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言多必失,有張有弛--說話沉默經(2)(2 / 3)

雖然韓非子說的是古代辯士遊說君王時所采取的策略,今天,我們為了說服朋友和周圍的人,也用得上這些理論。隻要利用時謹慎行事,沒有不心服口服的。

沉默有時比論理更有說服力

在特定的環境中,沉默常常比論理更有說服力。我們說服人時,最頭痛的是對方什麼也不說。反過來,如果勸者什麼也不說,對方的錯誤意見就找不到市場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運用時必須恰到好處。

1.咄咄逼人的沉默能使人不攻自破

有一個出生在有一定教養家庭的小學生,一天他拿了同學一件玩具,晚飯前回來,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同往常一樣笑吟吟地說:

“媽,我回來了!”沉默。

“姐,我餓了。”沉默。

“怎麼了?”沉默。

“我沒做錯事啊!”還是沉默。

媽媽眼睛瞪著他,姐姐背對著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對待他。他終於不攻自破了:“媽、姐,我錯了……”

2.平平淡淡的沉默能發人深省

有些人態度很積極,但發表意見時不免有些偏頗,直截了當地駁回,又易挫傷其積極性,循循誘導又費時,精力也不允許,最好的辦法便是平平淡淡地沉默。他說什麼,你盡管聽,“嗯”、“啊”……什麼也不說,等他說夠了,告辭了,再用適當的不帶任何觀點的中性詞和他告別:“好吧!”或“你再想想。”別的什麼也不說。如此,他回去後定然要竭思盡慮:“今天談得對不對?對方為什麼不表態?錯在哪裏?”也許他會向別人請教,或許自己悟出真諦。

3.轉移話題的沉默能使人樂而忘求

對要回答的問題保持沉默,而選準時機談大家的熱門話題並引人入勝,使對方無法插入自己的話題,且從談話中悟出道理,檢討自己。

4.義無反顧的沉默能使人就範

某領導有一次交代屬下辦一件較困難的任務,當然,他能勝任。交代之後,對方講起了“價錢”。於是該領導義無反顧地保持沉默,連哼也不哼。困難如何大,條件如何差,時間如何緊……說著說著他就不說了,最後說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時沉默不語能夠出奇製勝,如果滔滔不絕,反而有理說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領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訴訟中的能言善辯、機智靈活,贏得了人們普遍的讚譽。有一次,他竟一言不發而擊破了原告律師,在訴訟中獲勝。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滔滔不絕,把一兩個簡單的論據反反複複地講了兩個小時,法官和聽眾都顯得十分不耐煩,一片議論聲。有的人竟打起瞌睡來。最後,原告律師終於說完了,林肯作為被告律師登上講台,但他卻一言不發。台下一片肅靜,人們都感到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