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營養工作方法與技能實習(3 / 3)

10.是否為孩子準備了特殊的食品,有哪些?

營養缺乏病

1.什麼是佝僂病?有什麼症狀?

2.你知道患佝僂病的原因是什麼?與膳食有無關係?

3.如果與飲食有關係,應該如何調節飲食?

4.什麼是缺鐵性貧血?有什麼症狀?

5.你知道患缺鐵性貧血原因是什麼?與膳食有無關係?

6.如果與飲食有關係,應該如何調節飲食?

當地主要的食物資源有什麼?

1.你平時吃些什麼食物?

2.本地以何種食物為主食?

3.本地特色食物是什麼?

4.本地有什麼主要的養殖業、種植業嗎?

5.本地最缺乏的食物是什麼?通常是如何獲得這些食物的?

第四節 體格測量與評價實習

一、目的

(1)掌握成人身高、坐高、體重、腰圍、皮褶厚度以及兒童頭圍、體重和身高的測量方法。

(2)掌握身高標準化方法。

二、實習要求

(一)身高測量(測量對象3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

1.使用器材

為身高坐高計,它為鐵質的底座;鑲嵌著一根鋁製的方柱和木製座板,為了搬運方便方柱分為兩段,有兩個標尺,一個是為身高尺,另一個為座高尺。

(1)身高坐高計應選擇平坦靠牆的地方放置(安全),立柱的刻度尺應麵向光源(便於讀數)。

(2)測試人員測試前應檢查校正身高坐高計,同時注意校對零點,方法是以鋼尺測量基準板平麵刻線的刻度是否準確,一般為10.0cm,誤差不得大於0.1cm。同時應檢查立柱是否垂直,連接處是否緊密,有無晃動,零件有無鬆脫等情況並及時加以糾正。

2.測試方法

(1)被測人員應脫掉鞋帽和影響測量結果的發辮及頭飾,上肢自然下垂,足跟並攏,足尖分開約60°,足跟、骶骨部及兩肩間區與立柱相接觸,軀幹自然挺直,頭部正直,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呈水平位。

(2)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右側,將水平壓板輕輕沿立柱下滑,輕壓於受試者頭頂。測試人員讀數時雙眼應與壓板平麵等高進行讀數,以厘米(cm)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0.1cm)。

3.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三點靠立柱(腳跟、臀部、肩胛)”、“兩點呈水平”的測量姿勢要求,測試人員讀數時兩眼要與壓板等高。

(2)水平壓板與頭部接觸時鬆緊要適度,頭發蓬鬆者要壓實、頭頂的發辮、發結要放開,飾物要取下。

(3)讀數完畢,立即將水平壓板輕輕推向安全高度,以防傷人。

(二)坐高

1.使用器材

身高坐高計。測試前校正坐高計零點,以三角尺一邊平放於坐板上,尖端指向坐高標尺的零點,誤差不大於0.1cm。

2.測試方法

(1)受試者坐於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使骶骨部、兩肩胛間靠立柱,軀幹自然挺直,頭部正直,兩眼平視前方,以保持耳屏的上緣與眼眶下緣呈水平位。兩腿並攏,大腿與地麵平行並與小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雙手不得支撐坐板,雙足平踏在地麵上。如受試者小腿較短,適當調節踏板高度以維持正確檢測姿勢。

(2)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右側,將水平壓板輕輕沿立柱下滑,輕壓受試者頭頂。測試人員兩眼與壓板呈水平位進行讀數,以厘米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將讀數記入方格內。測試誤差不超過0.5cm。

3.注意事項

(1)測量時,受試者應先彎腰使骶骨部緊靠立柱而後坐下,以保證測量姿勢正確。

(2)較小兒童應選擇寬度適宜的坐板和合適的足踏板高度,以免測量時受試者向前滑動,而影響測量值的準確性。

(3)其他注意事項與身高測量相同。

(三)體重

使用儀器:電子秤

1.電子秤的技術參數(RCS2型)

開關鍵:2個

“踢腳開關”——開機/清零功能

“撥動開關”——稱重方式選擇;置上,鎖定稱重;置下,連續稱重

2.使用方法

(1)裝配電池和使用電池——取下電池盒蓋,按規定方向裝上4節5#電池。

(2)使用專用直流穩壓電源——若機內已裝入電池應取出。一頭插入交流AC220V插座,並檢查接觸是否良好。

(3)選擇稱重方式:由位於人體秤前右側麵上的撥動開關決定。置上,鎖定稱重:當數據穩定後顯示不變,人離開秤台麵關機;置下,連續稱重:顯示台麵承重的變化而變化,人離開秤台麵不關機。

(4)開機:按“踢腳開關”(開機/清零鍵),人體秤通電,LCD閃爍“8888”兩次後顯示0.0,進入工作狀態。

(5)測試體重:被測者踏上台麵站穩,LED顯示其重量。為了真實地反映被測者的體重,請不要晃動。

(6)清零:若LED顯示不為0,再按“踢腳開關”實現清零功能,LED顯示0.0。

(7)按鍵關機:在連續稱重方式狀態,撥動開關置上關機。否則不關機。

(8)自動關機:在鎖定稱重方式狀態,被測者離開秤台麵自動關機。

(9)記錄讀數:LED顯示屏顯示值即為體重值。

(10)功能指示:當電池不足時,4位LED顯示器的小數點全亮。

3.注意事項

(1)為保證性能,RCS—160數顯電子人體秤一定要放在水平結實的地麵上,且下蓋的四個支腳與地麵平穩接觸。

(2)稱重時避免猛烈撞擊台麵,比如跳上台麵。

(3)長期不使用時,取出電池,以免電池失效泄液腐蝕;拔掉電源插頭。

(4)存放時必須保證稱重方式開關置“鎖定方式”狀態(置上),同時避免腳踢開關受力,否則會消耗電源。

4.測量方法

(1)體重秤的調試

①無論是杆秤還是電子秤在測量時,體重秤應放在平穩的地麵上,根據使用的體重秤種類的不同。無論是哪一種體重秤,在測量前必須調整零點,有條件的應對體重秤進行調試,用標準砝碼(方法同前);沒條件的用以下方法,達不到要求的秤,不能使用。

②方法:用量筒量取10L水於容器中,以10L水為參考物,每次增加10L水與體重秤顯示的數值進行比較,來判斷體重秤是否符合標準,誤差不能超過0.1kg。

(2)被調查的人員要求

①秤重之前應排盡大小便;

②測量時應脫去鞋帽和外衣,僅穿背心和短褲;

③測量時待被測量者在體重秤上站穩後再測量;

④讀數以千克為單位;

⑤記錄到小數點後1位。

(3)較小的兒童在稱重時,可以采用兩次稱量:根據電子秤的性能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①有去皮功能的電子秤:先稱小孩母親的體重,待電子秤穩定後,將秤顯示的數字清零,將小孩遞給母親稱重,電子秤這時顯示的數值就是小孩的體重,記錄到小數點後1位。

②沒有去皮功能的電子秤:先讓母親抱著小孩一同稱量,將電子秤顯示的數據記錄下來,然後放下小孩,再稱母親的體重,兩次稱量的差值,就是小孩的體重,數值記錄到小數點後1位。

(四)腰圍

(1)使用儀器:無伸縮性材料製成的卷尺,刻度需讀至0.1cm。

(2)測量方法:①被測者自然站立,平視前方。②要兩名測試員配合。測試員甲選肋下緣最底部和髂前上脊最高點,連線中點,以此中點將卷尺水平圍繞腰一周,在被測者呼氣末,吸氣未開始時讀數。測試員乙要充分協助,觀察卷尺圍繞腰的水平麵是否與身體垂直,並記錄讀數。

(3)注意事項:①注意被測者勿用力挺胸或收腹,要保持自然呼吸狀態。②測量誤差不超過1cm。

(五)皮褶厚度

使用皮褶計。測量部位有肱三頭肌部、肩胛下角部、腹部、髂脊上部等,其中前3個部位最重要。

1.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測試方法

(1)受試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

(2)測試人員找到肩峰、尺骨鷹嘴(肘部骨性突起)部位,並用油筆標記出右臂後麵從肩峰到尺骨鷹嘴連線中點處(確定左上臂背側中點)。

(3)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將被測部位(上臂背側中點上2cm)皮膚和皮下組織夾提起來。

(4)在該皮褶提起點的下方(1cm)用皮褶計測量其厚度,把右拇指鬆開皮褶計卡鉗鉗柄,使鉗尖部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後立即讀數。

要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毫米(mm)為單位,精確到0.1mm。

2.注意事項

(1)受試者自然站立,肌肉不要緊張,體重平均落在兩腿上。

(2)把皮膚與皮下組織一起夾提起來,但不能把肌肉提夾住。

(3)測量者每天工作開始前,及時從儀器箱中取出皮褶厚度測量計。

每天工作完成後,裝入皮褶厚度測量計盒中,並放入儀器箱中保存。

(六)頭圍

對3歲以下兒童測量頭圍。頭圍測量以厘米為單位,精確到0.1cm。

(1)使用儀器:無伸縮性材料製成的卷尺,刻度需讀至0.1cm。

(2)測量方法:測量者立於被測者的前方或右方,用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過枕骨粗隆最高處回到零點,讀到0.1cm。測量時軟尺應緊貼皮膚,左右對稱,長發者應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

(七)標準化

1.目的

在現場開展體格測量工作中,對每名調查員的測量進行質量判定,分析和找出問題原因,從而提高測定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2.有關概念

(1)精確度:又稱精密度,指以最小的差異重複測定一個個體的能力。

(2)準確度:指測定值和“真值”相同的程度,即以盡可能的程度使所測值代表真實值的能力。

(3)真值:又叫真實值,是最能反映被測個體體格的值。實際工作中,常將最有經驗的調查人員所測的數值,或者是多人多次測定同一個體的平均數值作為近似的“真值”。

3.方法

(1)準備:由一名富有經驗者或者測定組組長帶領。該標準化必須在全部調查開始時進行,以使以後的工作質量從開頭即有保證。身高(長)、體重的標準化可同時一次進行,也可分開進行。

(2)測定:發給每名調查員兩張記錄表,監督人(即有經驗的測定人員或已受過測定訓練的組長)也要填此表兩份。注意如果以兒童的編號代替姓名,則大家的編號一定要一致、統一,這樣才能相互比較。然後開始測定,要求每名調查員和監督人都測,第一次的結果填到上,第二次填到上,注意兩次測定不能連續下來,第二次測時不能看第一次的測定值。

(3)計算步驟

①將自己兩次測定值分別抄到的(1)列和(2)列,若同時標準化身高、體重、腰圍,則另取一張,將每種測定分別填入。監督員兩次測定值抄到表的(1)列和(2)列。

②將兩次測定的差值填入(3)列,並將出現最多的正號或負號的個數占全部測定人數的分數記錄在(3)列的合計欄中,其中零忽略不計。將(3)列的平方值填入(4)列,並將(4)列的所有平方值的和填入列下的合計欄中(如4.77)。

③將自己兩次測定結果的相加值填入第(5)列。

④監督員和調查員都需要進行以上四步的計算工作。

⑤將監督員的第(5)列值填入調查員標準化表的第(6)列上。

⑥將(5)列值減去(6)列值的結果填入第(7)列,並將出現最多的正號或負號的個數占全部測定人數的分數記錄在(7)列的合計欄中,零忽略不計(如+10/10)。

⑦將(7)列的平方值填入(8)列,計算其平方和填入(8)列下的合計欄中(38.75)。

4.評價

①監督員的第(4)列總和應最小,或小於大部分調查員的第(4)列總和,否則另換監督員。

②將第(4)列的總和乘2等於A值(5.88),乘3得到B值(8.82)。

③本文所給的結果,監督員(4)列值最小,其精密度最好,因此是可以勝任的。

④第(4)列值應小於A值,否則說明精確度不夠,需要注意測定手法的一致性,不要改變自己各次測定的具體方法,同時伴有(3)列分數很大(大於或等於9/10),說明偏差是發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測定之間。

⑤第(8)列值應小於B值,否則說明準確度不夠。需要將其方法和監督員的一致起來,應由監督員帶領操作幾次。如伴有(7)列分數等於或大於9/10,說明此調查員在某些步驟上總是犯同樣的毛病(係統性誤差由此產生),需要調查員認真跟著監督員學習。

⑥每個調查員的第(8)列總計值一般應大於第(4)列總計值。否則說明測定的準確度或精密度不好或計算過程有誤,應重新檢查計算過程。

⑦本文中給出的調查員A的測定結果,其精密度較好[(4)],但準確度較差,且伴有(7)列分數較大(10/10),說明該調查員的測定過程中存在係統誤差。

5.標準化的使用

在標準化完成後,應由監督員帶領調查員總結各自的結果,找出測定準確性和精確性上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