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行進在古道上(1 / 3)

傾盆大雨接連下了三天,天地混沌,渭河水滾滾奔騰、咆哮著,猶如一條發威的黃龍。

雞叫頭遍,杜顯振即翻身起床,走到老龍門前觀看天色。雨停了,東方露出亮光,不一會便顯現瓷青色的一角。他心頭一喜,轉身回到屋裏,’對廖莘耕說:“莘爹,天晴了,今天可以出發。這大雨耽誤了我們三天……”

廖莘耕忙吩咐睡在隔壁的曾一和汪自新馬上通知各班快吃早飯,備好行裝,聽哨聲在大門前集合。

昨夜雨停了,這些被錄取的學生早就估計,隻等天亮就會出發。憋了好幾天了,大家都等著這一天,等著起程的這一刻,有的女生激動得下半夜沒有合眼。一聽到準備出發的命令,大家很快吃完飯,跟房東算好賬,上好鋪板,灶前堂屋掃得千幹淨淨,像正規軍隊一樣,準備出發。

一聲長長的哨音,劃破古村的上空。一群高矮不同、年齡各異的男孩女孩,從古村的天井深巷中鑽出來,按班、排站好在禾場上。曾一整隊後,舉手向站在階基上的杜顯振敬禮說:“廖先生,杜教官,學生一百二十四人集合完畢,等候命令。”

杜顯振今天顯得特別威武,隻見他頭戴布軍帽,黑對襟大褂敞開,裏麵是白褂子,纏布腰帶,單褲管上紮梭形裹腿,裹腿內微微隆起。戰亂時內行人一看便知,那裹腿布中插了兩把匕首。他雙手叉腰,掃視了黑壓壓站成一片的這些孩子。這些孩子都麵有菜色,衣衫襤褸,臉上卻充滿渴求,充滿堅毅的神色。

杜顯振說:“孩子們,要不是打仗,你們都在爺娘身邊讀書,家家團圓,和和美美。就是這些日本鬼子,害得我們家破人亡,隻能離開爹,離開娘,離開自己的村莊,逃到千裏之外的地方去讀書。”

隊伍中有小女孩的哭泣聲。杜顯振揮動拳頭,“不傷心,不害怕,我們投奔國立十一中去,讀好書,學好本領,為打日本鬼子、建設祖國出力……今天出發,步行到嶽陽,再到湘陰,到長沙,到湘潭,再到邵陽,最後到我們學校所在地——武岡竹篙塘。行程大約一個月。路上都是集體行動,聽從命令,不能掉隊。大家有信心做得到不?”全體孩子幾乎扯開喉嚨喊:“做得到!做得到!”

幾乎在學生們集合的同時,屋場上老人、婦女和小孩們都圍在禾場邊。男人們上戰場去了,或上山打遊擊,下地忙農活去了。

廖先生說:“我們一百多人在這裏住了一星期,鄉親們給了大家許多照顧。今天要離開了,感謝鄉親父老,鞠躬敬禮!”

學生們齊刷刷鞠躬,幾個白發娩鼬走上前,將女孩攬在懷裏哭起來。後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哭了。

杜顯振一揮手,隊伍踏上古道,向嶽陽方向開動。

杜顯振帶著姚煥山、陳又陵、趙輝光、汪自新走在隊伍前頭。他們年齡較大,身強力壯,又有在淪陷區走長路的經驗。讓這幾個學生跑前跑後作聯絡通信兵,照顧全局。鄧福秋等幾個年小體弱的女孩安排在隊伍中,以便隨時幫助。廖先生走在隊尾,也安排了曾。一帶幾個大一些的學生跟隨,前後聯絡方便。

為搶救這批學生,組織他們長途跋涉奔赴竹篙塘,杜顯振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

他本是阮湘縣長手下的軍事科長。阮湘先生受張治中之命當嶽陽縣長時,他是阮縣長最得力的幹部,阮縣長受壞人脅迫,發生軍事政變的那晚,他幫阮縣長平息犯人暴動,指揮人將那二十多個慣匪、惡霸、漢奸殺掉,連夜將縣政府遷到羅家大山……足見他年齡不過三十,卻在多事之秋曆練出果敢大膽勇於負責的品格。

這次任務可不是打鬼子、殺漢奸那樣簡單。帶上這批娃娃兵,一個一個收進來,千裏迢迢帶回去,路上的危險、疾病,長途行軍的苦楚……這一百多個娃娃,一個個都擱在他的心尖上…

隊伍沿臨嶽古驛道逶迤前進。沒有人說話,更沒有人喊叫,隻有腳踩石板的沙沙聲。一張張流滿汗水的臉,顯露出緊張渴求的神情。他們眼睛望著前麵,一個接一個,大步流星趕路,真像古代一支銜枚疾走的軍隊。他們穿著清一色的藍色或青色家織布衣,背個小包袱,包袱中是兩件換洗衣褲和草鞋。湘北農家,七八十歲老人或五六歲的孩子都會自己打草鞋。將糯稻草捶軟,油燈下扯著草鞋耙編織,草條在胸前飛舞,每晚睡覺前就能打一雙緊紮紮軟糯糯的草鞋,走長路輕巧跟腳。這些草鞋,都是臨走前一兩天打的。也有一些學生在草鞋裏套了布襪,家長們堅持要孩子套布襪,怕走長路腳上打血泡。個子最小的女孩鄧福秋,倒是機靈會想辦法,在兩隻腳板腰係根布帶,腳和草鞋連成一體,走路更輕鬆。大家都學她的樣,用布帶,稻草,還有路邊的葛藤,將草鞋紮緊。戰爭的苦難,使人早熟,使人能麵對各種艱難險阻而不退縮。

鋪著平整條石板的古驛道像一條黑色的帶子,牽扯在山嶺叢林之間。這原是連湖北、通長沙的要道。太平時節,崇陽、通城、臨湘、嶽陽諸縣商旅往來,車擔塞途,前呼後應,馬蹄聲聲,是很熱鬧的一條山道。每隔十裏八裏,路邊便有茶亭,做善事的人在亭中設有茶缸,掛有草鞋,供行人所需。

如今,戰事緊張,鬼子在雲溪、郭家嘴、譚家嶺的據點離此不過幾十裏,打擄的鬼子兵時不時出動,漢奸隊、密緝隊化裝成農民、商人,經常神出鬼沒。這路上哪裏還見得到行人商旅的影子?真正是路絕人稀!可這一群破襟爛衫的學生,冒著危險,迎著艱難,不成伍不成行,卻步伐堅定,向著他們的理想之地行進……

快近中午時分,打前站的“尖兵”劉安林腦殼上蓋頂樹枝編的大帽子,悠晃晃返回來向杜教官報告,“再走五裏就是花橋,在橋上喝水吃中飯。”杜教官滿意地點點頭。學生們聽說隻要走五裏就有飯吃有水喝了,又加快了腳步。

隊伍出發前,杜顯振就派出了兩組尖兵,每組四人,交叉往前探路,三十裏設茶水點,六十裏設“打尖”點。派出的學生大都熟悉本地情況,老練穩靠,揣著一天的夥食費,向農家買米買柴煮飯。農家知道是過的學生隊伍,都盡量拿出蔬菜讓學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