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林肯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脫外衣又喝水。如此重複了五六次,法官和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卻始終未發一言,在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最終被“笑”輸了。
沉默是製勝的武器
沉默不語是一種武器。在談判中,如果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你對他所說的東西感到厭煩,最好是坐在那裏,一言不發。
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位談判者在對別人的談話感到乏味時,會拿起桌上的報紙或其他什麼,隨便翻閱起來。這是暗示對方,報紙雖然很乏味,也比他的話有意思。這種做法,無疑是讓對方終止談話。
談判中,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藝術,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一次,一位領導主持記者招待會,一位外國記者問:“中國有沒有妓女?”回答:“有!”然後停了下來。此時全場嘩然。幾秒鍾之後,那位領導接著說:“在中國的舊社會。”
這一恰到好處的沉默,使後續的話語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英國作家賴白斯在一次演講中,突然停頓,取出了表,站在講台上一聲不響地看著觀眾,時間長達72秒之久。正當聽眾迷惑不解之時,他說:“諸位剛才所感覺到的、局促不安的72秒長的時間,就是普通工人壘一塊磚所用的時間。”
賴白斯以默語(即話語中短暫的間隙,又稱停頓)的方式來表現演講內容,實屬高超,這是吸引聽眾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談判中默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豐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無言的讚許,也可以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欣然默認,也可以是保留己見;既可以是威嚴的震懾,也可以是心虛的流露;既可以是毫無主見、附和眾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堅定、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標誌。
默語不僅可以增強語言的效果,也可以用來對付談判對手。比如,你提出一個誠懇的建議,而對方卻給了你一個不完全的回答。這時,你應該等下去。
沉默,會使人感到不自在,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僵持的感覺,使其覺得非得回答你的問題或提出新建議的方式來打破僵局不可。要注意的是,你提出問題並沉默後,不要繼續提出其他問題或發表評論,以防把對方從僵持中解脫出來。否則,你的這一計策就無法奏效。
用沉默來對付饒舌的對手,當然還有一個禮貌的問題。如果對方在熱情地講述著,你卻表現得極不耐煩,或無動於衷,那都是不禮貌的。但如果你隨聲附和一兩句話時,對方會誤認為是對他的讚同,他說起來就會更起勁。
你不妨采取這種方式的沉默:不時地端起茶來勸飲,或者不時地看看表。這樣,多數人見到這種姿態就會終止談話。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故意視而不見,非得講完不可。這時,你可以做一些明顯動作,如動一動身體,或故意上一趟廁所,或借故幹點別的什麼事。
如果擔心這些動作還是有不禮貌之嫌,你可以眼睛故意不看對方,而看身旁的某處。
從道理上講,聽別人講話時應當看對方眼睛才算有禮貌,通過雙目交流,達到感情的互相溝通。但當你避開對方視線時,這種溝通就會受影響,而減弱對方的講話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