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己44年的演講教育生涯中發現,人們在演講的時候,效果的好壞應當根據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的熱心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哪方麵的內容,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與自己對題目感情的強度完全成正比。
興奮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愛就是一種。有部叫《瑪蒂》的電影,便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全新的天地。
還有一些人認為,興奮也可以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耶魯大學的威廉·林恩·菲爾普教授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其中就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變得又興奮、又愉快。
看完上麵的論述你便會明白,能使我們發現自我、發現我們與眾不同有三種方法:
(1)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2)掙脫習慣的束縛;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也正是心靈的成熟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最新詮釋了。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要記住第五項原則是:
你就是唯一。
了解並喜歡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適當程度的‘自愛’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我十分讚同布蘭敦醫師的觀點。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嗎?顯然不是的。這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現時並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動機與個性》的作者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寫道:“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有人發問: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個人或每件事的人,隻能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的消極態度。
亞瑟·賈西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他始終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國醫院的病床上,有半數是躺著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據相關調查表明,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和平與自己相處。
在這裏,我不再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要表達的觀點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能使我們的靈魂染上疾病。我還堅信,人們的精神之所以產生迷亂,就是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的支撐。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這一發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現今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念,它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還向人們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為,則須看他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種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生活中對自己表示不喜歡的人,表現的症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對自我求進步極有必要。但如果不把握好這其中的分寸,則會使我們的積極行為受到嚴重影響。
許多年前,有位女學員與我談話,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講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她說道:“當我站起來演講的時候,立刻意識到自己笨拙、膽怯的表現。班上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了繼續講下去的勇氣。”
她接著又十分詳細地對我分析了她的弱點。
當她講完後,我告訴她:“不要隻想著自己的缺點。要知道,並不是缺點使你的演講不成功,而是你沒有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
事實的確如此,並不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裏有許多曆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是誰會在乎這些缺點呢?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由於它們的優點是那麼顯著,以致把缺點掩蓋了。我們愛身邊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根本不在乎其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