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膳食不平衡的慢性疾病危險(1 / 3)

近年來,我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呈現出大幅上升的趨勢,從其發病的原因分析,膳食不平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經濟發展和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飲食結構造成了巨大衝擊,引起我國居民的膳食或營養變遷。因此,要預防與控製這些問題,首先要對因膳食不平衡導致的慢性疾病危險有一個清楚的理解。

第一節 營養相關慢性病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疾病譜也隨之發生著深刻變化。20世紀50年代影響我國人民健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寄生蟲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而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以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逐漸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這種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逐步取代急性傳染病威脅人類健康的現象,在醫學上稱為疾病譜的轉變。

隨著我國人群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以及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們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攀升,我國已經並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麵臨慢性非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嚴峻挑戰。這裏主要討論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

一、我國居民膳食模式的變遷

我國居民傳統的膳食模式是穀類為主,蔬菜為輔,少量肉食,這種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纖維的膳食結構非常有益於人體的健康。近20年來,這種好的飲食習慣正在逐漸丟失,居民的穀類(主要是粗糧)攝入量迅速減少,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急劇增加。城鄉雖然差異明顯,但表現出的變化趨勢是相同的。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國膳食模式的變遷經曆了大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1985年之前,人們以“吃飽”為目標,穀類、蔬菜、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都在增加,總能量也在增加,但以穀類為主,膳食模式單一;第二個時期在1985—1990年,糧食供應極大豐富,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改變,不再滿足於吃飽飯,進一步追求“吃好”,總能量和穀類攝入量不再增加,反而略有下降,動物性食品繼續增加,膳食模式開始向多元化發展;第三個時期在1990年以後,膳食模式轉變進入關鍵階段。雖然居民總能量的攝入量沒有明顯增加,但能量來源的比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2年城市居民來自脂肪的能量已達35%,脂肪供能超過30%的比例高達60%;從1992年到2002年僅10年的時間脂肪供能比例就輕鬆地突破了WHO推薦的水平(30%)。也突破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製定的我國城市居民201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之一為“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8%”的指標。而穀類攝入量急劇減少,尤其是粗糧攝入量的下降,使來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從66%降到59%;蔬菜的攝入量下降;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迅速增加,動物性食品提供的能量從9.3%增加到12.6%。另一方麵,人們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快餐食品、油炸食品的攝入量增加;人們在外就餐的人數越來越多導致攝入過多的食物和酒類及體力活動的減少等,這些都是導致我國居民營養相關慢性病發病率逐年增加的重要危險因素。美國從1971年到2000年花費了30年時間,努力降低脂肪攝入量,但是美國人的脂肪供能比僅從36%降到33%,依然沒能實現30%的目標水平,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措施,一旦造成脂肪攝入過多的膳食模式,再想降低脂肪攝入是非常困難和費時的。

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及變遷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具有長期累積性、難於治愈的疾病,病痛和傷殘不僅影響患者本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威脅數以千萬人的生命與健康,而且嚴重威脅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我國醫療費用過度增長的主要原因。

近幾十年來,我國居民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均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衛生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和衛生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人口總死亡率從1949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6.40‰;嬰兒死亡率從1949年的200‰左右降到2002年的29.2‰;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升高到2000年的71.4歲。盡管如此,人們並沒有擺脫疾病的困擾,反而麵臨越來越複雜的健康問題。

1982年,我國人群中的超重和肥胖率還較低,分別為6%和0.6%(以BMI25和30作為界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成人超重與肥胖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截至2002年,城市中近2/5的中老年人為超重,近1/5為肥胖。估計18歲及以上人口中,約有2億人超重,6000多萬人肥胖。我國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的流行雖不及發達國家水平,但增長態勢令人擔憂。特別是我國兒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的流行以及迅速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大城市中的男孩超重及肥胖率達25%以上,將成為10年後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的重大健康隱患。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勞動力人口的健康。我國居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原因的70%以上,造成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60%以上。2002年調查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患病情況不容樂觀。中老年人中,尤其是城市人群,1/3~1/2的人患高血壓,近1/10的人患糖尿病,另有近1/10的人為潛在危險人群,近30%的人有血脂異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壓是腦卒中、缺血性心髒病、腎功能衰竭及其他心髒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而我國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近50年來持續上升。1958—1959年、1979—1980年和1991年3次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以及2002年調查得到的15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粗患病率依次為5.1%、7.7%、13.6%、17.6%,在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標化處理後,升高趨勢依然存在。根據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資料,估算目前18歲及以上人群中的高血壓患者接近1.7億,較1991年估算的15歲及以上高血壓患者9000萬翻了一番。更令人擔憂的是,隻有不到1/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僅1/4的患者接受治療,僅1/4的治療者血壓得到控製。結果94%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沒有得到有效地控製。2002年我國人群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病率反映的是既往危險因素累積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