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行進在古道上(2 / 3)

轉過山頭,學生們遠遠看見青山叢林之間,一條彎曲的河上,有一座雕花漆盒般的花橋。有人喊:q陝走,快走,到橋上歇氣吃飯去!”大家一齊往橋上趕,能跑得動的,騰騰地跑起來,不一會兒工夫,隊伍就進了花橋。

花橋內,劉安林四個人已經在附近農家煮好飯,挑過來擺在橋上,連碗筷也借了一木盆,燒了兩大擔茶,都在冒著熱氣。

進橋後,大家喝了點水,都東倒西歪癱倒在橋板上,沒有一個人動碗筷。一上午趕了四十五裏路,是這樣結成隊伍齊齊的趕路,對每個農村少年都是平生頭一次。開始憑著信念,憑著對新生活的渴望,每個人都全力趕路,即使個子小體力弱的孩子,也是咬緊牙關不掉隊。進橋休息了,卻發現全身酸痛,骨頭散了架一般。

杜教官誇獎了劉安林尖兵班工作做得好,茶飯安排周全,做事得力。又讓大家先休息半小時再開餐吃飯。

過了好一會,廖先生手拄一根樹棍走進橋來,身邊跟著四個身體強壯的學生。杜教官忙迎上去,問道:“廖先生,還吃得消不?廖先生說:“你不要管我,走幾十裏我還行。你看這些學生,有些隻有十一二歲,腳上打起了血泡,眼淚汪汪不吱聲,真是好樣的,我要向他們學習!你多關照他們。”

廖先生在橋尾欄杆邊坐下來,看看躺了一橋的孩子,又望望花橋橋方廊,心中充滿感慨。

這是一座多麼美麗的花橋,有個很雅的名字,叫鍾靈曲水橋。

橋廊的造型猶如一座廟宇,左邊木壁上繪有二十四孝圖,右邊繪的是“《西遊記》、《水滸》故事,人物都栩栩如生,油漆顏色鮮豔。從橋碑上看出,這座橋建於同治年間,算來也有多年,卻像新造的一般。花橋也叫風雨橋,是給過往行人遮風避雨的。

此刻,這樣美麗的花橋上,沒有行人車擔,隻有這一群衣衫襤褸的學生,拚著力氣向南跋涉!

一九二七年廖莘耕出任嶽陽縣教育局長。當時,縣長是軍閥何鍵的親信,一些人巴結縣長,要給他送歌功頌德的萬民傘,要各界知名人士在萬民傘上簽名。

多少人來勸說,廖莘耕就是不簽名。最後拗不過,便答應參加慶祝會,並會帶去厚禮。到開會那天,廖莘耕在地攤上花了兩角錢買了一本《平平言》,當眾送給縣長。這本印得粗糙的小冊子是一本民間通俗讀物,內容是教育後代為官要清廉,要體恤民情。縣長受此奚落便懷恨在心,處處與他為難。他便憤然辭職,到長沙第一師範任教。長沙大火後,他回到嶽陽任戰時臨時中學教員。臨時中學也辦不下去了,恰逢國立十一中招生,他主動擔起護送學生的擔子。隨後又輾轉奔波回到嶽陽,再次接受流亡學生十多個回竹篙塘,後留校任教近八年。

過了鍾靈曲水橋以後,進入嶽陽腹地,走進一個叫“夏日勝”的大村落。百十戶房屋空蕩蕩,不見人煙,也不見牛羊豬狗,真是十室九空,萬戶蕭疏。時值仲夏,南風輕拂,山明水秀。要不是那些該死的侵略者和這場萬惡的戰爭,這裏該是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

劉備洞是古道中段的一座關隘,兩山對峙形成幾裏長的小道,道兩邊黑褐色懸崖壁立,高聳雲天,仰望之間,令人膽寒。崖壁上有數塊古人題刻。出洞不遠,又是一座花橋名關王橋,石碑上載明,是紀念關羽的。廊橋密簷疏窗,雕梁畫棟,極為華麗壯觀。這些地名和建築,令人想起古人目對強虜、威震四方的英雄氣概,而今天,我們卻如此受人欺淩,真使人感慨萬分。

走過一段長長的山路,前麵出現了一條大沙河。河麵寬闊,河水渾黃,深淺莫測。上遊剛下過雨,水流湍急,滿河麵是震耳的水聲。上下數裏找不到橋梁,以前有渡船擺渡,可此刻連船的影子也見不到。地處田疇中間,地麵毫無隱蔽,要是有敵機轟炸,或日本鬼子從遠處射擊,後果都不堪設想。,

杜顯振與廖莘耕商量幾句,決定涉水過河。他打算先下水探深淺。姚煥山、陳又陵幾個大一些的學生跳到跟前,邊脫鞋邊說:“下河洗澡紮猛子,家常便飯,何用先生下水。”說話間已跳入河中。陳又陵沒劃幾下就站起身子,在河中大喊:“水不深,深的地方也隻浸齊屁股。”幾個男學生又來去探了幾次,像標杆一樣站在河中,標出一條路線,讓大隊人馬過河。

一路上很難碰到一個人,無法問路,隻能沿原定的路線即按南北古道往南,往南……這天黃昏,太陽快要落山了,隊伍走進一個村子。隻有黑影綽綽的房子連片兀立在斜陽中,沒有一個人影,雞叫牛哞都聽不到一聲,寂靜得讓人毛骨悚然。

杜顯振感到情況不對,打前站的學生也不見人影。以前每到一地宿營,打前站的學生都煮好了飯,燒了茶水,此刻什麼都沒有。他趕緊讓學生隱進一座祠堂,不準發出聲音,就地坐下休息。出發時,杜顯振就有嚴令,沿途不準喝生水,不準扯蘿卜和摘果子吃。渴死餓死也不準亂吃亂喝。倒不是注意群眾紀律,而是因為霍亂、痢疾流行,一染病,必死無疑。今天學生走了大半天,已是饑腸轆轆,口裏渴得冒煙,也沒有一個學生擅自行動。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打前站的趙輝哭喪著臉走來,身後跟著一個腰插手榴彈的壯漢。

壯漢是國軍71軍的偵察員,瞪大眼極不客氣地用河南話罵人“你這個先生好糊塗,帶這樣一大群學生來送死呀?這個村子叫歸義畈,是火線呀!前天就在這裏打了一仗。二裏不到,就有鬼子的據點,隨時可能出來打擄……”

偵察員又說:“向上彎去五裏,有條小路可插過去,你們卻往敵人的槍口上闖。這個村裏不能生火,敵人看見了煙火,肯定要調炮或派兵來掃蕩。這幾個打前站的學生就被俺抓起來了……”

杜顯振千恩萬謝,感謝國軍的愛護關照,說:“我們馬上帶隊離開,向上麵的彎路插過去……”

那偵察員又一瞪眼:“這不又是找死嗎?這裏在敵人步槍射程之內,你是讓他們練習打靶嗎?”

“那怎麼辦呢?”杜顯振也沒了主張。

“就讓學生隱蔽在祠堂裏,不能有一點聲響,下半夜聽俺的通知。俺派幾個人前後隱蔽守衛,萬一有鬼子出動,俺會阻擊……”說完,甩著膀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