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營養信息的收集與分析方法(2 / 3)

第二節 調查表的編製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根據研究目的收集各種有關資料,常用的方法和工具是調查表,調查表是社會學、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工具,用來收集研究需要的各種主要信息、數據等。調查表是資料收集成敗的關鍵,也是進行現場調查工作的內容與提綱。

調查表沒有固定的格式,其內容完全取決於設計者的意圖與研究目的。任何一項調查研究均須擬訂相應的調查表。調查表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研究工作的成敗,研究者應查閱有關文獻,借鑒他人的經驗,擬訂專用的調查表。

一、什麼是調查表

調查表是由一係列與研究目標有關的問題組成的問卷(questionnaire),是用來研究事物特征的測量工具。

二、調查表的種類

(1)一覽表 將許多調查單位(如戶、村、班級、個人等)同時列在一個表上,適用於調查項目較少的調查。

(2)單一表 每一個調查單位填寫一份調查表,可以同時容納較多項目,適用於專題調查。常見的形式有調查提綱(出生監測報告卡)、調查表格(大學生營養健康狀況調查表)等。

三、調查表的結構

一份規範的調查表包括:調查表的標題,調查說明,被訪者一般情況,調查主要內容,編碼和作業證明的記載幾個部分:

(1)調查表的標題。概括說明調查的研究主題,標題應簡明扼要,易於引起回答者的興趣。如:“廣州市大學生營養健康狀況調查表”、“北京育齡婦女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表”。

(2)調查說明。以簡短的指導語或說明信出現,旨在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填表要求與方式。調查表說明一般放在調查表開頭。

(3)調查表正文。這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內容,也是調查表中的重要部分。它主要以提問的形式提供給被訪者。如“廣州市大學生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表”中有關大學生的營養狀況,健康水平及與營養健康的態度與行為等。

(4)編碼。編碼是指用一個數字代表一個答案選項,這是整理資料的重要環節,以便進一步處理和分析。在建立調查表時即可建立編碼,也可在調查表已回收和各反應已被評判以後進行編碼。

(5)作業證明的記載。在調查表的後麵,常需附上調查員的姓名、訪問日期、時間等,以明確調查人員完成任務的情況。如有必要,還可寫上被訪者的姓名、單位或家庭住址、電話等,以便於審核和進一步追蹤調查。

四、調查表製定原則

(1)相關性原則。即表格中所有的問題都應與調查研究的主題有關,否則會產生大量的無效信息,幹擾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2)客觀性原則。即所有的問題都不允許帶有調查者的某種主觀傾向和暗示,應能夠讓被調查者做出真實的回答。

(3)適宜性原則。即表格所設計的問題的內容、用語均能為被調查者接受和理解,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來提問。

(4)全麵性原則。即表格問題的設計應完全對應於研究框架,各個變量的選擇準確且無缺失,所有需要在調查中了解的信息都要在調查表中反映出來。同時,在封閉性問題中給出的答案應包括所有的可能回答。例如,一些人可能記不起或者不關心某些問題,因此問題的答案應適當提供“不知道”的回答,允許應答者拒絕應答和回答“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