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大家應該學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質上,培養優點,克服弱點,如此才能不斷地進步並自我實現。當然,我們也會隨時出現一些過失,但是全然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為了能夠使我們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自己麵對自身缺點時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能永遠達到100%的成功率,包括我們自己。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則是愚蠢至極的表現。
我曾經參加了一個組織,其中有位女會員就非常崇尚完美主義。她對每件事都力求精確,因此凡事不肯委諸他人,必須事必躬親。她連做個小小的報告都要費許多時間研究:至於演講,就更要準備得精疲力竭為止。她非常不喜歡別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請客她都要事前計劃得盡善盡美。而最終的結果呢?她終於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而她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冷酷的、機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點歡樂、自在或溫情。這樣的完美,有誰會喜歡呢?
不可否認地說,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自我主義。那表示: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我們的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做好。我們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超越別人的地位。
身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從而會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在這裏我們建議,千萬別這麼苛待自己。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鬆,取笑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會去喜歡自己。
在上麵一節我曾提到,要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殊不知,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裏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人們慣常在晚上休息時冥想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思冥想的習慣,對於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無疑是一種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別人喜歡與我們在一起。哈裏·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襲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如果我們要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顯然會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和諧、平等關係。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第六項原則是:
了解並喜歡自己。
堅持自我本色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
這是拒絕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震撼。
或許我們可以將愛默生的話這樣來理解:“要盡可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以及無論遇到怎樣的因素,都維持著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
當我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又沒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若是還不清楚自己反對的對象或理由便貿然從事改革,則隻能說是蠢人的行為了。
不管怎麼樣,時間會給我們機會,讓我們歸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來。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方針。這不僅是因為許多人這麼教導我們,也是由我們自己的觀察、經曆和思索的結果而來,認為犯罪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很幸運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都對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則表示同意,否則,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混亂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喜歡順應環境,最後往往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奴隸。對我們來說,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應該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是要不斷奮鬥,並經曆各種爭議。著名的戰地特派員愛特加·莫勒曾說過:“一般男女並不因追求消極性的德行(如:順應環境、安全或一般所謂的幸福)而達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憑借承受重擔以達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從不逃避困難,我們的祖先一直就了解這一點。”
我在前麵曾對接受責任為一問題進行討論,並認為這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從這個觀點來理解,成長應解釋為:在父母的保護庇蔭之下,逐漸使自己獨立發展起來。
如果我們真的達到了成熟階段,就不再需要後退躲進懦怯者的避難所裏,也就是說不會去順應環境;我們不必躲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顯現出來;我們不必盲從別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張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