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不善於等待,而等待往往是適用於各種情況的一種策略。有時片刻的沉默會產生奇特的效果。
聖誕節後大甩賣期間,瑪麗安去退貨。櫃台前擠滿了顧客。瑪麗安要求退錢,售貨員正忙得不可開交,告訴她衣服售出概不退換,然後就去為其他顧客服務了。瑪麗安一聲不響地拿著衣服在櫃台前等候。
10分鍾後,售貨員又走了過來,瑪麗安麵帶微笑,依舊在等待。售貨員也隻顧在櫃台前忙碌,瑪麗安還是沉默不語。又是幾分鍾過去了。這時,售貨員什麼也沒說,拿起衣服走了。大約3分鍾後,她回來了,而且,還帶著錢!瑪麗安的耐心和溫文爾雅的微笑得到了回報。如果她大吵大鬧的話,也許什麼也得不到。
研究談話節奏的學者們認識到,有張有弛的談話在人際交往中至為重要。《談話的藝術》的作者、心理教授格瑞德羅解釋說:“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言多必失,言多壞事
任何事物,不管是多麼複雜的現象,多麼深奧的思想,隻需抓住它的核心,就相當於找到了一把鑰匙,隻要抓到它,就能提綱挈領,一通百通,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將會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古語說:兵不在多而在精。說話也應以“精”為好。《墨子閑話》中記下這樣一個故事:
子禽有一次問他的老師墨子:“多言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青蛙日夜都在叫,弄得口幹舌倦,卻不為人們所愛聽。而晨雞黎明按時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麼好處?”
事實正是如此。
1.賀若弼的遭遇
隋朝時賀若弼任大將軍,但他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打一處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隋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說:“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麵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隻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這個皇帝也是廢物不成?”賀若弼回答說:“高穎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了解他們,我也確實說過他們不適合擔當宰相的話。”這時因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們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對賀若弼說:“大臣們對你都十分的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賀若弼辯解說:“我曾憑陛下神威,率八千兵馬渡長江活捉了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功勞的分上,給我留條活命吧!”隋文帝說:“你將出征陳國時,對高穎說:‘陳叔寶被削平,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穎對你說:‘我向你保證,皇上絕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消滅了陳叔寶,你就要求當內史,又要求當仆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賀若弼說:“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的賞我活命。”此時他再也不攻擊別人。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隻將他貶職為民。
賀若弼因言多而壞事,所以處世要忍那些不該講的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禍端。
2.沉默是金
古代印度有一位國王要考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聰明。他給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澤全同的三個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的各自特點。這大臣苦思冥想,心無旁騖,也不知所以。叫下邊人看,個個搔首語塞。一個年輕人聽說了,自告奮勇來辨認。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草棍。他將第一根從小人左耳通入,從口中出來;將第二根通入小人右耳,從另一耳出來;將第三根通入小人之耳,草棍伸入肚中。然後他說:第一個“人”的嘴淺,聽到什麼便說出去,不受人歡迎;第二個“人”心不在焉,聽了什麼這耳進那耳出,他始終生活平庸;第三個“人”深沉,謹慎,聽進什麼藏在心中,不輕易表現自己,所以他容易成功。年輕人話音未落,滿座為之叫絕。
這“三個小金人”的故事表明為人應該謹慎說話。
禍從口出而使人身敗名裂,福自心生而使人添色增光。有時說話的人並無惡意,但對聽者而言,卻可能是傷及他的惡語。人們說話應謹慎,隻說該說的話。