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膳食不平衡的慢性疾病危險(2 / 3)

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社會經濟與衛生事業發展極度不平衡。城市人口麵臨的營養問題主要是微量營養素缺乏、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營養過剩,慢性病(NCD)逐漸成為主要的疾病負擔;貧困農村人口中的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依然嚴重,我國居民正麵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的雙重負擔。

三、膳食營養因素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密切相關

有證據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是不合理的飲食模式、體力活動不足和吸煙等,尤其是不合理的飲食模式導致營養失衡,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患各種慢性病的危險。如能量過剩可能導致肥胖的發生,而肥胖又是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鹽膳食可能發生高血壓,高血壓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製,可以並發腦卒中、缺血性心髒病、腎功能衰竭及其他心髒病等;高脂肪和低膳食纖維膳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等;缺鈣膳食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含大量紅肉(指豬、牛、羊肉)的膳食可能增加結腸、直腸癌發病的危險性等。

正是由於膳食營養是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從營養學和防治慢性病的角度將這些與膳食營養因素密切相關的慢性病稱為營養相關慢性病。

四、營養相關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雖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但是我們對此不是束手無策。慢性病的發生既有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而環境因素是可以控製和改變的,比如及早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限)酒、適當增加體力活動等。應該堅信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在從正常人→高危人群(亞臨床狀態)→疾病→並發症的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從任何一個階段實施幹預,都將產生明顯的健康效果,幹預越早,效果越好。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家們提出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三級預防的新概念。

第一級預防也稱病因預防,主要是針對心理、行為、環境、社會及生物因素中可控製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幹預,其目標是防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加強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使大眾了解各種慢性病發生的可能危險因素,及早對相應的危險因素進行糾正幹預。從膳食營養的角度,對於正常健康人群的日常膳食應該盡可能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因為該指南不僅可以防止發生營養缺乏病,還能預防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對於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應該遵循相應慢性病的特定飲食指導原則合理安排飲食。第一級預防對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防患於未然”時期。

第二級預防也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由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隱匿,起始階段絕大多數患者無任何自覺症狀,往往意識不到疾病的存在,任疾病發展下去,待到有察覺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甚至已經合並了嚴重的並發症。因此,對於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應該堅持定期的全身體格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確診疾病,及早進行有效的治療,從而製止慢性病的惡性發展。合理安排飲食是慢性病治療中比較關鍵的部分,如早期糖尿病患者單純的飲食治療就可以有效地控製血糖。但不同類型的慢性病其飲食指導原則各有所側重,患者應掌握豐富的營養知識,以便更有效的治療疾病。重視加強第二級預防,猶如防止森林火苗成災那樣,具有防微杜漸的意義,值得提倡。

第三級預防,也稱臨床預防或康複性預防。其目標是防止病情惡化,防止各種並發症的發生,減輕疾病的傷殘結果並對各種疾病造成的失能和傷殘進行康複指導。

隻有從三級預防的高度著眼,“預防為主”,重視全麵綜合治理,重視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結合,才能相輔相成地為更好防止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而探索出有效的途徑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