAS);

④觀察法。

(4)注意事項

①根據設計計劃和營養宣教的途徑,明確教育目標和教育對象,根據選擇的交流途徑設計製作有效的教育材料。

②準備營養教育資料。根據信息編寫相關的營養教育材料,內容要求科學、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如小冊子、掛圖、宣傳傳單等;

③預試驗。為了宣傳材料內容準確、合適,在大多數設計工作完成後,需要將準備好的宣傳材料進行預試驗,以便得到教育對象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需要進行下列工作:

——了解教育對象對這些資料的反映?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對宣教內容、形式、評價等有何修改意見?

——了解教育對象能否接受這些信息?能否記住宣傳的要點?是否認可這種宣傳方式?

——根據教育對象的反映,需要對教育資料的形式做出哪些修改?

——信息如何推廣?材料如何分發?

(五)模擬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營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以10~15個人為一個小組,討論一個營養教育的主題,按照製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對象和教育途徑進行角色扮演,有針對性和形象化地宣傳營養知識。

(六)專題小組討論

1.概念和方法

專題小組討論是社會研究中常用的定性調查方法。專題小組討論即是一小組調查對象(6~12人)在一個主持人的帶領下,圍繞著對研究非常重要的主題進行自由的、自願的討論。即專題小組實際上是小組訪問或交談,參加專題小組的人是從目標人群中選出的,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這個目標人群的看法和觀點。一般來說,要保證收集到足夠的信息,應進行數組討論。

2.專題小組設計步驟

3.專題小組的主要特征

(1)目的:指通過組織專題討論要得到何種信息。如某個專題討論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當地的嬰幼兒母親在孩子的喂養中普遍應用的方法和存在的問題及觀念。

(2)組成

①采用隨機抽樣選擇目標人群;

②小組成員類似但應考慮社會和階層;

③最好不記錄參加人員的姓名。

(3)過程

①所討論的大綱事先應預試過;

②至少應組織一組以上的討論;

③組織者和記錄者需要培訓;

④事先確定小組討論的時間和地點;

⑤小組討論持續90h;

⑥討論用錄音機並輔以筆記。

(4)參加的工作人員

①參加的工作人員應講話清楚;

②需要了解每個人的意見和看法,沒有對錯之分;

③參加人員應充滿信心。

(5)主持人及作用:主持人是專題小組討論的領導者,他/她在專題小組討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組討論中他/她應該具備發動力、社會影響力、指明方向,並能向小組其他成員提供很好的例子。

①促進但不能支配小組討論;

②引入新的問題以便討論;

③監視參加人員的參與、相互交流,鼓勵主動參與;

④保持對話的進程,維持討論焦點,但應允許一定的靈活性。

(6)記錄員的主要作用

①保持小組討論的記錄,包括下列信息;

②社區、日期、時間(開始和結束)、地點;

③參加人員數量及描述;

④主要討論的問題;

⑤小組活動,包括非語言交流;

⑥討論細節,包括講話人員的身份,這可做為錄音補充;

⑦向主持人提供反饋。

4.專題小組討論的優缺點

(1)優點

①與分別訪問小組中的每個個體相比,專題小組所提供的來自一組人的信息要快,而且花費少,可從較短的記錄集中信息。

②為了明確目的、隨後提問和深入調查回答,專題小組允許研究人員與調查對象相互直接影響。

(2)缺點

①專題小組討論很難代表整個人群。

②調查對象間和與主持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能產生不好的作用。所得結果也許受到他人的影響。

③調查對象在實際生活中的看法常常不能在統計性分析總結中表現出來。

④在專題小組討論中所獲得開放性回答,給總結和解釋造成困難。

⑤主持人自覺和不自覺地提示或暗示,這將引起結果偏差。

⑥有些問題不適合用專題小組討論方法,如:涉及敏感問題、計劃生育等。

四、實習要求

1.設計1份營養教育計劃

每個學員通過資料的收集,選擇1個營養教育主題,撰寫1份營養教育計劃。並在小組討論後修改。每組推薦1~2人集中在大班報告(見例2)。

背景

問題與原因分析:針對學生不吃早餐的問題,發現不吃早餐的問題在小學生中比較突出,據調查北京市中小學生不吃早餐率達40%。早餐質量不合理搭配的人數百分比達60%,分析原因大部分因起床遲,或父母工作忙、照顧不周而經常不吃早餐或隨便就餐。深層原因是學生和家長沒有了解早餐對健康的重要性,缺乏科學的營養健康知識。

目的:該項目的目的就是通過宣傳營養健康知識,使學生及家長了解不吃早餐對健康的危害,提高他們的營養健康知識水平,提高認識,糾正不吃早餐或早餐搭配不合理的飲食行為。

目標

通過一年的營養教育活動,使北京市西城區10所小學學生對早餐與健康的知識知曉率達95%以上,早餐就餐率達85%,選擇合理早餐人數百分比達到80%以上。

目標人群

北京市西城區10所小學學生。

教育內容和途徑

(1)內容:要求教育對象了解營養需要量、營養與健康、合理的膳食結構和飲食行為方麵的基本知識。其他包括吃零食和吃保健食品等問題的相關信息。

(2)途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通過預調查,選擇適合的教育途徑。製作宣傳材料、家長會、健康教育課、黑板報、廣播、知識競賽等。

評價

(1)K-A-P問卷調查;

(2)體格測量體重、身高;

(3)學習成績的變化等。

組織機構

中國CDC→北京市CDC→西城區CDC和西城區教委→學校

時間安排

(1)2006年1~2月前期準備:製定計劃、製作教育材料、聯係各級機構與學校、預試驗。

(2)2006年3~10月基線調查;實施教育計劃,開展營養教育活動;終期調查。

(3)2006年11~12月評價與報告。

預算

(1)前期準備:製定計劃、製作教育材料、聯係各級機構與學校、預試驗5000元

(2)基線調查、開展營養教育活動、終期調查8000元

(3)評價:問卷調查、體格測量等5000元

(4)總結及報告2000元

合計:20000元

2.營養問題原因分析方法——原因分析模型

教師在大班介紹營養問題原因分析方法——原因分析模型後,分組(5~8人一個小組)選擇1個營養問題運用該原因分析方法作為主題進行討論,找出產生該問題的原因。探討營養幹預措施。每個小組推選1人在大班報告。

3.設計並製作營養教育材料

教師在大班介紹營養教育材料的製作後,分小組(3~5人一組)進行討論並設計製作一種營養教育材料。每個小組在大班展示小組的教育材料和報告材料創意。

4.分組討論

分組選擇一個營養教育的主題,進行角色扮演,並在大班演示。

5.學習專題小組討論的定性研究方法

分組選擇一個營養專題進行模擬專題小組討論,並根據專題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見例3)。

對象:三省項目縣農村0~6個月兒童母親10名,6個月到5歲兒童母親10名

會談內容:有關嬰幼兒喂養,輔食添加以及兒童營養不良性疾病

會談時間:每次專題小組時間為90min

主持人:

記錄人:

會談問題提示:

孕期營養

1.你認為懷孕期間自己的營養狀況對胎兒有影響嗎?

2.你在懷孕期間的飲食與平時有什麼不同嗎?

3.你覺得懷孕期間吃哪些食物有益?為什麼?

4.在懷孕期間,為了讓孩子更健康,你特別增加過有營養的食物了嗎?(魚,肉,蛋,奶)多長時間吃?

5.你認為新生兒健康狀況與懷孕期間的營養狀況的好壞有關嗎?

6.你知道懷孕期間容易缺乏哪些營養素嗎?

7.在懷孕期間,當地有哪些食物禁忌?為什麼?

母乳喂養

1.當地對母乳喂養的看法:(好,一般,不好),為什麼?

2.母乳喂養有什麼好處嗎?

3.在座的10位婦女中用母乳喂養孩子的人數為:

4.如果不是母乳喂養,原因是什麼?

5.孩子出生後多長時間開始哺乳?

6.初乳是什麼?嬰兒能吃嗎?

7.在座的10位裏用初乳喂哺孩子的有幾個?

8.什麼時候開奶最好?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9.你能說出正確的喂奶姿勢嗎?

10.喂哺後孩子吐奶怎麼辦?

11.通常你隔多久喂一次奶?

12.每次喂奶的時間應多久為宜?

13.怎樣使奶水充足?要注意什麼問題?

14.在產褥期,乳母主要吃什麼?有無增加奶量的食物?

15.哺乳期間,是否有什麼食物禁忌,有哪些食物?為什麼?

輔食製作

1.嬰兒用母乳喂養到多大,斷奶的原因是什麼?

2.在孩子斷奶時,你們給孩子單獨製作過輔食嗎?

3.不單獨給孩子製作的理由是什麼?

4.你最早在孩子多大時給孩子製作輔食的?

5.第一次給孩子添加了什麼輔食?以什麼形式?

6.當地通常給孩子製作的輔食品種有什麼類食物?

7.一般在添加輔食時添加的原則是什麼?

8.你們對輔食製作有什麼看法?

9.給孩子添加的輔食是自產的還是購買的?如是購買,為什麼選擇此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