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總有桑椹緣;
叫我它鄉釀甜蜜,
叫我鏗鏘度華年。
後來,思情難了,又接著寫下:故鄉記憶
扯片彩雲作衣裳,
春風得意回故鄉。
二十四橋明月夜,
纏繞在青藤古槐旁。
小橋流水茅舍下,
落滿了昔日斑駁的昏鴉。
打撈起歲月塵封的記憶,
醉了山莊多少人家。
立誌去年高考失利後離開了桑泉莊,本以為離開了傷心地,會忘掉失敗的煩惱。不料事與願違,不僅沒有拋掉苦悶,誰知反而對桑泉莊桑泉溝產生了無限眷戀和不盡的思念。這會兒,終於又回到了它身邊,他多麼想盡快地去看一眼讓他夢牽魂繞的地方。他沒有停下步子,又繼續向東走去。
立誌小心翼翼地在梨樹橫陳的枝椏空隙中穿行。盡管彎著腰,還是被枝椏擋道,梨花拂麵。他隻好用手推開,又輕輕放回,走得很狼狽。他走到桑泉溝邊時天已大亮了。眼前豁然開朗,雖有薄薄晨霧,但溝底一覽無餘。溝正中間的機井房和它旁邊的大桑樹顯得很惹眼。機井前不遠處的龍王廟顯得孤零零的。此刻機房燈還亮著,似乎還能聽到電機輕輕的轟鳴聲。機房四周是莊上各家的菜地,一畦畦蔬菜黃綠相間。參差不齊。抬眼便看到桑泉溝東麵崖上的酸棗坡。滿坡酸棗還在冬眠中。一些去年結的酸棗,似乎懷有戀母情節,還零散八五地掛在酸棗樹枝頭。紅燈籠似的小不點兒點綴著春色,給大地平添了些許生氣。
四周很安靜,遠處一隻崖雞從崖頭枯草叢中冒了出來,警惕地仰脖四顧。而後,頭一縮又鑽進枯草叢中。
太陽慢慢升起來了,晨霧也漸漸退去。沐浴在陽光下的大地披上了一層神奇外衣。桑泉溝更加瑰麗多姿了。
立誌邊看邊沿溝邊向北走去。腿上的褲管不時會被崖頭上頑強不屈,一直向上尋找發展空間的酸棗枝頭的尖刺勾住。他不得不時時停下來,拉開酸棗枝。就在一次彎腰之際,他看見歡歡還跟在身後。他直起腰扭頭命令歡歡“別跟著,回去!”歡歡無奈地順下眼,轉身朝回走去。
立誌打算回趟家。離家多半年了,他渴望見到母親。
立誌的母親是位極普通的農村婦女。心地善良,總是無怨無悔地為家忙碌著。這會兒,她如熱鍋上的螞蟻般走來轉去,急切地等著兒子回家吃她做的biangbiang麵。
biang字應當這麼寫:。口訣是:一點、一橫、一大撇;東扭扭、西列列,中間夾個言大姐。東長長,西長長;正中坐著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添個掛勾掛麻糖(麻花)。
biang字應讀biang。這個字出自泥土,沒有漢語歸音區。這是晉南方言的特點。如奶叫niuo,牆叫qiuo,上叫shuo,下叫hao。
biangbiang麵是晉南人常吃的一種麵食。做法如下:選上好麵粉,用鹽水和成較硬的麵團。醒十多分鍾,然後用擀麵杖將其擀成薄如紙般麵片。撒上幹麵後,再用擀麵杖卷起,用刀順擀麵杖劃開,再切成兩指寬麵條。水開後下鍋,兩滾即熱。熟後視麵條多少,打一兩個雞蛋在碗內攪勻,再用筷子擋住碗邊,讓雞蛋成細條狀落入鍋中。biangbiang麵中打雞蛋這一點很重要。晉南人見麵問候語中,如問到中午吃的啥飯。假如是biangbiang麵,那人一定會這樣回答:biangbiang麵,打雞蛋。biangbiang麵中還加有一種佐料,叫蔥花。它是用蔥白部分加蕪荽爆炒而成。飯味的調料主要是鹽和花椒粉,這些在炒蔥花時應放足。最後,再往鍋中加適量醋。醋一定用小米醋,以湯味綿酸為宜。這樣,一鍋酸爽可口,滑溜溜,美滋滋的清湯酸麵條——biangbiang麵就算做好了。它即解饞,又解渴,還解乏。晉南人將它視為家常便飯。也因為人們在抽吸麵條時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響。所以,叫它biangbiang麵,也因此創造出biang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